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期的醫療和福利事業概況

北宋於1044年設立太醫局時,體制化的醫療教育制度就開始建立了。在10年間醫學生的總人數達到了200人。11045年到1060年之間爆發了傳染病。其後,在政府監督之下對許多醫書進行了修訂。1061年,課程仿照太醫局的地方醫療教育機構紛紛建立,其目的是爲地方培養訓練有素的醫生。宋徽宗在國子監設立“醫學”目的在於改善醫療體制。一種新的職業——儒醫—也在向精英家庭開放了。這些家庭或者把兒子送去學醫,或者就送他們讀書從政。115年,州縣也建立了“醫學”的分支機構;南渡之後,朝廷在杭州重建醫學一有4位教授和250名學生。

與北宋時期的總人口數相比,由政府經營的醫院和醫學教育機構是微不足道的;儘管醫療保健體系還遠不能滿足貧苦之家和急需醫療服務的人的需求,但當時所建立的醫療保健服務體系的基礎在結構上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完整的。宋初開封的東部和西部有兩家醫院,稱爲福田院,它們的設立是爲了幫助無家可歸的老人和棄嬰,以及病餓者。兩院都由和尚打理,後來才成爲政府機構。1063年,開封城南北又各增設了一家。每家福田院有病人300名,這意味着開封的醫院系統總共可以容納1200人。北宋末期,政府在京城和其他6個地區城鎮設立了“居養院”。

許多人,不只是醫生,自認爲他們精於醫藥之道,能幫助病人病癒復原,保持身體健康。在南宋,中藥店鋪集中在京城特定的街道和坊區,爲人們提供醫藥售賣服務。醫學史上第一個官辦的藥房官藥局於1076年在開封設立。杭州的藥鋪對京城人們的健康和京城的經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南宋時期,不少官員還向貧苦人家發放熱品,在京城裏向病患賣藥的專門性藥鋪也越來越多。

除了政府的救濟,貧病者還能從私人慈善之中獲得幫助。1089年,官員蘇軾捐出50兩金子在杭州設立了面向所有百姓的醫院性質的“安樂坊”。在三年之內,這家醫院救助了1000多名病人。1102年,所有的大城市都建立了本地的慈善醫院。1132年,設立了至少兩家專門針對窮人、老人的慈善醫院(現在也稱爲救濟醫院)。公營的惠民藥局的藥師還向貧苦者免費發放藥品。

在農村地區是通過盡孝道來做善事的,行善是家族長者的責任。家道殷實之家可以設立慈善性的設施,以救助家族中貧弱者。11世紀的改革家范仲淹就設立了規模雖然不大但名聲很響的慈善性的義莊。例從義莊獲得的收入用於接濟親族中的孤兒,供其讀書,爲家族子弟的婚、喪、冠、笄之禮提供資助。范仲淹的妻子也時常把自己的275錢財捐獻出來幫助別人。但許多家庭中,缺乏足夠的錢財去設立義莊之類的慈善設施,即便能設立,通常也沒法長久維持。

城市裏的私人行善還沒有形成制度化,但這些善事有助於緩解貧苦、病弱者的痛苦。居住在鳳凰山的富貴之家對那些貧苦或老弱之家給予了幫助,這些人對他們的恩人懷有無盡的感激之情。有時這些富貴之家還給乞丐施捨棉衣,救助生意失敗的商販,偶爾他們也給貧苦人家資助喪葬費用。在寒冷的冬夜,街道落滿雪花,富人們會來到寒屋陋舍,往門縫裏塞錢,給屋裏的人多少減輕點痛苦。

窮困的父母無法給他們年幼的孩子帶來富貴,也不願意把子女賣身爲奴,他們有時就把孩子丟棄在人家的家門口或官府的門口。在移民大規模南遷期間,棄兒數量激增。1138年,官府禁止遺棄孩童,並在各縣設立孤兒收容機構,收養那些父母無力撫養而遺棄的孩子。宋朝期間遺棄孤兒的問題一直存在着。1248年,另一所名爲“慈幼局”的孤兒院在京城開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