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當中,有很多選擇

人的一生當中需要面對許許多多的選擇,當看到親人躺在牀上的時候,在腦海裏第一個出現的問題,是不是後悔?


對於我而言,答案是肯定的..


從小到大,有兩件事令我會時常想起,年幼之時,我與祖父兩人在家,我坐在一旁寫作業,剛剛收拾好碗筷的祖父走進臥室時右手捂着心臟的位置,我注意到他的不對勁,急忙將他攙扶上牀休息。


焦急又害怕的心情令我手足無措,情急之下首先撥打了急救電話,隨後拿出電話本將生活在附近親人的電話撥打了一通!


感覺現在就是與時間賽跑,而我卻只能寄希望於不知何時才能來的救護車..


看着牀上祖父的臉色愈發蒼白,我握住他的大手安慰着。急促的敲門的聲響起,這在我印象當中是最動聽的聲音,我的姑父從門外進來,將祖父背下樓後送上救護車..


一大家子的人站在ICU病房門口,鮮紅的燈在那裏亮着,每個人臉上露出的焦急之色讓人感慨。


我姑姑已經哭得泣不成聲,擦着眼淚在那裏說:“那麼大歲數的人了,你們就不知道去帶着做個檢查!現在好了吧,直接進ICU了!”


父親越想越生氣:“那是我們不帶他做檢查麼??那是他自己不願意去!!”


是啊,老人內心不願意去看病,或許在他的心裏,只要我不去醫院,那麼我就是好好的!只要踏進醫院的門,那就是進了鬼門關。


五個小時後,ICU的燈滅了,醫生從裏面走出來說了一句:“還好送的及時,要不然命就沒了。”


聽到這句話我爲我自己感到驕傲,但是卻也爲自己感到懊惱,因爲我在他們眼裏只是一個孩子,沒有權利去指責大人們的想法..


但是當我長大成人後,每年在祭拜爺爺的時候總會和他們說:“如果你們能夠多關心一些老人的健康,或許他能夠抱到重孫子。”


02

 

人們在病魔纏身的時候會後悔,後悔爲什麼沒有注意自己平時的健康問題。人們在親人躺在病牀上的時候纔會後悔,後悔爲什麼沒能夠給到家人更多的關注。


另一件事,要講到我那愛喝酒的父親,從我祖父離開後,他便更加肆無忌憚,每天與他對話的時間屈指可數。


在多次的爭吵中,我母親最經典的一句話便是:“應該找個醫生天天陪在你身邊,省的那天你在外面喝死都沒人知道!


是啊,有一天他在外面喝死了都不會有人知道,這種事情在當今社會中已經屢見不鮮,最爲諷刺的是人們拿這種事情當做搞笑新聞一般來看待。


經常喝酒的人,伴隨着不同的症狀,痛風、糖尿病、酒精性脂肪肝等一些列問題。痛風對於我父親來說已經算是輕度的病症,按照他的話來說:“只在要家休養半個月就沒事了!”


他在家休養半個月,賺錢養家的重擔則全部落在了我母親身上,而徹底擊垮這個家庭的是在一次喝酒中,父親腦動脈瘤破裂,急忙送往本地的醫院,但醫生根本就不敢救治,也沒有這個能力,只能轉到大醫院去尋求救治..


父親什麼時候得的腦動脈瘤?


大大的問號寫在了我與母親的腦袋上...


這一次,只有我和母親坐在ICU病房前,治療的過程中,已經快要把這個家掏空,母親甚至拉下臉面跪在親戚朋友的面前借錢,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父親?還是因爲他平時不注意自己的身體?又或許是作爲子女的我,缺乏對他的關注...


回想這麼多年以來的生活狀況,如果父親能夠少喝點酒,或許情況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嚴重,又或許真的如母親所講的那般,在他身邊有一個醫生全天候看護,就不會出現突發性問題讓整個家庭陷入被動。


如果有一天,我的母親在勞累中倒下,那這個家就會徹底分崩離析,健康問題纔是拖垮一個家庭的不穩定因素。


想起兒時站在祖父病房外的畫面,看着現在躺在病牀上的父親,在快節奏生活中不僅要尋找解決看病難的問題,也要讓家人能夠時刻得到醫療關注..


