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一支長篙尋夢

                撐一支長篙尋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這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的一句詩,今天聽了 2019新成長計劃中時老師講的關於詩歌如何教學的內容,真的感覺用多種打開方式去教孩子學詩,就像給孩子一支長篙,讓他們去尋夢!

        以往對詩歌教學的認識,就是學習古詩的五步教學法,即解詩題、知詩人、讀詩文、明詩意、悟詩情。今天聽了老師的課如沐春風、催人覺醒。原來學習詩歌可以加入音樂、可以分角色朗讀,可以拍手打節奏、可以加動作、可以改版、可以嵌入名字、更可以詩歌配畫......這樣多角度解讀,多方位思考,多形式展示,快樂學習,學習快樂。學思結合,動手動腦。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真正做到認真傾聽,認真思考,讓學生真正放飛了心靈,展開了遐想,也真正地做到了深入地學習,真實地學習,讓學不是被動的,不是壓抑的,而是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尤其是詩配畫讓人感覺耳目一新,正所謂“有聲有形有色,有知有行有情。”這不禁讓我想到了被譽爲“詩佛”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人王維,想到了豐子愷的插畫文章《鵝》,其實從古至今詩和畫就是一體的,我們爲什麼不能巧妙地將二者合二爲一呢?再說說作爲教師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又起到一個什麼作用呢?老師和孩子們一起互動,和孩子目光平視,去讚揚他們,去欣賞他們,教師在引領孩子“吻醒,穿越,編織,反思”的這個過程真正地走進了孩子,融入了孩子,和孩子一同進步,一同成長。我們常說,伯樂發現了,千里馬,我想我們應該做的不是發現千里馬的伯樂,而是培養千里馬的伯樂!

      雖然教無定法,雖然學海無涯,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理清語文教學的的本質內涵與價值訴求, 善於引導學生,點亮我們的語文課堂,再廣闊的“學海”也能輕鬆渡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必然會成爲一件極爲輕鬆愉快的事情。當然,正如時老師所說:知易行難,知難行易 ,知行合一 ,貴在堅持。沿着這條智慧的路走下去,給學生一支長篙,也給自己一支長篙,一同去尋夢,終有一天我們會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