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看風景(38):感受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深沉與厚重

8月13日上午,西安遊第二天。

        陝西歷史博物館(導遊簡稱爲“陝歷博”)位於雁塔區小寨東路91號,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它將自西周起,經秦、西漢、西晉等至隋、唐,歷經13代王朝的歷史進程一一展開,展現了舊長安城的輝煌與燦爛。所以,陝歷博在國內博物館中知名度很高,它的展品和所呈現的歷史都是中國的無價之寶。

        據說,陝歷博一票難求,尤其在暑假裏。不過,對於我們這個五人的精品團來說,票什麼的都不是事,是吧?嘻嘻。

        遊陝歷博沒有講解可不成,請一個專職講解員150元,其實他最多可以帶10個人的,這次只嘿我們5個人講稍微有點兒浪費了,尤其在講解員供應緊缺的情況下:導遊幫我們排了半個多小時的隊才排到的呢!在她排隊時,我們就細心觀賞了序言大廳裏的石走獅,果真走勢十足,栩栩如生。

        這個講解員很有經驗,說別的遊客可能都按照順序一個展廳一個展廳地進,而且前三個展廳是免費的,人多,那我們就先走第四展廳何家村珍寶館,也就是門票說的“大唐遺寶”,裏面的藏品都是寶貝。有鑲金玉臂環,三足銀鐺,赤金走龍,素面金盆,各種紋路的銀碗,以及那個造型奇特的獸首瑪瑙杯。這些珍寶反映出唐代貴族的生活狀態,或者說這就是繁華的大唐盛世。珍寶館裏確實是珍寶,而且都是博物館的精品,非常值得看。而且跟着講解員,可以看到最珍貴的國寶級展品,也可以瞭解到更多展品背後的故事,只不過自己仔細觀賞的時間就少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唄,呵呵。


        說到古代史,秦是第一個東方帝國,不得不提。秦代文物以兵馬俑爲代表,象徵其當時軍事強大。雖然下午我們就要去看兵馬俑,並沒有拍照,但是博物館裏的兵馬俑展示應該更能突出典型,方便我們一覽兵馬俑個體的背景風貌。在主展廳,兵馬俑的頭像密佈在牆,當作了背景,頭像的面部表情各異,與前面威嚴豎立的兵馬俑相互映襯,震撼人心。兩邊展臺裏,跪射俑的表面已經斑駁,但身姿、氣度還在;有一件厚大的鎧甲,甲片比較完整,在冷兵器時代,它能阻擋一些傷害。

        漢代的展品很多讓人印象深刻。我拍了雁魚銅燈(實在避不開人,只能貼紙遮擋一下了),這盞燈造型美觀,可以防風,還可以減少油煙,是漢代燈具中的傑作。還有一堆的金餅,令人垂涎欲滴;金餅上有印記字符,它不是流通貨幣,只是用來彰顯豪氣的,反映出當時經濟繁榮,國家強盛。

        在陶俑區,玻璃展櫃裏有一大片的彩繪儀仗俑羣,陶俑個頭雖小但佈置緊密,站姿很相似但細微神態又有所不同。陳列着的各樣陶俑有不同的神情和姿態,反映出不同的身份地位。

        唐代的陶俑還加入了三彩,有點絢麗;十二生肖俑把動物擬人化了,讓我們看到了盛唐時人高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陝歷博的展品實在是太多了,成千上萬件呢,且個個都是珍品,個個都有故事,難免掛一漏萬。幸好我們的講解員給我們劃了重點,其它展廳的展品我就自動忽略了,僅在這裏挑出宣傳頁上的3件代表陝西古代文明的國寶級(陝歷博共有18件)展品再着重記載一下。

1、耀州窯青釉提樑倒灌壺

        此壺高18.3釐米,腹徑14.3釐米,腹深12釐米。胎質堅細,呈灰白色,釉色淡青略泛灰色(我怎麼給拍成了淡黃色呢?),有光澤,壺身呈圓形,壺蓋僅爲裝飾不能開啓,蓋與提樑連接,提樑爲一伏臥的圓眼、短嘴的鳳凰,雕一對正在哺乳的母子獅作爲流,造型生動逼真。腹部飾纏枝牡丹花,下飾一圈仰蓮瓣紋。因爲鳳凰、獅子和牡丹分別爲百鳥之王,百獸之王和百花之王,這件壺也被稱作“三王壺”。壺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時要將壺倒置,水從母獅口外流時始盛滿,然後將壺放正,因壺內有漏注與水相隔,底雖有梅花孔,滴水不漏。這件提樑倒灌壺造型結構奇特,紋飾繁縟華麗,是耀州窯器皿中罕見的珍品。

2、三彩載樂伎駱駝俑

        這是被稱爲唐三彩中的代表作的展品,也是唯一一件被評定爲國寶級文物的唐三彩。

        在這件三彩駱駝載樂俑中,一隻引頸長嘶的駱駝站在長方形的底座之上,駱駝的背上是鋪着一個五彩斑斕的毛毯的平臺,平臺上有8個樂伎,其中的7個男樂手身着漢服,手拿不同的胡人樂器,盤着腿,面朝着外面坐在毛毯上演奏,中間站着一位正在唱歌的女子。這8個樂伎俑從容貌裝扮上來看雖然都是唐人形象,但整件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樂舞場景卻體現着濃郁的異域情調,可謂是淋漓盡致地反映了盛唐時期長安樂師在樂曲創作與表演上的融合與創新。

        雖然說有關唐朝樂舞題材的文物在我國各地均有出土,但是像這種題材的表現形式卻是十分少見的。迄今爲止,西安地區也僅出土了兩件三彩駱駝載樂俑。據介紹,這件三彩駱駝俑的製作時間大約在唐玄宗開元年間,代表了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的文化藝術的成就,具有非常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等。

3、鎏金銀竹節銅薰爐

        此銅爐系博山爐形式,由爐體、長柄、底座分鑄鉚合而成,通體鎏金鋈銀,精雕細鏤,是一件至爲罕見的藝術精品。爐口外側和圈足外側刻有銘文,記其原爲未央宮物,後歸陽信家,應是漢武帝賜給姐姐陽信長公主及其丈夫大將軍衛青的賞物。

        薰爐的底座上透雕着兩條蟠龍,兩條龍昂首張口咬住竹柄。竹節形的柄分爲五節,節上還刻着竹葉,柄的上端有三條蟠龍將薰爐托起。爐體下部雕飾蟠龍紋,底色鎏銀,龍身鎏金,爐體上部浮雕四條金龍,龍首回顧,龍身從波濤中騰出,線條流暢,造型奇妙。整件薰爐被分爲三個裝飾區域,共有九條龍裝點其間。“九”在我國古代象徵最高數字,是皇權的一種體現。

        我國自古就有薰香的習俗,戰國時人們就在室內放置各種薰爐,一方面淨化環境,另一方面人們認爲嫋嫋香菸就像進入了飄渺的仙境。這件竹節薰爐的爐蓋形似多層山巒,雲霧縹緲,再加以金銀勾勒,宛如一副秀美的山景。青煙嫋嫋飄出,繚繞爐體,造成了一種山景朦朧,羣山靈動的效果,彷彿是傳說中的海上“博山”。西漢時,封建帝王爲了求得長生不老之術,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說,博山爐就是在這種風氣影響下產生的,並在漢代廣爲流行。


        在陝歷博雖然只有兩個多小時的走馬觀花,但一樣令人感慨萬千。要看中國千年文化,就來陝歷博,這話絕對有道理。不去不知道,去了就能感受到古長安城的繁華和絢爛,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創造,感受到古代深沉而厚重的歷史畫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