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應&管教孩子

破窗效應源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

他找來了兩臺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社區環境較好的中產階級A社區,另一輛停在整體狀況比較雜亂的B社區。

實驗者把停在雜亂的B社區的車牌摘掉,打開了頂棚,這個車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停在A社區的車沒有做任何破壞的事情,結果一個星期也沒有人關注。再後來,實驗者用錘子把車玻璃敲了一個大洞,幾個小時後,這個車也不見了。

以這個實驗爲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經典的“破窗效應”理論。

破窗效應認爲,如有人打破了一個建築物的窗玻璃,而且在打破後也沒有得到及時的修補,其他人就會受到一些示範性的縱容從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漸漸地破窗多了,就會帶來無序,在這種公共氛圍下就會滋生犯罪。

如果實驗繼續下去接下來社區會發生什麼樣子的變化呢?在破窗後,社區會開始失去秩序,部分居民因爲擔心安全及環境問題遷出社區,沒有遷出社區的居民因爲擔心自己的安全而對社區的事物不予理睬。這個地區的監察力下降,使得社區治安進一步惡化,漸漸會有更多居民遷走,再來會有外部的犯罪分子進入社區,犯罪行爲滋生。

第一個破窗是起點,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例子。當你找不到垃圾桶時,是隨地扔掉還是拿在手裏尋找不只是個人的修養與素質的問題,這還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如果身處髒亂的大街,大概很可能隨手扔掉;而在整齊乾淨的街道,大概會是另外一種做法。
導致不同環境形成的原因不是隻有第一個破窗,人們的漠視與縱容是另外的推手,因爲破窗會暗示人們可以不受到懲罰,漸漸地我們可能會造就第二個破窗,第三個破窗,第四個破窗。同理我們可以想象漸漸髒亂的街道,隨地亂扔的垃圾,牆壁上越來越多的塗鴉。
人與環境是相互的,如果第一個破窗有人去修理,第一個被扔掉的垃圾有人撿起,結果會截然不同。
我們不能做打破下一扇窗的人,用時還要盡力去修復第一扇窗。偶然的輕微的一次過錯,需要及時反應併合理糾正。

 

管教孩子&破窗效應
這個理論在管教孩子時也很類似
1. 反面實例:
孩子的天性是調皮,如果父母在認爲孩子過於調皮只會一味的抱怨指責,我不是去幫助孩子發現解決問題,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抱怨指責也會不斷的增長,時間一長,就無法控制會自覺不知覺地朋友、同事,親人,甚至孩子老師的面前去抱怨孩子的缺點,這樣會給孩子周邊的人傳遞一個極不好的信息:你的孩子父母都這樣看不上,別人是可以無後果的去指責打壓他的,即孩子人生的第一窗將打開,且沒有被極時修復. 孩子的成長之路會越來越難,會有越來越多的同學、老師對他不尊動。孩子的成長將面臨極大的阻礙。
2. 正面實例:
孩子的天性是調皮,如果父母抱着發現問題就是改變的開始,則會不斷地發現分析孩子的問題,並想方設法去幫忙孩子,當孩子在他們的幫忙下並取得一點進步時,還會在朋友、同事、親人、老師面前去分享孩子進步的點點滴滴,這樣會給孩子周邊的人傳遞一個正面的信息,孩子的 情商很高,做事極積向上,不斷進步。孩子的破窗被父母及時修復,孩子也會重新得到他的朋友的信任和尊重. 

keywords:
a. 發現問題是改變的開始
b. 我正在做示範
c. 管教: 管教是管理孩子的行爲,教授孩子人生技能
d. 制定家庭規則,讓孩子做有規則,思想自由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