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名相,名垂千古,卻也逃不過質疑之聲

歷史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東西,我們一般的共識是: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已經發生且不可改變的。但是從某一種角度來說它又是可以改變的,因爲傳承歷史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很多事情的走向常常受制於讀書人的那支春秋筆。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唐代詩人杜甫的這首《八陣圖》想來大家都很熟悉,首先,詩人借八陣圖之名詠懷諸葛亮,歌頌了諸葛亮輔助劉備促成三國鼎立的豐功偉績,高度讚揚了諸葛亮以八陣圖等手段創造的軍事業績;又以“江流石不轉”點明八陣圖的威力,歷經江河洗禮歲月侵襲,依然屹立不倒,這裏也可以多一種理解,那就是表達諸葛亮北伐克復中原的心志始終不渝。只是可惜,劉備失策,發動滅吳之戰,不僅沒有成功,反而損兵折將,使得蜀漢國力大損,也讓諸葛亮聯吳抗曹的計劃破滅,後來的北伐也只能小打小鬧。統一大業中途夭折。

諸葛亮作爲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同時也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歷史上關於他的評價,大多是積極的,甚至在一些人的推崇之下變成“多智而近妖”、“宛如神明”的存在。

而有人推崇,自然就有人質疑。尤其是如今這個信息時代,很多人爲了標新立異,總是極盡能事,多發新奇言論,質疑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於諸葛亮擅長內政,不擅軍事,認爲他的軍事才能很一般,甚至不如法正等人。更有甚者,說諸葛亮是千古罪人,理由是他逆天行事,阻撓了曹魏的統一大業,使得山河破碎,神州動盪多年。

關於第一點,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其實稍微有點辨識力的都不應該覺得他能力差。劉備遇到諸葛前是什麼樣,拜諸葛爲軍師後又是什麼樣,一目瞭然,至於有人說後期劉備打仗多數不帶諸葛,而是帶法正或者其他人,但這並不能說明法正強於諸葛,我以爲這恰恰反應了諸葛的全能天才,這時候的劉備實力壯大了,後方需要一位主政之人,而沒有別人比諸葛更合適。也有人以“六出祁山,毫無建樹”說事,仔細瞭解一下這一時期,你會知道什麼是獨木難支,軍政一把抓,所有事情一肩挑,他太難了。

如果有人說他不夠強,我不反對,因爲我們對他的期望太高了,高到他完成不了,但他絕對不弱。

至於第二點質疑,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嗤之以鼻,那不僅是以今人的視角去給古人定罪,更是以一種極度扭曲的價值觀在做錯誤評判吧。

千古留名如他,也應當萬世不朽。言論是自由的,但不應該過度標新立異,曲解內容,評價歷史應該儘可能客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