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折与宁静,你喜欢哪个?

“世界很大,但文学最大,因为文学会让我们变大,让世界变小”

麦家的这句话,让我开始了这一本小说。

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感慨了一下,真的是人生海海,仿佛上校这个人物是我身边的朋友一样,是那样的真实,他一生的波折、荣辱,苦难,也只不过是人生海海。

人越长越大,却越来越难以被触动。

当成功变成一个越来越难以被衡量的东西的时候,相比于迷糊的成功,我更喜欢触动。

很少被触动,看这小说的时候却给了我一个触动,像闪烁的星星,突然照亮了我的心,即便只是一瞬间。

瞬间才是触动,无关满足、欢乐、充实。

谈不上什么收获与惊喜,只是内心突然有了一个情感支撑。

人有很多情感,却杂乱无章。当我把我那杂乱的情感投入小说中的上校,随着故事的展开,我那杂乱的情感得到整理与重塑。

小说,是来自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

触动是一种放电的感觉。一瞬间的放电,从上而下。无法控制。

很多东西可以触动我们,一句话、一部电影、一件物品,一首歌曲、一个故事、、、都会成为触动之源。

最关键的是,能被触动,首先得投入情感。

人越来越理性,触动是靠情感而不是理性。

我们用理性去合理化所有的东西,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理性用多了,让感性无用武之地。

人一直在训练自己的理性,好久没有跟父母聊聊天了。

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于情感,而在于理智。

你说,是情感让你更像一个人,还是理智呢?

就像孔子的中庸之道,适当的搭配,找到一个平衡点。过犹不及。

故事有很多,但能让人触动的,除了细节,还有讲述的方式。

细节是让人真实,讲述方式是让人投入。

所以概括这个故事本身不仅没意义,还会失去意义。

办公室八小时的工作,下班之后或跑步、或阅读、或写作,休息日的时候约人去浪一浪。美好而宁静。

时间一久,美好的宁静都会厌倦。

人可能更需要一点波折,虽然有所抱怨,但宁静的美好让人连抱怨都无法做到。

同事兼室友的大哥,已经工作了有七八年了,早已经厌倦了这份工作,之后创业,失败,现在这份工作只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手段。

工作之余的大哥一直研究外汇投资,这不,他拿着一张表,兴高采烈得对我说,七月要启动百万计划,用一百美金成功买对22次就变成了一百万人民币了。说得跟真的一样,眼里充满激情。

不管是美好的臆想,还是真实的自信,在我眼里大哥已经成功了。工作没有消耗他,他仍然保有一种对投资的激情,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他书桌上那好几本投资类的书籍,每周都会去参加某些商业投资活动,足以说明他的热情。

他说,他的动力是金钱,金钱的诱惑。庸俗?那是真实,如果庸俗能够给你带来动力,带来对某件事的激情,它就会是一个褒义词,如果庸俗只是你逃避的借口,它连贬义词都算不上。

他那憨厚的外表下藏着许多波折,他不愿意诉说种种细节,只是用一句话概括,在那创业投资的两年里,倾尽所有,而后一无所有。

他本可以宁静而美好地做着设计师的工作,最起码是能过上小康生活的。他说,他不想,等赚足了钱,再辞职创业。

宁静的美好是无法诉说,也无法被人理解的厌倦,波折是可以诉说,也可以抱怨的大快淋漓。

就算这本小说里说的,死不需要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走完自己的一生,回顾自己那宁静而美好的日子,估计会把死人气活。

而我希望,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回顾自己的过往,说一句,这只不过是人生海海而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