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Libra解析

炎炎夏日好吃瓜,6月18日,Facebook發起的Libra聯盟發佈Libra項目白皮書, 就像一場龍捲風一樣快速席捲了媒體、專家、乃至金融人士的朋友圈,Libra是什麼?F Facebook推出 Libra目的何在?將帶來哪些影響?就讓我們一起品嚐Facebook給我們帶來的大瓜吧。

一、Libra是什麼

“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爲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Libra白皮書一開始就給出了定義,簡單直白。
我們仔細翻閱了Libra白皮書,對於Libra的總結如下,它是一個聯盟鏈項目、一種新型的穩定加密數字貨幣、一個開源區塊鏈項目、以及一個金融基礎設施。

Libra是一個聯盟鏈項目。Libra 協會是Libra項目的實際擁有者,並負責協調和提供網絡與資產儲備的管理,以及推廣和吸收新成員加入。基於社區精神和區塊鏈治理理念,也可能是受Facebook個人數據隱私的影響(參考後面),Facebook一開始就沒有強調自己的中心化地位,承諾未來也僅僅是協會的成員之一,與協會100名成員共享Libra權責。目前首批聯盟成員橫跨了支付、電信、投資機構等:

•支付業: Mastercard, PayPal, PayU (Naspers’ fintech arm), Stripe, Visa
•技術和交易平臺: Booking Holdings, eBay, Facebook/Calibra, Farfetch, Lyft, Mercado Pago, Spotify AB,Uber Technologies, Inc.
• 電信業: Iliad, Vodafone Group
•區塊鏈業: Anchorage, Bison Trails, Coinbase, Inc., Xapo Holdings Limited
•風險投資業: Andreessen Horowitz, Breakthrough Initiatives, Ribbit Capital, Thrive Capital, Union Square Ventures
•非營利組織、多邊組織和學術機構:Creative Destruction Lab, Kiva, Mercy Corps, Women’s World Banking

值得注意的是,Libra也力求五年內逐步實現 Libra 網絡的非許可型管理和共識,理論上講,任何人都可以接入訪問Libra網絡。

Libra是一種新型的穩定加密數字貨幣。和錨定美元的USDT相比,Libra並不與單一法幣錨定,而是抵押低波動性資產(比如,由穩定且信譽良好的中央銀行提供的現金和政府證券)來發行新的Libra,當授權經銷商向協會賣出 Libra 幣以換取抵押資產時,Libra 幣纔會被銷燬。這意味着,Libra不會像比特幣一樣有總量控制,因此不會產生通貨膨脹與緊縮,而持有Libra也不會產生利息等額外收益。有Facebook、PayPal等上市公司的信用背書,人們對Libra的信任度也會相對較高。當然,隨着Libra金融生態的擴展與變化,如果發生Libra貨幣擠兌現象,我們也只能期望Libra協會中的這些公司能夠兌現承諾。而現實情況是,USDT作爲穩定幣,一度也出現了與美元脫離錨定的波動。

同時白皮書中也提到,Libra堅持保留了區塊鏈的匿名原則,允許用戶持有一個或多個與他們真實身份無關的地址(賬戶),這意味着Libra有可能被用做躲避監管、洗錢等非正常用途。

Libra是一個開源區塊鏈項目。Libra項目目前已經上線測試版本,並開放源代碼及相應的API,可以通過 https://developers.libra.org/ 訪問。支持HotStuff協議的拜占庭容錯(BFT)共識機制、安全的MOVE智能合約編程語言,支持500-1000共識節點、數十億賬戶、每秒1000筆支付事務,支持過期數據可刪除機制等,這一切技術,作爲開源項目,本身也是值得研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成功開源了前端框架React、 機器學習框架PyTorch的Facebook,這次開源的Libra也會給區塊鏈技術帶來新的技術盛宴。

Libra是一個金融基礎設施。Libra的目標遠不止成爲一種穩定數字貨幣,也承載了Facebook建立一套跨機構、跨國界的金融基礎設施的最終願景。白皮書中提到加入Libra協會需要交納1000萬美金保證金,初始成員橫跨了多個行業,這些成員之間本身就可能存在的一些跨機構的業務痛點,加上Facebook的海量用戶,Libra的啓動不成問題。

