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購物中心的社區化運營?(導論)

作者:許澤龍  商業地產/自媒體運營/塔羅師

您好!我是老許

這是我的第9篇原創文

全文共9張圖,字數3199字

預計流量6M,閱讀8分鐘

與你分享~


1


產品就如同一個孩子,出生容易,成才很難。尤其是在當下迭代加速,競爭激烈的市場,如果沒有社區運營的意識和思維,即便產品推出時可以火爆一陣,最後也很快會失去用戶。


購物中心從一個更大的角度來說,也是地產產品的一種。既然是產品,除了順利出生,後期用良好的營運去維護壯大,其實是一個更重要的課題。


衆所周知,購物中心的核心盈利點之一就是租金。而商戶之所以願意爽快的付租金,其實是因爲購物中心裏面的客流量比其他形式的商業體更多,更集中,更精準。而租戶只要利用這些流量變現即可,省去了許多捕獲顧客的成本。


就拿精準來舉個例子。


一般來說,到購物中心的人,在來之前,已經在時間、心態、金錢上做好了購物的準備,甚至還帶着明確的目的來花錢。所以,這些人聚集到商場以後,會形成一個強大的消費場景,從而進一步降低關於商戶推銷的心理防禦,增加轉化率。


因此,從商戶角度來說,購物中心裏的客流,比起大街上各懷目的來去匆匆的人羣,自然是更精準的營銷對象。這也是商場之所以效率更高的原因。


所以,購物中心之所以能不斷收取租金,究其原因,並不是因爲租出去了一塊地方,而是因爲這種模式的商業體集中了大量且相對精準的消費流量,並讓合作方能在這個流量場景中有效的捕獲並轉化顧客。


一些租戶在購物中心裏,對商戶位置非常計較,就是這個原因。以他們的理解,好的位置除了能見度大,處於交通要道以外,一定要有符合自己的調性的場景和鄰居,以吸引更精準的流量,降低捕獲成本。


所以,如果一個購物中心的流量能持續穩定的增長,其實是不愁沒有商戶來租場地的。而一些商戶因爲無法從購物中心的流量中捕獲客戶,其實也應該更多的反思自己的商品和服務是否與商場流量相匹配,自己的商業模式是否適合大場景下的主流價值觀,及時調整,以增加捕獲率。


同時,一個流量充沛的購物中心,收入的範圍也會遠遠超出租金一項,在物業、外包、廣告、品牌輸出、管理輸出、產品溢價等方面,都可以產生可觀的收入。


甚至以某種優勢價值觀帶動的優質流量,還能爲承載商業的地產和區位帶來極爲可觀的收益。



2


由此可見,營運購物中心,首要的就是把流量做起來。而在如今線上商業日益增長,線下商業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消費已經有了去中心化的趨勢。


也就是說,消費者選擇購買的渠道多了,注意力被分散了,今天在這裏消費,明天可以在那裏消費,其中的替換成本非常的低,導致購物中心很難再靠簡單的價格槓桿、商戶組合、主題場景去導入、沉澱、優化以及轉化流量。


在商業項目沒有過剩的時候,購物中心的確是一個城市或者地區的消費中心,集合了這個商圈內大部分消費需求,一站式解決,從而提升了買賣雙方的交易效率,是一種中心化的思維模式。


但是,在如今商業項目普遍過剩的時代,沒有任何一家購物中心能真正意義上成爲地區消費的中心了,事實上,一個商場能守住自己一畝三分地附近的一圈消費流量就不錯了,妄圖一網打盡河裏所有的魚,那是很多年前的思維,早已不合時宜。


所以,如果以前營運流量的思維是攻,現在的主調應該是守,守住自己的客流,然後再慢慢滾雪球一樣的擴大流量。


在攻守易位的趨勢下,運用社區化的思維方式,去經營商場客流,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方法。


這其實也是互聯網思維影響下,商場從輸出商品轉變到輸出價值觀,以帶動周邊消費理念的轉變。


購物中心依然可以是中心,但是不再是物理上的消費中心,而是某種心理上價值觀和圈層的中心。商圈也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距離,還有心理上的部落聚集效應。


在物理層面,土地人口資源是有限的,購物中心多了,自然吃不飽。


但是在心理上,卻可以劃出更多的圈層,從而進一步的挖掘激發消費者的需求,擴大內容輸出的廣度和深度,甚至超越地理侷限的擴大圈層範圍,以帶動商場內客流的聚集和精準。


比如一個主打二次元文化的購物中心。目標客戶天然的篩選爲15-25歲的年輕人。這些目標客戶的習性、消費力、價值觀其實都是很明確的。有了這些精準客流,商場引入的商戶只要與其匹配,就會比大而全的購物中心進一步降低商戶的捕獲成本,提高客流轉化率。


這是一種更高效率的細分模式,也是未來商業重要的突破口之一。


這就是社區文化的出發點,也是用社區思維去做購物中心的原因。


​3


那麼,如何具體的做好購物中心的社區運營呢?


