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的下半場,是產業鏈重新洗牌的機會

  AI芯片,在一輪輪的玩家涌入後,也從大張旗鼓的宣傳期走向現實場景的落地應用。這個介於AI和半導體兩大產業之間“新興事物”,也進入了沉澱期。

  在半導體產業有着一席之地的臺灣,這幾年在AI上也蠢蠢欲動。就在本月,臺灣成立了AI芯片聯盟,將衆多全球領先的IC公司聚集一堂。

  問題也隨之而來,當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加入到AI芯片大潮中,會改變當前的AI芯片產業格局嗎?AI芯片又會給半導體產業帶來什麼?

  臺灣的半導體往事

  臺灣在電子產品製造的很多關鍵環節都有着斐然的成績,當年亞洲四小龍的稱號也不是浪得虛名,但是在後期的幾次技術轉型浪潮中,臺灣始終是差了那麼一點,撐起半邊天的依然是臺積電、聯電這樣的代工企業,後起之秀乏乏。

  但在半導體方面,臺灣的優勢一直很突出,擁有着強大的代工能力,當前大多數消費電子終端產品的“芯”基本都出自臺灣企業之手。

  而當年臺灣決心推進半導體產業的時候,也下了一番苦功夫。先是政府牽頭,聯合多個分散的工業研究所成立了工業技術研究院,後又派了一大批人才前往美國無線電公司學習,然後在臺灣新竹建立了素有臺灣硅谷之稱的新竹科技產業園。

  而當年這批去往美國學習技術的人才基本上都成爲臺灣半導體產業的中流砥柱,包括臺積電的張忠謀,聯發科的蔡明介等等。

  之後便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故事,臺積電、聯電共同變革了傳統的IDM生產方式(半導體廠商自己設計製造芯片),開創了晶圓代工的時代。而正是晶圓代工廠的出現,降低了新選手進入半導體產業的技術和資金門檻,成就了諸多IC設計公司。

  那段時間,臺灣抓住了產業分工的機會,將利潤不高、投資金額大的芯片製造、封測轉進島內。所以圍繞半導體制造,臺灣在元件、設計、設備、材料四大核心產業上都形成了配套的產業鏈。以晶圓代工之外的IC封測爲例,臺灣的日月光矽品也一直是行業龍頭。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代工特性,也讓他們陷入了一個陷阱:當大家都開始轉向短平快獲取利潤的代工模式後,也失去了研發核心技術的可能性。

  換句話說,臺灣的半導體代工太成熟了,一方面造就了臺積電、聯電等,另一方面,也壓制了臺灣IC設計產業的發展。習慣了他人代筆,在原創上自然會遇到瓶頸。

  在臺灣半導體產業穩固江山的這幾年,上游的消費電子業從早年的PC轉向智能手機,應用場景的更迭,淘汰了諸如HTC這樣曾經的巨頭,而到了AI發展如火如荼的近兩年,尤其是內地在大規模造“AI芯”的時候,坐擁半個產業鏈的臺灣卻動靜不大。

  大同小異的AI芯片市場

  當前,AI芯片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從廣義範疇上講,面向AI計算應用的芯片都可以稱爲AI芯片。除了以GPU、FPGA、ASIC爲代表的AI加速芯片(基於傳統芯片架構,對某類特定算法或者場景進行AI計算加速),還有比較前沿性的研究,例如類腦芯片、可重構通用AI芯片等。

  初創公司動輒就能自己造芯,讓半導體產業的門檻似乎越來越低。鎂客網之前的文章《AI芯片市場需要一把火還是一桶冰?》也談過這個問題,是不是人人皆可造AI芯片?

  如果是這樣,臺灣成立AI聯盟又意味着什麼?

  首先聯盟內的56家企業由信息技術和半導體制造公司、集成電路設計和軟件公司組成,目的很簡單:加快臺灣AI芯片的開發和生產。臺灣工研院副所長張世傑在聯盟成立當天的會上透露,要讓研發AI芯片的費用降低10倍、開發時程縮短6個月。 鄭州×××醫院×××: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1523/鄭州×××醫院排名: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1523/鄭州包皮手術多少錢: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1523/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