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真相:爲什麼童年不幸的人,終身都難逃原生家庭的陰影?

1

之前有段話在微博上很火:

“一直覺得家庭氛圍好的小孩很幸運,他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擁有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很容易就往正確的方向跑。”

因爲他們從小就沐浴在正確的家庭氛圍裏,被正確的愛包圍着,所以知道什麼是好的,所以很容易就朝着正確的人方向去奔跑,很容易獲得很多溫暖和關愛。

而那些在爭吵、冷暴力、疏離的家庭關係里長大的孩子呢?

“不知道什麼是好的,要花很多力氣去踢開那些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條路是對的。”

這一切,都讓我想起一句非常扎心的話,看一次痛一次:

童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童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特別喜歡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對原生家庭的解釋:“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這幾年,關於“原生家庭”的說法衆說紛紜,有些人說,很難有人能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還有些人說,把自身的失敗甩鍋給原生家庭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那麼,原生家庭究竟是如何影響人的一生呢?爲什麼很多人終身都難逃原生家庭的陰影?

2

這幾十年來,精神分析發展到新的理論,叫做:客體關係理論。

客體關係理論解釋力非常強,重點就在於關係。這個關係的要點就是,我們和我們同等時期的養育者之間的一個重要課題。

這個關係的好和壞是非常重要的,決定了我們人格心理的內核是好還是不好。如果內核不好,那麼基礎就不好了,如果內核是好的,那麼基礎就是好的。

這個重要客體,通常來說,是母親。如果是母親不在了,是爺爺奶奶帶大的,是可以替代母親成爲重要客體。

在重要客體關係裏面,是這樣解釋的:

幼兒出生的時候非常弱小,沒有安全感,我們一出生就有一個最大的恐懼,在母體裏面很溫暖,很安全,突然一下子出生了,小孩從媽媽身體出來後,就會感覺這個世界怎麼這麼冷,這種冷帶來兩人溫差,這就會帶來不安全感。

這個時候安全感是第一位的,而能夠給小孩安全感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ta跟這個養育者最最親密的依戀關係。

ta和這個重要客體的依戀關係建立起來以後,如果這個關係是好的,而且是能夠建立起來的,那麼這個小孩ta內心就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足夠的愛。

客體關係裏把它叫做“愛的注水池”,有足夠安全感和足夠愛的孩子長大以後,ta就有能力把愛給予別人。

但假如客體關係是不好的,這個小孩“愛的注水池”是空的或者不滿,長大以後他會索取愛,索取別人對ta的情感,比如索取財富、權利、索取別人對他的付出等等,ta以這種方式來尋求自己的安定。

很多人尋求對別人的控制,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他們沒有安全感。涉及這種依戀關係,有的是好的,有的是不好的。

客體關係理論在解釋這個部分的時候,親密依戀關係非常重要。

3

對兒童來說,如果親密依戀關係不能建立起來,這個兒童會以別的方式建立這種依戀關係,或者他把自己作爲依戀對象。

兒童會在想象中想象出一個自己,他會和想象中的自己建立一個依戀關係,這種不是人格分裂,這個部分就叫做自戀行爲和障礙

還有一些兒童和物體建立依戀關係,你會看到小孩子到了大學,還抱着毛絨絨的玩具,拿着自己從小到大睡覺的一種柔軟物——客體柔軟物,或者是一條毯子,或者是一條柔軟的被子,這個東西一直陪着他很多年。

因爲兒童出生後,給他安全感的就是和母親接觸——喝奶。母親的乳房柔軟又溫暖,這能帶給小孩子安全感。如果和母親的依戀關係沒建立起來,小孩子會尋找其他柔軟的東西。

通過這種方式建的安全感,就是通過事物建立依戀關係。依戀對象,從人轉移到物。

在孩子三四歲之前,兒童和母親是同體的。

比如說母親高興,兒童表現出高興,母親不開心,兒童也會表現出不開心。這種血緣聯繫,會讓嬰兒對母親感覺識別能力很高。

如果母親對他是好的,他會覺得自己是好的,母親對他不好,他就會覺得自己不好。通常來說,很多母親沒有意識到這個同體關係。

在這個關鍵的階段,母親如果經歷工作的壓力或者吵架或者收入上的問題或者產後抑鬱症等等,母親是一個很糟糕的樣子。如果持續這樣幾年下來,這個嬰兒就會感覺自己是不好的,長大以後,這個小孩子的內核就是一個不好的自我,自我意識是處於很負面的。

目前爲止,這種客體關係很少有解釋不到的地方。

4

童年時期和重要的客體依戀關係沒有建立起來,就會呈現病理性的依戀關係。

一種病理性的表現是,他可能會造成我們長大以後很難與人建立這種親密關係,就是疏離的。

另一種病理性的表現就是,過於黏人

這就是童年時期和重要的客體依戀關係沒有建立起來,出現的最常見的2種情況。

很難有人能脫離原生家庭對他深刻的影響,所以這個部分,是我們要面對的事實。

關於家庭成長對人心理的影響,後續看心理醫生可以解決,需要滿足4個條件:①時間②錢③動力④好的醫生。

有一些人必須通過心理治療,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看看書,就能解決。

但我們所有關於人性的任何討論,都必須放在某種條件下,在這種情況下,人可能會怎麼樣。人性是複雜的,人的變化很大。

比如說認知心理學,在情感的部分,絕大多數動機是由情感支配的,道理可能都懂,但很大程度上,我們人的行爲是被我們的情感支配的。

這就是人的複雜性所在。

我們學習心理學、瞭解心理學,不是爲了給誰甩鍋,而是爲了尋找到造成我們自身現狀的原因,從而去儘可能修正它。

只有清楚了來路,才能找到歸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