老許覺得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   導入流量。


這一部分從社區結構設計入手,分爲頭部流量導入和普通流量導入兩個方面。在這裏,側重點應該在頭部流量導入,這對於一個社區是否能在氛圍上成型至關重要。


互聯網上一直流傳着一個說法:有一片草地,裏面一隻羊都沒有。爲了更有效率的引入羊羣,首先要引入那些領頭羊,然後剩下的羊就跟着過來了。等羊多了,再引來狼,然後向狼收錢。


這就是互聯網上做社區並變現的一種邏輯,而這種邏輯,其實適用於一切平臺化的商業場所,包括線下的購物中心。


頭部流量中分爲意見領袖、社區義工、社會名流和關鍵節點四個維度。


意見領袖是那些特別能發散想法傳播價值觀的人,比如自媒體大V,是社區價值觀的發動機。


社區義工是那些特別擅長與人溝通,熱心助人的人,是社區文化中的潤滑劑。


社會名流是那些在地區擁有政治、商業等資源的人,是社區賦能的催化劑。


關鍵節點是指在社區運營的不同階段的關鍵人物(包括商場工作人員)、活動和場景,是社區文化的骨架。


這四個維度,是需要花時間、精力和金錢重點打造的。有了好的頭部,纔會有源源不斷的普通流量進入。


第二,   沉澱流量。


流量來了不能走,要沉澱下來。在這裏,設置流出壁壘很關鍵。


意思就是說,由於顧客選擇新的購物中心去消費很容易,加上大部分的商場在內容上重複度都很高,所以,消費者替換成本很低。這就導致客流很容易流失。


如果商場能着重增加顧客的替換成本,也就等於設置了流出壁壘,阻止了部分用戶因爲新鮮感的喪失而選擇新消費場所的衝動。


比如消費獎勵,就是一個很好的流出壁壘。顧客在商場消費額度累計到一定程度後,擁有不同程度的消費獎勵,累計的等級越高,獎勵就越高,甚至擁有專用停車位等特權。


這樣,顧客即便去了其他商場,也會因爲消費獎勵的原因,減少在其他地方消費,把購買力更多的留在你的場子裏。


但是,大部分的購物中心很少有消費獎勵,即便有,顧客也覺得不痛不癢,沒有感覺,根本不爽。這樣的流出壁壘雖有但太低,形同虛設。


第三,   優化流量。


如同很多微信羣有幾百個ID,但是死氣沉沉,除了廣告,基本沒有發言。這就是流程沉澱後沒有做優化的工作。


購物中心裏的存量顧客,對於商場的新鮮感、體驗感、參與感以及聯結感都是比較在意的。有了這些良好的感覺,纔會形成活躍度。商場的營運工作,也需要從這幾個維度入手,以有效的提升活躍度。


比如來過幾次商場的顧客,辦了VIP卡以後便再也不來了。這時候,商場應該激活這些客戶,通過了解客戶不來的原因,提供有針對性的新體驗新活動,重新與顧客產生聯結。


一旦商場裏的商戶和顧客之間,顧客和顧客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最終有了價值觀上整體的認同,那麼,共同屬性會增加信任度和降低交易壁壘,變現就很容易。

更重要的是,一旦社區文化形成閉環和IP特色,勢能輸出成本會大大降低,從而使得運營方在價值觀上取得可觀收益。


第四,   轉化流量。


將流量轉化成收入,這是社區運營的根本目的和最後一步。但是所謂的收入,其實不止是銷售收入,流量做好了,在內容轉化、合作方帶動、品牌溢價等方面,其實都是可以挖掘大量收入的。


比如一個商場流量狀況良好,內容能級較高,場景合適。一些合作品牌的首場發佈會就會選擇在這家購物中心。這時,購物中心就可以以此爲契機,收取場地費、管理費,或者讓品牌讓扣點聯合做活動。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變現方式。


又或者,購物中心流量很好,形成較高的社會美譽度以後,再拿地就可以談更低的價格,或者帶動綜合體內寫字樓、住宅的銷售,又或者談優勢品牌的時候能不出裝補免租,這都是流量轉化爲收入的具體方式。


由於篇幅所限,關於購物中心社區運營的導論部分就先聊到這裏,更多內容,我們下期見!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

竟然還有人堅持篇篇原創

請關注老許

支持原創~愛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