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外文翻譯:忠於原文還是遵從語言習慣?

      外文的翻譯問題總是會造成我對翻譯作品理解上的障礙,於是,我想試着自己翻譯一篇英文原文,切身的體會一下翻譯時存在哪些問題。

        我找的文章是《西南聯大英文課》 裏收錄的一篇名爲《BARREN SPRING》的文章(譯爲《貧瘠的春天》),作者是美國小說家賽珍珠。由於自己並非是英語專業出身,我只選擇了對第一段進行試譯。

原文如下:

書中譯文如下:



我的翻譯如下:

《消失的春天》

        二月末的一個傍晚,天氣還算暖和,農民劉老漢坐在他那僅有一間屋子的家門口,感受着春天的氣息。

      屋子四周的柳樹該發芽了,還有父親年輕時種的三棵桃樹和六顆杏樹,這會兒都長出粉色的花苞了吧,最重要的是他那片冬天可以種麥子、夏天可以種水稻的莊稼地,一直是他的驕傲。可現在什麼都沒了,爲了不在寒冬裏受凍捱餓,他將柳樹一顆顆砍下來賣掉,連那些粗壯的、本該碩果累累桃樹和杏樹也不能倖免;更糟糕的是,不但冬天的麥子沒長出來,夏天的水稻也被洪水衝了個乾淨,要知道他地裏種的大都是水稻哇!而現在卻只剩下一片幹到開裂的空地。

        面對消失一切,他又如何能感受到樹木中流淌的血液和泥土中即將迸發的新生命呢?他不知道,只能茫然地用削瘦的身體面對着那本該生機勃勃的景象。


        我這麼做的本意不是想在諸多名校教師聯合翻譯的版本面前班門弄斧,而是想和大家討論一下到底是該按照英文的語言習慣直譯還是按照中國的語言習慣意譯,哪種對我們的理解更有幫助?我們的目的是爲了知道作者用了哪些詞句還是爲了理解作者文中的蘊意呢?是不是有既不破壞原文的美感又可以讀起來像中文的翻譯方法呢?

        像我這樣翻譯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我搞清楚了爲什麼原譯文說“他怎會知道呢?他無法給自己一個答案。這本是一件極容易的事情。”是什麼意思,我本理解爲這是一個農民伯伯因爲長期種地而得出萬物生長的經驗,所以說“極容易”。可是自己翻譯後,我知道這應該是說劉老頭面對失去的一切所做出的無奈、茫然、像丟了魂兒似的反應。他的情緒應該是很複雜的,所以我翻譯的時候把這句放在了一切都消失之後。

        我還是堅持認爲看着舒服比翻譯的舒服更重要,如果爲了翻譯而翻譯,那麼文章就難免有形沒有魂!

以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