在繁忙的深圳南山區,自動駕駛車帶我兜了兜風

  最近,在自動駕駛領域,有兩個值得關注的消息:一則發生在大洋彼岸的加州,6月18日AutoX、小馬智行獲得該州自動駕駛運營牌照,Waymo與雷諾-日產-三菱聯盟達成了合作,有意拓展法國、日本市場;二是在中國的廣州市,6月20日AutoX、廣汽、文遠知行(之前的景馳)、小馬智行、深蘭等企業獲頒該市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自動駕駛正在穩健推進中。

  幾個星期前,利用到深圳出差的間隙,我約好AutoX的李卓博士,想試乘下他們的自動駕駛車。

  他們公司在南山區有名的深圳灣科技生態園。雖然距離不遠,約11點見面,我還是決定早點出門,原因是下雨了,雨勢還不小。

  低頭看一眼手機,“9點半,26度,小雨,暴雨×××預警。”

  叫了車,果然,路上很堵。大概是爲了多接幾單,司機師傅開得非常激進,可別人也絲毫不讓,結果一片混亂。行人、單車、電瓶車、機動車互相較着勁,糾纏在雨中。

  “李博士的運氣真不好,她大概也沒想到,昨天還晴着,今天就下雨吧”,坐在車裏,想起即將進行的試乘,我心裏泛起幾分擔心——如果到時候變成中雨、暴雨,不會臨時取消吧,或者放棄在鬧市區的開放道路上開?這樣的天氣和路況,連老司機都得多加小心,更何況是自動駕駛?

  11點,我如約見到了李博士。她告訴我,4月時,AutoX在上海車展上發佈了國內首個專爲一線城市鬧市區設計的自動駕駛系統xUrban,這次就可以親身試試。

  片刻等待後,終於可以試乘了,此時雨還沒有停。

  圖說:出發之前,我留了張影(左)。自動駕駛車輛從AutoX所在的辦公樓下出發,在類似於一款打車軟件上可以選擇終點(右)。

  進入車輛內部,我看到主駕駛位置有一位司機,車保留了方向盤,在遇到自動駕駛無法處理的“意外”情況時,他可以隨時接管。司機的旁邊有一位副駕駛,拿着筆記本電腦等設備,應該是測試工程師。在他們座椅後背,裝了一塊電子屏,實時顯示自動駕駛系統“看到”的周圍環境,如建築物的輪廓、車道線、道路兩旁的樹木、走過的行人等。

  後排坐定後,副駕駛遞給我一個平板電腦,上面有類似打車軟件的地圖,叫我選擇想去的終點。

  “可以任意選擇麼?” 我問。

  “當然”,坐在一旁的李博士說。

  不過,從地圖上看,可以行駛的區域在南山區,有幾條路線也不包括在此次的測試範圍內。李博士解釋說,只有部分道路得到批准,每次測試也需要事先報備。

  我點擊了一個終點,心裏暗想,但願規劃的路線可以經過最繁忙的路段。我並不是有意要讓李博士他們尷尬,而是想既然有這麼一次機會,就要看看現在的自動駕駛究竟能應付多麼複雜的情況。

  車開始駛出了園區,司機的手一直在“假裝”握着方向盤,其實並沒有碰到。旁邊的測試工程師在自動駕駛車做出決策後會及時提示司機,讓他對車輛下一步的行進有個預判。

  在快要到達第一次的終點時,我又選了下一次的終點。兩次行程結束後,我感到了一絲無聊,直接選擇了返回起點。之所以無聊是因爲,看起來我沒能難倒這輛自動駕駛車輛——當你無法讓車難堪的時候,繼續測試也就失去了意義。

  像這樣的測試,是很多自動駕駛公司的日常,通過積累大量數據,發現一些難處理的情形並從中“學習”,這對於提高自動駕駛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當然,這次試乘遠不是一次完整的“檢驗”,比如我忘記了在一段行程結束後,讓車靠邊停靠,然後再開啓第二段的路程。這能考驗出車輛能否就近尋找停車位,並自動泊車。

  回想起來,整個試乘過程還是很流暢的,自動駕駛車比較“禮讓”,沒有去搶路,但也沒有明顯的卡頓。20公里左右的時速,可能稍慢了一些,考慮到是在鬧市區以及下雨的天氣,還算合理。

  這裏有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鄭州×××醫院:http://mobile.63856385.com/

  在40多分鐘的試乘中,司機全程沒有觸碰方向盤,如果他接管,車內的系統會喊“手動”,並顯示在電子屏幕上;

  在過斑馬線時,車輛減速讓第一個行人穿過,接着當車輛準備通行時,第二位行人搶路,車輛剎車,這時行人改變了主意停住讓車過,車輛此時決定繼續通過,有點類似於在與行人“商量”;

  道路旁邊的井蓋打開了,周圍有圍欄以及×××警戒帶,工人正在維修,車輛減速後成功繞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