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的讀書

前言

以前讀過芭芭拉的《學習之道》,近期在閱讀《如何高效記憶》一書。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來高效的閱讀書籍?
結合自己讀書的體驗,總結了下自己的想法。

甄別

自我思考

對這本書你有什麼期許,想得到什麼,爲什麼要讀這本書?

瞭解背景

瞭解下作者本身,以及作者爲什麼要寫這本書,通過這本書想達到什麼目的。
在閱讀一些政治、價值觀選擇、觀點批判等類型書籍時,作者寫書時本身的立場、所處的環境等,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書中的觀點。

全書概覽

對全書做一個概覽,瞭解下全貌。包括主要的內容和作者的思路。
概覽之前,可以自己yy下,如果你來寫這個主題,你會寫什麼、怎麼寫、給誰看。
主要內容、思路,一般在序言裏面,作者都會有介紹,以及閱讀建議等,可以結合目錄一起來理解。
如果書籍有結束語的話,可以和序言一起先閱讀下。

再次思考

回顧你對這本書的期許,甄別是否是你所需的。
如不是,放棄;如是,思考下如何來讀書。如閱讀部分章節還是全書,閱讀順序等。
不少書籍,在序言部分,作者會有閱讀建議。

執行

思路:先總體認知,再深入學習,接着做好筆記,最後進行回顧,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知識攝入

一本書,一般分幾個模塊,每個模塊又包含若干章節。
先對全書有一個總體認知,知曉主要內容。然後同樣的方式去了解模塊、章節。在瞭解前可以先思考如果是你,會怎麼寫,帶着問題去讀書。
在瞭解模塊、章節的全貌後,開始具體章節的閱讀。閱讀完一個章節後,回顧一個章節;模塊、全書同理。

知識存儲、轉換

如果我們在word文檔裏面記錄的筆記沒有保存就重啓電腦,恭喜你,筆記丟失了。
同理,我們攝入的知識如果不存儲,很快就會遺忘。
但大腦記憶的建立,不像word文檔按ctrl+s一樣,沒按全丟,按了全保存,它是一個連續、逐漸的過程 (本觀點來源於《如何高效記憶》一書第2版中的第二章“認識你的記憶:什麼是記憶”)。我們需要強化這個過程。
每個章節完成後,記錄筆記,且閱讀過程中定期回顧。完成模塊時,對整個模塊的章節內容進行回顧、串聯。這個是對記憶過程的強化。
如果能用自己的語言去總結,或者串聯成一個故事去講述,理解、映像均會大大加深。此時,知識就轉換成自己的了。

融會貫通 (或觸類旁通)

很多事物,思路或本質是相通的。如果借用本書的思路,可以去理解其他的事情,這時你get到了他們的共通之處。站到了更高的層級看待他們。
本人程序員,最近看了下Java中TimSort算法的思路,把一個大事情拆分成N個小事情來做,每次完成1/N的目標。和漸進式看書回顧的思路是相通的。可以查看鄙人關於TimSort算法思路介紹的blog. (https://blog.csdn.net/LG772EF/article/details/95219123)


以上想法來源於書籍和自我體驗,不當之處,歡迎指正。不喜勿噴,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