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刻鋼板到網絡組卷

  從鄉村中學往縣城搬家,一塊鋼板從書堆底部顯露出來。那塊鋼板長約30釐米、寬約15釐米,顏色烏青,沉重厚實。

  兒子:“這是什麼?”我說:“刻字用的鋼板。”兒子一臉茫然。

  1983年,我從中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分配到一所鄉村中學任教。學校沒有宿舍,給了我一間竹子麻桿做牆、稻草黃泥做頂的防震棚居住。沒有辦公桌,就從教室裏搬一張斷了腿的、學生不能用的課桌辦公。

  那時不要說學生,就是教師也沒有聽說過“資料”二字。作業都是教師抄在黑板上,然後學生抄在本子上。有幾位老教師偶爾用鋼板刻一張蠟紙,油印一份試卷給學生做,我們羨慕極了。

  有時老教師刻蠟紙,我們就悄悄站在旁邊看。一張8K大的蠟紙泛着光亮,下面墊着表面粗糙的烏青鋼板,一支鐵筆在蠟紙上刻字,每刻一筆都發出“吱吱”的聲響。蠟紙是暗黃色的,而刻在上面的字則變成了白色。如果把刻好的蠟紙揚起來觀看,刻上去的漢字、符號每一筆都是透明的。

  蠟紙刻好後,要小心地貼在油印機網子的下面,貼正,貼平,不能有一點皺褶,否則印出的試卷上會有黑色的條紋。而要印刷的一沓白紙則放在網子下面。印刷時,左手把網子的邊框摁住,右手把塗滿油墨的滾子在網子上來回滾動一次。滾動一次,印好一張試卷,掀開網框,把印好的那張試卷拿出來,再把網框摁下去……一個熟練的操作者一小時能印60張試卷。

  老教師靜靜地刻字、從容地印刷,我們在旁邊全神貫注地觀看,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掌握這項“現代化”的技術,讓自己的手寫體變成黑色的油印字,然後把散發着油墨香的試卷發給學生,去享受學生投來的驚喜與讚佩的目光。

  機會終於來了。一次期中考試,教務處主任給我一項重要的“革命任務”——命制一套初一的語文試卷,用蠟紙刻寫後印刷120份。

  我鄭重地從教務處主任手裏領取兩張蠟紙、250張8K白紙、一塊鋼板、一支鐵筆和學校唯一的油印機。

  我搜索枯腸、東拼西湊,用了半天時間鼓搗出一份語文試卷。我小心地拿出鋼板,在窗子邊那張斷腿課桌上放平,再小心地拿出一張蠟紙鋪在鋼板上,然後神聖地拿起鐵筆,一筆一劃地刻起來。由於是第一次,刻字用力不均,有的筆畫輕,有的筆畫重。兩張蠟紙我刻了兩個小時,累得眼冒金星、胳膊痠痛。

  印刷時,我找了一個學生幫忙,把印好的每張試卷拿出來。當第一張試卷印出來時,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舉起來欣賞,可是一看傻眼了——筆畫輕的地方,字跡模糊;筆畫重的地方,漏油墨。剛印了50份,蠟紙皺了。我小心地把蠟紙掀下來,重新貼上去,繼續印刷。印到90份時,蠟紙突然斷裂,無法繼續印刷。

  我惴惴地找到教務處主任,又要了兩張蠟紙,重新刻寫,繼續印刷。

  當年學生拿到那份或字跡模糊、或字體粗重的語文試卷時是什麼反應,我已經忘記,但第一次刻鋼板時那種喜悅、笨拙、如履薄冰和身心疲憊的情景卻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深處。

  隨着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隨着教師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我早已告別了學校的防震棚,搬進了嶄新的教師宿舍樓。現在我又在縣城買了兩套房子。我的學校辦公室裏和縣城的居室都有電腦,要想命制試卷,只需打開學科網,從題庫裏精選題目,然後組合編輯,鼠標輕輕一點,就把試卷發送到學校印刷室的電腦裏,幾百份試卷瞬間就會從機器裏吐出來。

  從刻鋼板到網上組卷,映射出科技與網絡的飛速發展,也見證了中國教育事業的巨大進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