Libra未來會向開發者開放創建智能合約的權限,激勵和吸引全球的開放者在這一基礎設施上,進行未來金融服務的創新。隨着全球數以萬計的開發者加入Libra,一定會孵化出各種新的金融場景,比如借貸、證券化、甚至理財等業務。Facebook主導的Libra一定程度上等同於當年Google主導的Android操作系統,只不過Libra這個操作系統運行在全球不同的機構節點上,就像過去我們未曾想到Android系統今天會運行在全球數十億手機終端、每個手機終端幾十個APPS上,Libra將進一步拓展我們的想象空間。

二、Libra的目的

Facebook爲什麼要推出Libra項目,有人說是資本的推動,Facebook需要新的增長點,也有人說扎克伯格是有情懷有夢想的,甚至還有人說扎克伯克要建立貨幣王國。這裏實在沒必要去猜測Facebook及其一衆小弟推出Libra的原因。就附上一段扎克伯格2018年新年總結。

“目前技術領域最有趣的問題之一是中心化與去中心化。我們很多人進入科技領域,是因爲我們相信科技可以成爲一種去中心化的力量,將更多的權力交到多數人手中。(Facebook使命的前四個詞一直是‘向人們賦權’)早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大多數人認爲技術將成爲一種去中心化的力量。

但今天,許多人對這一希望失去了信心。隨着少數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以及政府利用科技監視公民——許多人開始認爲,科技只會讓權力集中,而不是分散。

然而,現在的一些重要趨勢——比如加密技術和加密貨幣——可以從中心化的系統中奪取權力,並將其重新交到人們手中。但它們也面臨着更難控制的風險。我有興趣深入研究這些技術的積極面和消極面,以及如何在我們的服務中更好地使用它們。
今年將是自我完善的一年,我期待從工作中學習,共同解決我們的問題。“

三、Libra帶來的影響

“影子銀行藉助監管方面存在的灰色地帶,在寬鬆的環境裏,使用金融創新及高科技手段發明賺錢機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在金融的市場上,只要有新的需求點,人們一定會想辦法創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尤其攜帶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重型武器的互聯網巨頭們會不斷的試探、博弈,給這個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與挑戰。

在目前階段,本文僅探其對支付清算理念、跨境支付、金融理念的影響。

對支付清算理念的影響

我國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支付清算體系,一方面支付寶、微信等終端提供了便捷的二維碼、NFC支付手段,另一方面網聯、銀聯提供了較爲實時便捷的清算機制。因此這裏僅僅從支付清算理念角度看待這些變化,也就是賬戶範式與Token範式的變化。

個人和企業在商業銀行開設賬戶,商業銀行在人民銀行開設準備金賬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商業銀行賬戶之間發生交易轉賬時,就需要跨機構的清算機制了。“斷直連”之前的直連支付清算流程如圖1所示,第三方支付機構需要對接各家銀行,各家銀行之間可以直接完成清算,帶來主要問題包括支付機構需要重複對接各家銀行,監管機構無法獲取支付清算信息,不利於金融風險的整體把控。

而“斷直連”後的支付清算流程如圖2所示,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再與銀行的直連,而是通過具有合法資質的銀聯、網聯進行中轉,實行統一清算,在整體上能夠有效緩釋每個參與方的信用風險,利於防範金融風險,同時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支付機構重複對接的問題。

image

圖1 直連模式

image

圖2 斷直連模式

通過成立具有合法資質的清算樞紐,在一個實體單元完成信息聚合,解決了賬戶範式下支付和清算分離的問題,但本質上支付和清算還是兩步完成,即先支付後清算。與比特幣一樣,Libra可以在聯盟網絡中的不同地址隨意轉移,這種轉移等同於銀行轉賬,Libra網絡中的地址,天然就是跨機構、跨國界的,因此不需要事後清算。網絡中某個地址對應的Libra數量,就類似於銀行賬戶中的金額,而Libra白皮書中承諾的穩定屬性,使得Libra具備貨幣的支付功能。在這種Token範式下,支付即清算不再依賴清算樞紐,也給監管帶來新的挑戰。

