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折與寧靜,你喜歡哪個?

“世界很大,但文學最大,因爲文學會讓我們變大,讓世界變小”

麥家的這句話,讓我開始了這一本小說。

合上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感慨了一下,真的是人生海海,彷彿上校這個人物是我身邊的朋友一樣,是那樣的真實,他一生的波折、榮辱,苦難,也只不過是人生海海。

人越長越大,卻越來越難以被觸動。

當成功變成一個越來越難以被衡量的東西的時候,相比於迷糊的成功,我更喜歡觸動。

很少被觸動,看這小說的時候卻給了我一個觸動,像閃爍的星星,突然照亮了我的心,即便只是一瞬間。

瞬間纔是觸動,無關滿足、歡樂、充實。

談不上什麼收穫與驚喜,只是內心突然有了一個情感支撐。

人有很多情感,卻雜亂無章。當我把我那雜亂的情感投入小說中的上校,隨着故事的展開,我那雜亂的情感得到整理與重塑。

小說,是來自於生活,而又超越生活。

觸動是一種放電的感覺。一瞬間的放電,從上而下。無法控制。

很多東西可以觸動我們,一句話、一部電影、一件物品,一首歌曲、一個故事、、、都會成爲觸動之源。

最關鍵的是,能被觸動,首先得投入情感。

人越來越理性,觸動是靠情感而不是理性。

我們用理性去合理化所有的東西,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

懂得那麼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那是因爲理性用多了,讓感性無用武之地。

人一直在訓練自己的理性,好久沒有跟父母聊聊天了。

人與動物的區別不在於情感,而在於理智。

你說,是情感讓你更像一個人,還是理智呢?

就像孔子的中庸之道,適當的搭配,找到一個平衡點。過猶不及。

故事有很多,但能讓人觸動的,除了細節,還有講述的方式。

細節是讓人真實,講述方式是讓人投入。

所以概括這個故事本身不僅沒意義,還會失去意義。

辦公室八小時的工作,下班之後或跑步、或閱讀、或寫作,休息日的時候約人去浪一浪。美好而寧靜。

時間一久,美好的寧靜都會厭倦。

人可能更需要一點波折,雖然有所抱怨,但寧靜的美好讓人連抱怨都無法做到。

同事兼室友的大哥,已經工作了有七八年了,早已經厭倦了這份工作,之後創業,失敗,現在這份工作只是用來維持生計的手段。

工作之餘的大哥一直研究外匯投資,這不,他拿着一張表,興高采烈得對我說,七月要啓動百萬計劃,用一百美金成功買對22次就變成了一百萬人民幣了。說得跟真的一樣,眼裏充滿激情。

不管是美好的臆想,還是真實的自信,在我眼裏大哥已經成功了。工作沒有消耗他,他仍然保有一種對投資的激情,結果如何已經不重要了。

他書桌上那好幾本投資類的書籍,每週都會去參加某些商業投資活動,足以說明他的熱情。

他說,他的動力是金錢,金錢的誘惑。庸俗?那是真實,如果庸俗能夠給你帶來動力,帶來對某件事的激情,它就會是一個褒義詞,如果庸俗只是你逃避的藉口,它連貶義詞都算不上。

他那憨厚的外表下藏着許多波折,他不願意訴說種種細節,只是用一句話概括,在那創業投資的兩年裏,傾盡所有,而後一無所有。

他本可以寧靜而美好地做着設計師的工作,最起碼是能過上小康生活的。他說,他不想,等賺足了錢,再辭職創業。

寧靜的美好是無法訴說,也無法被人理解的厭倦,波折是可以訴說,也可以抱怨的大快淋漓。

就算這本小說裏說的,死不需要勇氣,活着才需要勇氣。

走完自己的一生,回顧自己那寧靜而美好的日子,估計會把死人氣活。

而我希望,在人生的最後一刻,回顧自己的過往,說一句,這只不過是人生海海而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