人們爲什麼一定要等到病魔敲門纔去尋求解決辦法?

其歸根結底還是那四個問題:怕花錢、排隊久、心裏忌諱、醫患關係。


03

 

對於以上四點,幾乎已經成爲一箇中產家庭在看病就醫時必須要經歷過的難關與選擇


一旦上了年紀,總想把錢留給孩子

對於看病而言,有些家庭確實存在困難,所以想要避免在看病上面的花銷。可是有一些家庭卻是因爲不捨得花錢!因爲在他們的心裏,金錢的價值要高於生命。

生活中難以預測又難以避免的就是生病,有些人認爲吃些藥就能解決問題,更重視一些的則是直接去醫院檢查避免事情惡化。可是有一些人正是因爲怕花錢,一直拖下去反而成了無法解決的大問題!

一旦拖成嚴重病情,無論檢查或是做手術方面的金錢將會成幾何倍數增長不說,運氣好的話能夠挽回生命,運氣差一些的連手術檯都下不來。

 

 

你想過爲什麼你每次去醫院派對都要排那麼久麼?

 

時下一步聚焦醫療關係的紀錄片《人世間》很火,編導之一的秦博在瑞金醫院蹲守一年半,他從前也爲醫院長長的隊伍感到焦慮。

2016年7月4日到10日,瑞金醫院僅內分泌科4間診室就接診3692人——平均每個診室每天要接診131人,而每個診室上午和下午都只有一位醫生。

數據顯示,中國醫療支出僅佔GDP的5.6%,而早前中科院一份調查報告稱,在中國政府投入的醫療費用中,四分之一不到是爲普通百姓服務的。

比如在許多三甲醫院,普通病房人滿爲患,幹部保健病區寬敞舒適,普通老百姓能夠享受到政府醫療資源非常非常少。

而醫療分配不均,延續的也是城鄉二元結構,極少數的優質資源集中於大中城市三甲醫院,患者往大醫院擠,但大醫院資源有限、醫生有限,患者自然看病難。

在這樣的醫患比例之下,普通百姓排的那麼長的隊伍和不到五分鐘的看診時間彷彿就有了合理的解釋。



醫院陰氣重,和死亡掛鉤,心裏想着就不舒服

 

能夠說出這句話的人,相信在你心裏肯定是一位已過花甲之年的老人,但其實說出這句話的僅僅是一位30歲左右的白領人士。


不必感到驚訝,因爲這種帶有幾分封建迷信的想法已經在老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而且也會一直延續下去。


莫要“諱疾忌醫”成爲平時勸說別人就醫的經典成語,但是往往輪到自己的時候卻總是能夠在第一時間拋到九霄雲外。


從另一個方面考慮,患者可能逃避“不愉快的就醫體驗”

當走進醫院的瞬間,消毒水的味道就能令人產生無限遐想,萬一出現了不好的檢查結果,等待患者的就是一系列的治療過程。從患者的角度考慮,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甚至是痛苦的過程(生理Or心理),正是因爲這一點,人們開始對醫院更加避諱。




因爲醫療資源不足導致的醫生很累、患者很苦,所以雙方火氣都很大,稍不留神就擦槍走火。

患者的不信任,這是非常極端的情況表現,但不得不說確實有這樣的人存在,認爲醫生就是在騙錢,謀財害命。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呼曾說:“全世界的醫生是靠技術吃飯的,而中國的醫生是靠賣藥、用設備、開檢查來生存的,公信力當然是受到質疑的,與其說是醫生的道德缺陷,還不如說是醫院的功利性體制嚴重歪曲造成的。”


這種必然性就像是一個轉盤一樣,不停的旋轉,卻依舊圍繞着屬於自己的軌跡行動。這就是一個怪圈,外面的人希望能夠通過力量去阻止,但更多的確是無能爲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