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簟凉•龙眼树之殇

【玉簟凉•龙眼树之殇】

士儿

飞影翻枝。落日暑气深,正是鲜食。
昔出山小草,旧水断泉石。
三生石绿雾罩,鹤唳月,梦里相识。
空抱月,远志声声落,归恨迟迟。

如丝。烟迷绿苑,三径喘息,唯月桂笑人痴。
一瓶天眼水,尚待月圆时。
飘香苦万里赠。暗雨助、妙画仙师。
图画去,且放窗、先细裁诗。

听到一个故事。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个朝代,有一位小姑娘虽然双亲在,但是不知何故,却像林黛玉一般经常被送到外婆家。在外婆家有一棵神奇的桂圆树,结的果子大如牛眼,当地人都把桂圆称为牛眼树或龙眼树。

作为那个时代独有的留守儿童,小姑娘每天不是在外婆家就是在老家和阿公阿婆一起生活。也许是太过于孤单。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春天,小姑娘看到粗大的龙眼树下长出了一双双小手,她就小心翼翼地守候着。直到有一天要回自己家时,她就趁机将龙眼树芽悄悄带回了家。

不知道为什么,这位小姑娘失去了一些童年的记忆,她甚至不知道家里的哪棵龙眼树是自己种的。

非常奇怪的是同样的一棵龙眼树,在她父亲口中,她听到的是满满的自豪感:“这是我女儿小时候种的龙眼树,大家尝尝,可甜了!”然而,截然相反的是,她的母亲却矢口否认:“哪里哦,她哪里有种家里的龙眼树!!!……”

一天天的,当年种下家里那棵龙眼树的小姑娘也渐渐地长大了。她和村里的女孩子一样,结婚生子,却依然将自己儿时的家当成自己最亲密的家。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工具。有用时,她就被周围亲人殷勤拿来无偿使用,无用时就被弃之一旁还要被踹两脚。

有一天,家里人突然告诉她为了扩建房子,她小时候种的龙眼树有很大的妨碍。更要命的是,她的老父亲爬树修剪枝杈时,不慎受伤,差点连命都搭上了。


就这样,她小时候亲手种的龙眼树就成为了众人喊打喊杀的“妖树”。这棵龙眼树从此悲惨地结束了它短暂的一生。

就这样一棵连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亲手种过的龙眼树,却无端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妖树”。从此,她就成为了那个种下“妖树”的人,再也没有人站出来理直气壮地喊:“那不是你种的树!”。

席慕容在《三生石》中便讲述了三生石第一世的凄美故事 ,在这一世,主人公便是一棵开花的树:

我知道,我将生生世世与你结缘。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在最美丽的时候遇见你,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期盼,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我就是这样枯萎了,在我死去的那一瞬间,我看清了你脸上的惊讶,你捧起我的枝叶,泪湿衣襟。那一刻,我含笑。回到佛前,我泪垂不止,长跪不起。佛垂首,叹息。

假如你是这位姑娘,而且你能穿越时空的阻隔,你能看透她的内心吗?

也许,这位种下那棵龙眼树的女子会落得个“空抱月”的遗憾?也许她会因为“远志声声落,归恨迟迟”,未能亲自保护这株龙眼树而自责吗?

也许,这位种下那棵龙眼树的女子也会一样只求在“梦里相识",希望弄清楚自己与这株龙眼树结缘的来龙去脉吗?可是,为何她看到的却只是“三生石绿雾罩,鹤唳月”?

也许,这位种下那棵龙眼树的女子真的回到故乡,又能如何呢?估计“唯月桂笑人痴”吧?故园已物非人非,唯有“三径喘息”。周围的人一定会不屑的甩一句:“一棵树而已,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也许,这位种下那棵龙眼树的女子一定会将这棵树残余的龙眼果收集起来,而不忍心剥开一粒放入口中吧?可是如此丰茂的龙眼树,结的子实在太多太多,旅途劳顿如何带?只能装一小瓶,不知道这一小瓶能够放多久?能陪女人度过余生吗?


