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的基本概況和歷史演變

基本概況
RIP協議採用距離向量算法,在實際使用中已經較少適用。在默認情況下,RIP使用一種非常簡單的度量制度:距離就是通往目的站點所需經過的鏈路數,取值爲0~16,數值16表示路徑無限長。RIP進程使用UDP的520端口來發送和接收RIP分組。RIP分組每隔30s以廣播的形式發送一次,爲了防止出現“廣播風暴”,其後續的分組將做隨機延時後發送。在RIP中,如果一個路由在180s內未被刷,則相應的距離就被設定成無窮大,並從路由表中刪除該表項。RIP分組分爲兩種:請求分組和響應分組。
歷史演化
RIP-1被提出較早,其中有許多缺陷。爲了改善RIP-1的不足,在RFC1388中提出了改進的RIP-2,並在RFC1723和RFC2453中進行了修訂。RIP-2定義了一套有效的改進方案,新的RIP-2支持子網路由選擇,支持CIDR,支持組播,並提供了驗證機制。
隨着OSPF和IS-IS的出現,許多人認爲RIP已經過時了。但事實上RIP也有它自己的優點。對於小型網絡,RIP就所佔帶寬而言開銷小,易於配置、管理和實現,並且RIP還在大量使用中。但RIP也有明顯的不足,即當有多個網絡時會出現環路問題。爲了解決環路問題,IETF提出了分割範圍方法,即路由器不可以通過它得知路由的接口去宣告路由。分割範圍解決了兩個路由器之間的路由環路問題,但不能防止3個或多個路由器形成路由環路。觸發更新是解決環路問題的另一方法,它要求路由器在鏈路發生變化時立即傳輸它的路由表。這加速了網絡的聚合,但容易產生廣播氾濫。總之,環路問題的解決需要消耗一定的時間和帶寬。若採用RIP協議,其網絡內部所經過的鏈路數不能超過15,這使得RIP協議不適於大型網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