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我的家風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是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但“家風”是什麼呢?我總覺得那是“高大上”的代名詞,是富貴家庭的專屬,只有過着精緻生活的家庭纔會形成家風。象我這種普通家庭的出來的孩子,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離我很遠的詞到底指的是什麼?

《家風》一書中有這樣的解釋:家風,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內在的一種風氣或風尚。抽象的家風是一個家族提倡的品德、品性、品行,具體的可以是一家人的行爲習慣、做法。

​如此說來,我家也有自己的家風。它是什麼呢?我要從我家人身上找出來。

​我的父親是個寡言少語的煤礦工人,光榮退休後,他在礦山的荒坡上開墾了巴掌大的一片地,“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除了這兩個時間節點,更多的時候,父親總是第一個出現在退休工人活動中心,不是打麻將就是打拖拉機。既使在我成家後難得回一趟家,他也不會調整他的作息時間,按點來按點去地出現在該出現的地方,從來沒給我講過,他這一生都有過些怎樣的故事。後來因爲搬家,我得以見識了父親的寶貝:高中畢業證書、優秀團支書、先進工作者、掘進標兵……父親擁有的榮譽,證明他做過很多,也做的很好,可他從來沒說,只是勤勤懇懇、本本分分的度過他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至老無悔。

​我的母親是能認幾個字的普通農村婦女,手很巧,編織、刺繡、剪裁、配色都會。被別人補成一道疤的破衣服,經過母親的一翻修飾,會變成懸崖邊上盛開的一朵花。

​我生孩子的那年,母親扛着大包小包地來了,除了純手工打製的衣帽鞋襪,棉的夾的、鋪的蓋的種種叫不出名的,甚至還有縫製整齊的大大小小尿片若干。

​“媽,大老遠的你帶這幹嘛?有尿不溼呢!”

​“尿不溼能用嗎?裹上了尿沒尿也不知道,一天下來,屁股上還不給漚壞了。這都是純棉的,吸水!”

​母親總是這個樣子,用她的勤儉織補着我的幸福,瑣碎而溫暖。

​我是一位高三學生的陪讀母親。我的一天大概是這樣:不管春夏秋冬,每天6點起牀先進廚房做早飯,絞盡腦汁力求做到六天不一樣。6點30分叫孩子起牀,洗漱完6點50分吃飯。快速收拾出門上班,順便買點菜。午休兩小時之內,往返家與單位間,只爲吃一頓可口的便飯。18點下班回家做晚飯,邊吃邊聊會天,再處理老師交辦的各類雜事、和家長交流交流心得體會、整理房間搞衛生開始準備明天的飲食。孩子複習到十二點左右,我等她躺下後才上牀。

​生活一貫的平淡無奇,平平淡淡到讓人能夠忘卻一切,就象此刻,我便忘了我行文的目的乃是尋找我的家風。我和我的父母,都是這樣的平淡無奇,從中能找出什麼樣的家風呢?

憶起​辛棄疾在 《水調歌頭》 中的詩句:無窮宇宙,人是一粟太倉中。一葛一裘經歲,一鉢一瓶終日,老子舊家風。

​人如粟米。亙古的蒼生其實一直活得艱難且渺小,一葛一裘,一鉢一瓶,是人活的常態,也是一種活的境界。

沒找出我的家風​又如何,我正努力地過好每一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