對跨境支付的影響

提到跨境支付,就不能不提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大多數銀行已使用SWIFT報文系統,包括國內的大多商業銀行。SWIFT作爲銀行間報文交換樞紐,提供了安全、可靠、快捷、標準化、自動化的通訊機制。SWIFT能夠很好的處理與各國監管關係,並且也逐步採用包括區塊鏈在內的新技術賦能現有的流程框架,其最新推出的跨境GPI項目已經能夠實現匯款當日到賬及客戶可視匯款全流程,從用戶體驗角度,已經是很大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把SWIFT看做銀行聯盟鏈組織,聯盟中的銀行通過SWIFT定義好的報文進行協同支付,而聯盟外的用戶需要在銀行開立賬戶,纔可以享受跨境匯款服務。

據預測,到2020年全球跨境支付市場規模將達到2萬億美元,面對這一龐大規模的市場,總會不斷的有新的闖入者來爭奪這塊蛋糕。區塊鏈技術的開放、透明、可驗證等優勢天然與跨境支付場景吻合,瑞波Ripple和OKLink這兩家是跨境匯款的區塊鏈公司的主要代表,這些區塊鏈公司針對跨境支付場景一般都有兩套解決方案,一種是無Token的方案,通過遊說中小金融機構參與網絡搭建,實現跨境報文層面的協同,拋開區塊鏈的可追溯、透明查詢、不可篡改特效,這種解決方案本質上與GPI差別不大,都是報文同步或者異步確認覈驗;而另一種帶Token的解決方案,由於Token的炒作,本身波動較大,加上這些機構本身背書信用有限,參與的用戶規模普遍不高,對目前的跨境支付影響有限。

但是Libra自誕生那一刻起,就充分結合了聯盟鏈和Token的兩種優勢,既通過多行業知名公司組建聯盟形成較爲可信的信用背書能力,又通過質押資產解決了Token波動問題,更爲重要的是,Facebook天然的擁有23億用戶,也解決了用戶來源的問題。Libra白皮書中也明確提到,未來將推出錢包服務,既可以獨立運行,也可以SDK形式嵌入Facebook等成員的服務中去,可以想象的到,未來在Facebook發消息就可以實現跨境彙報,不再需要先去銀行開通賬戶。

至於如何克服監管問題,Libra一開始就定位那些金融設施比較薄弱的國家,正如美團王興評價“Facebook推Libra的策略很清晰,柿子撿軟的捏”,先把全球200個國家中的弱國的貨幣系統逐步替代掉,碰到極少數強國當然是該低頭就低頭,該合謀就合謀。

對金融理念的影響

近些年來,金融機構對數據越來越重視,各個金融幾乎採用相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相同的數據訓練,建模,除了防範風險,我們更期望能更接近用戶的需求,吸引用戶購買更多的理財、投資、存款等。當單一機構數據模型不理想時,我們理所當然的向互聯網巨頭阿里,京東、今日頭條等合作,期望構建更好用戶信用體系。但是建立在用戶過去時的行爲數據是否真的可以預測明日的用戶行爲,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Facebook推出Libra項目,一開始就拋棄了通過獲取用戶隱私數據的理念,其白皮書中也明確提到,“開發和推廣一種開放性身份標準。我們認爲,分散而便攜的數字身份是實現金融普惠和競爭的先決條件”,可以理解Libra期望建立一套開放而實時的信用體系,有點像阿里的芝麻信用,而這種數字信用並不是建立在大量獲取用戶隱私基礎上。

我們普遍相信供應鏈金融是未來金融行業新的增長點,金融同行們紛紛與各大優質的核心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但是供應鏈金融行業始終存在過渡依賴核心企業,信用無法多級穿透、真實貿易背景審覈程序繁瑣等問題,Libra中的穩定Token質押模型,多機構有效銜接的區塊鏈架構,能否對未來的供應鏈金融帶來一些啓發。同樣資產證券化市場,也始終存在多機構信息不一致,底層資產包不透明,資產無法多級流轉等問題,過去傳統的思維模式,讓我們很多人產生了等待的慣性,等待監管成立中心化的樞紐來解決這些問題,問題是過度中心化的模型,也會犧牲一定的靈活性和創新性。

或許,對於中國的金融和互聯網行業而言,Libra應該給我們帶來居安思維的危機感。

最後,Libra看上很美好,但也註定是一場耗時耗力的變革之路。對待這種新的變化,我們即使做不到戰略上藐視,就先戰術上重視吧。

作者簡介
王連誠,民生銀行信息科技部創新技術研究院,區塊鏈實驗室負責人。
張夢涵,民生銀行信息科技部創新技術研究院,區塊鏈實驗室項目經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