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爲何家會傷人》

1.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

夫妻關係應是最難割捨的,父母與孩子總歸要分離,勢必要割捨的,都不應該讓它成爲最愛,所以家庭中親子關係不應該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否則可能會出現糟糕的婆媳關係和嚴重的戀子情節。

父母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後進入社會、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模板。

2.分離是生命中永恆的主題

與家分離的三種模式:

成熟分離:愛家,但又喜歡獨立。

拒絕分離:戀家,無法獨立。

單純分離:逃離家庭,拒絕與家庭繼續保持聯繫。

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愛與自由,缺一不可,而如果他既獲得了充分的愛,又獲得了充分的自由,他一開始就會是一個“成爲自己的人”,而最終也勢必會成爲一個自我實現者。

每個有問題的孩子背後必然會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關係,父母的言行給孩子造成的感受,決定了孩子與家分離的具體模式。

成熟的父母不會在第一時間去處理孩子的問題,他們會先處理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能做到學習,思考,交流,修正,如此循環,那麼這樣的家庭下成長的孩子心理健康的指數相對更高。

3.怪思維

大多數父母有個奇怪的思維:養兒防老。這也是重男輕女的源頭。隨着時代的推移,重男輕女的思想逐漸淡化,但父母仍然認爲養兒子比養女兒的壓力更大,並且這種思想在這個結婚時需要有房有車的時代根深蒂固。

以前,大多父母只顧溫飽,不管孩子的學習,也沒有適當的交流,造成孩子們無方向、無壓力地“自由”成長,喜歡讀書的繼續讀,不感興趣的便早早打工。

如今,很多父母過於嘮叨,他們爲了孩子的“教育”全力以赴,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們不知道教孩子知識,不如教孩子愛,他們也不知道,孩子是否愛學習與父母的言行有很大的關係,他們習慣包辦孩子的生活與學業。在極力付出後,如果沒有得到預期,他們容易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孩子。

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性格與言行會是個未知數。

4.在家中受傷的孩子的未來

家,有的人始終把它看作溫暖的港灣,有的人心裏想回去卻在行動上極力迴避。這並不奇怪,不同的感受源於父母的言行與教育方式、家庭的和諧程度。

在家中受傷導致性格缺陷的孩子,未來會怎樣?

可能越來越嚴重,影響日後的工作以及新的家庭,也可能通過學校教育或自我教育不斷地實現自我改變,雖然時不時地處於掙扎與焦慮中,但通過自身努力,結果會越來越好。不過,即便所有的改變都是自發地,骨子裏仍然會有殘留,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這些殘留又會起主導作用。

作者已經指出,家爲何會傷人?

至於如何改善甚至避免,希望讀者能夠通過經驗與思考,悟出良好的運作機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