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談專注和取捨

凌晨12點,喝了一杯咖啡,寫點東西。

最近突然看到一篇特別有意思的微信文章總有人在偷看你的朋友圈,寫的特別有意思。從小到大我們好像一直在羨慕別人:小時候羨慕別人的爸媽,長大後羨慕別人的工作,做父母又開始羨慕別人的孩子更優秀。突然就想摘抄並寫下自己的想法。

錢鍾書《圍城》裏說的:
裏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

智能手機時代

每天用手機的時間太長。一部智能手機在手,我們的時間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每天各式各 樣的信息如潮水般涌來,讓我們無所適從,不知如何選擇。

我們的耐心 越來越少,我們總是被標題吸引,打開正文後匆匆看兩眼又馬上關掉; 每天翻新的網絡熱點,無外乎性、謊言、奇聞和窺探,到第二天就被我 們忘得一乾二淨;我們幻想在一篇網文中尋找“乾貨”,希望發財致富、 人生輝煌的不傳之祕能被一二三四五和盤托出,沒想到只是又一次被騙 了點擊;我們總是在找更多的資源,搜索、下載、囤積,然後閒置,錯 把硬盤當成自己的大腦…

於是乎,爲了避免抵擋不住各種信息爆炸的誘惑,刪了微博,抖音以及各種新聞軟件。關閉了對80%的人的朋友圈的關注,發現自己還是不會與社會脫節的,說實話,不是工作要用微信,真的想用棒棒機諾基亞,哈哈哈。

既要天馬行空,也要腳踏實地

剛開始聽英語廣播那段日子,感覺實在是太難了,但硬着頭皮扛了下來。發現自己再聽英語廣播一點都不那麼困難了(不過還是有點困難,哈哈)。

年輕人容易犯的毛病是熱情有餘,少了一些冷靜踏實;急於求成, 少了一些耐心細緻。如果能早一些明白“不苟且”的重要性並躬身踐行、 一以貫之,那麼人生之路可能就會好走很多,個人的才能也更容易培育 和施展。

最近一直在看的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晚年回顧自己的人生,從經歷中總結出了七 條人生經驗,其中第一條是“追求完美”。18歲的時候他每個星期都會去 歌劇院看一場歌劇演出,有一次他觀看由意大利音樂家威爾第創作的歌 劇《法斯塔夫》,被深深震撼到了,隨後他查閱資料,發現這部偉大的 作品竟然是威爾第在80歲時創作的!80歲的威爾第早已經功成名就,享 譽天下,爲什麼在如此高齡還要辛辛苦苦地創作一部歌劇呢?威爾第在 一篇自述文章中是這樣寫的:“身爲音樂家,我一輩子都在追求完美, 可完美總是在躲着我。所以,我有責任一次次嘗試下去。”這番話給年 輕的德魯克以很大的觸動,甚至成爲他一生行事的準則,所以直到90歲 時,已經著作等身的他還在辛勤工作,寫出了思考未來管理問題的《21 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

談專注和取捨

當然,我個人興趣也比較多。但是,最近一直想給自己說的一句話是,“ 迴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專注,把自己能做的 做到最好,並保持留意新的機會。”

想一絲不苟地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須進行取捨:選取一件你認爲最重 要、對你來說最有價值的事,兢兢業業地把它做精、做細、做好;而其 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標準去完成它們,就夠了;另一些無足輕重 的事,則能不做就不做。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識是過載的,觀點是鼓譟 的,熱點是速朽的。而反過來,專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恆 的態度和行動,則是最稀少和最珍貴的。

一方面我們要照看好自己的主業,以儘量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力求在這個領域能培養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對於其他事物我們也要 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用相對少量的時間廣泛涉獵,以捕捉和發展未 曾預料的資源和機會,從而實現個人才能的最大化。

雷抒雁在《星星》中這樣寫道:

仰望星空的人,總以爲星星就是寶石,晶瑩、透亮、沒有纖瑕。
飛上星空的人知道,那兒有灰塵、石渣,和地球一樣複雜。

所以,與其對着別的星星羨慕不已,還不如站在自己的星球上默默耕耘。
等你哪天再看,也許會發現,腳下這顆星的面目不知何時早已煥然一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