不知道,只希望这是“一瓶天眼水”,即便融化了也是化成天眼,能够看准今生来生路,能够一直“尚待月圆时”,等待着相逢相识相知的轮回。

也许,下一辈的线索便是“飘香苦万里赠”一枝龙眼花,就像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给范晔一样温馨?也许像三生石故事中李源与圆泽禅师十二年后相会,牧童以《竹枝词》为暗语,而这位种下龙眼树的女子和龙眼树真正相会时则以此词为暗语?

也许,这位种下那棵龙眼树的女子担心自己忘记了与桂圆树之约,而请了“妙画仙师”画下记忆中的龙眼树?


可是,万一请的是一个神奇的画师,能像传说中的顾恺之一样,即便将一橱画寄给桓玄,可是多年后,却只剩下封题如旧,但画已幻变飞仙而去,该如何是好?


可是,即便图画去,“且放窗”,就由着它去吧,不如“先细裁诗",留下诗词则再也无忧矣。


是啊,即便残酷的生活剥夺了你所在乎的人、事、物和鲜活的记忆,却永远剥夺不了你用真心浇灌的诗词!!

也许,每一年“落日暑气深,正是鲜食”龙眼时,这位种下那棵龙眼树的女子都会想起她生命中出现过又消失的龙眼树……

笺    注

出山小草:源自小草出山。本指隐者出仕,或用于自谦。如陆游《初拜再领祠宫之命有感》:“小草出山初已误,断云含雨欲何施。”此处代指种下那棵龙眼树的姑娘远嫁他乡。

天眼:源自《大智度论》卷五:“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浄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麁,若细,诸色无不能照。”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大士天眼所照,预覩未来。” 另古人有日、月乃天之眼睛之说。诗文中常用以指月亮。

飘香苦万里赠:源自 陆凯与范晔的友谊故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给好友范晔,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图画去,且放窗、先细裁诗:反用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郑舜举蔗庵韵》:“好锁云烟窗户,怕入丹青图画,飞去了无踪。”按《世说新语·巧艺篇》注引《续晋阳秋》载,顾恺之曾以一橱画寄给桓玄,桓玄珍藏了多年,后来开橱取画,发现封题如旧,但画已幻变飞仙了。

备    注

1、此诗词押中华新韵,毕竟新时代需要使用一些新词汇。按史达祖的【玉簟凉·秋是愁乡】格式填词,并已通过“诗词吾爱网”的在线检测。

2、图源自网络。

3、以上的解读是在写诗时的所思所想。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懂并喜欢上中华古典诗词;二是为了哪一天自己再失忆时能够看懂自己所写的诗词。因而,若只愿沉浸于诗词世界的读者可忽略不看。

4、不过,事后再回味可能又有新的启示,而且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从多个出发点进行解读,或许这正是写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5、自听了余秋雨先生关于《秋雨书院:中国文化必修课》的讲座后,不再纠结诗词后面的白话文是该起名为”创作背景“还是”诗词自评“。中华古典诗词是思想的礼花,后面的白话文则是思想的礼花引发的欢宴。也就是说中华诗词+现代散文就是士儿的个人标签。

6、以诗为史,记录生活的痕迹,见证蜕变的年代。艾略特在一九三0年为约翰逊博士的《伦敦》和《人生希望多空幻》两首诗的合订本作序时写道:“不管人们愿意与否,他们的感受性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但是只有天才人物才能改变表现的方式。很多二流的诗人之所以是二流的,就是因为他们缺少那种敏感和意识来发现他们与前一代人感觉不同,必须使用不同的词汇。”——告诫自己既要有传承也要有创新,更要有代表我们时代的语言。

7、诗人华兹华斯有言:“我相信我的诗歌之使命便是安慰受苦者;使开心的人的更加快乐,好让白天的阳光更明媚;教导年幼者及各年龄层有仁爱之心的人学会真正地观察、思考和感受,让他们在行动和心灵上更有德性。这就是它们的职责,我相信在我们作古多年后,它们仍会忠实地完成这个使命。”——以此共勉。

8、生活还有中华诗词这个心理医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