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的真相

——名人故居風水賞析(節選)

自漢朝“臣服南越”後,嶺南再也沒有以國的形式存在。在“重農抑商”的中原文化影響下,嶺南地區也開始了農耕土種的農業文化。

嶺南地區在接收中原農耕文化的同時,更是把商業版圖橫跨歐亞大陸,那條極具詩意的“海上絲綢之路”延續至今。相對於中原地區的“重農抑商”文化,嶺南的商業行爲似乎“非我族類”的“蠻夷”族羣。早在周朝時,對中原四周少數民族賦以“夷,犾,戎,蠻”的卑稱。

趙佗建立南越國之前,秦朝向嶺南地區移民幾十萬,極大的改變了人口結構。從本質上講,南越國是秦朝的殘餘勢力。但在漢武帝平南越後,秦朝殘餘力量被消滅,越族式微(統一的漢朝在嶺南的統治不需要像南越那樣依賴土著人),加上後世中原族羣陸續南遷開發嶺南,外(漢)族在當地人口占據了絕對優勢。

漢武帝滅南越國後,爲加強對原南越國的管理,在南海三郡基礎上,再設九郡。即南海(今廣州)、蒼梧(今廣西梧州)、鬱林(廣西桂平)、合浦(廣西合浦)、交趾(越南東京)、九真(越南清化)、日南(越南順化)、珠崖(海南海口)、儋耳(海南儋州)。西漢中後期,在全國設立十三個刺史部,其中在嶺南設“交趾刺史部”(又稱交州刺史部),管轄嶺南九郡。

東漢末,棄海南島(即珠崖、儋耳) ,嶺南九郡變成嶺南七郡。三國.吳國時(公元228年),步騭上書孫權將交州一分爲二,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爲交州,治設交趾龍編;合浦、 南海、鬱林、蒼梧四郡另設一州,治所設在蒼梧郡廣信縣(現在的封開縣)。廣信,源於“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也”,此名延用至南北朝。以廣信的“廣”字爲名,取名爲“廣州”(這是“廣州一名”的最早起源)。廣州最早用名:楚庭,相當於戰國時期楚國駐嶺南的辦事處。

唐朝貞觀年間,朝廷將全國按山川形勝之便劃分爲十道,嶺南地區爲嶺南道,置經略使以式遏四夷,又整合而一。唐 懿宗鹹通三年(862年),嶺南再劃分爲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不僅囊括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外,還統管今廣東的雷州半島和海南島),東道治廣州,西道治邕州(今 南寧),嶺南再次行政分治。但州縣分佈不均衡,人口也以西道(今廣西,越南)爲多。粵東只有潮、循(今惠州)二州,粵西及西道有15州。

宋代在嶺南先設置廣南路,太宗末,又分廣南路爲廣南東路 和廣南西路,這是廣東、廣西名稱之來由。

廣南東路治所在廣州,有14州(是現廣東部分地級市的雛形);廣南西路治所在桂林,有7州(包含越南三郡)。廣南東西之劃分,以西江流域的封州(即封開,是兩廣行政區分的各自分封界限)之間梧州爲界,賀 江、雲開大山以東屬於廣東、以西屬於廣西,從此基本奠定今日兩廣的分界線。

宋以後,越南北部分離出去。

至元朝,將原廣南東路 轄區歸江西行省管轄;原廣南西路劃歸湖廣行省管轄,今海南省和廣東省雷州半島,都歸湖廣行省統轄。這種局面的出現主要是由於元代通嶺南的主要交通線,是沿 贛水和湘水分東西兩路而下。贛水與珠水北江主幹流湞江,以大庾嶺分流。北江流域,連接的地區多在廣南東路範圍內;沿湘水上溯,經全州、靈渠、桂州(今桂林),進入西江的支流漓 水,便於聯繫的地區是原廣南西路的範圍。

明朝朱元璋開國之際,先平定長江中游之陳友諒,下游之張士誠,以控制五嶺山脈以北的江西和湖廣的部 分地盤。三年後,再陸續分兵平定廣西、廣東。直到此時,明朝又將嶺南兩廣與江西、湖廣分開。

在這個時期,由於廣西壯、黎、瑤三個民族反明起義猛烈,朱元璋 採用分而治之的辦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廣西的門戶欽、廉地區劃歸廣東,以便加強控制。

這個地緣政治格局直到今天都沒有改變,只是後來海南獨立建省而已。

——未完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