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看风景(38):感受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深沉与厚重

8月13日上午,西安游第二天。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简称为“陕历博”)位于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它将自西周起,经秦、西汉、西晋等至隋、唐,历经13代王朝的历史进程一一展开,展现了旧长安城的辉煌与灿烂。所以,陕历博在国内博物馆中知名度很高,它的展品和所呈现的历史都是中国的无价之宝。

        据说,陕历博一票难求,尤其在暑假里。不过,对于我们这个五人的精品团来说,票什么的都不是事,是吧?嘻嘻。

        游陕历博没有讲解可不成,请一个专职讲解员150元,其实他最多可以带10个人的,这次只嘿我们5个人讲稍微有点儿浪费了,尤其在讲解员供应紧缺的情况下:导游帮我们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才排到的呢!在她排队时,我们就细心观赏了序言大厅里的石走狮,果真走势十足,栩栩如生。

        这个讲解员很有经验,说别的游客可能都按照顺序一个展厅一个展厅地进,而且前三个展厅是免费的,人多,那我们就先走第四展厅何家村珍宝馆,也就是门票说的“大唐遗宝”,里面的藏品都是宝贝。有镶金玉臂环,三足银铛,赤金走龙,素面金盆,各种纹路的银碗,以及那个造型奇特的兽首玛瑙杯。这些珍宝反映出唐代贵族的生活状态,或者说这就是繁华的大唐盛世。珍宝馆里确实是珍宝,而且都是博物馆的精品,非常值得看。而且跟着讲解员,可以看到最珍贵的国宝级展品,也可以了解到更多展品背后的故事,只不过自己仔细观赏的时间就少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呗,呵呵。


        说到古代史,秦是第一个东方帝国,不得不提。秦代文物以兵马俑为代表,象征其当时军事强大。虽然下午我们就要去看兵马俑,并没有拍照,但是博物馆里的兵马俑展示应该更能突出典型,方便我们一览兵马俑个体的背景风貌。在主展厅,兵马俑的头像密布在墙,当作了背景,头像的面部表情各异,与前面威严竖立的兵马俑相互映衬,震撼人心。两边展台里,跪射俑的表面已经斑驳,但身姿、气度还在;有一件厚大的铠甲,甲片比较完整,在冷兵器时代,它能阻挡一些伤害。

        汉代的展品很多让人印象深刻。我拍了雁鱼铜灯(实在避不开人,只能贴纸遮挡一下了),这盏灯造型美观,可以防风,还可以减少油烟,是汉代灯具中的杰作。还有一堆的金饼,令人垂涎欲滴;金饼上有印记字符,它不是流通货币,只是用来彰显豪气的,反映出当时经济繁荣,国家强盛。

        在陶俑区,玻璃展柜里有一大片的彩绘仪仗俑群,陶俑个头虽小但布置紧密,站姿很相似但细微神态又有所不同。陈列着的各样陶俑有不同的神情和姿态,反映出不同的身份地位。

        唐代的陶俑还加入了三彩,有点绚丽;十二生肖俑把动物拟人化了,让我们看到了盛唐时人高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陕历博的展品实在是太多了,成千上万件呢,且个个都是珍品,个个都有故事,难免挂一漏万。幸好我们的讲解员给我们划了重点,其它展厅的展品我就自动忽略了,仅在这里挑出宣传页上的3件代表陕西古代文明的国宝级(陕历博共有18件)展品再着重记载一下。

1、耀州窑青釉提梁倒灌壶

        此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腹深12厘米。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色淡青略泛灰色(我怎么给拍成了淡黄色呢?),有光泽,壶身呈圆形,壶盖仅为装饰不能开启,盖与提梁连接,提梁为一伏卧的圆眼、短嘴的凤凰,雕一对正在哺乳的母子狮作为流,造型生动逼真。腹部饰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圈仰莲瓣纹。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壶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时要将壶倒置,水从母狮口外流时始盛满,然后将壶放正,因壶内有漏注与水相隔,底虽有梅花孔,滴水不漏。这件提梁倒灌壶造型结构奇特,纹饰繁缛华丽,是耀州窑器皿中罕见的珍品。

2、三彩载乐伎骆驼俑

        这是被称为唐三彩中的代表作的展品,也是唯一一件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的唐三彩。

        在这件三彩骆驼载乐俑中,一只引颈长嘶的骆驼站在长方形的底座之上,骆驼的背上是铺着一个五彩斑斓的毛毯的平台,平台上有8个乐伎,其中的7个男乐手身着汉服,手拿不同的胡人乐器,盘着腿,面朝着外面坐在毛毯上演奏,中间站着一位正在唱歌的女子。这8个乐伎俑从容貌装扮上来看虽然都是唐人形象,但整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乐舞场景却体现着浓郁的异域情调,可谓是淋漓尽致地反映了盛唐时期长安乐师在乐曲创作与表演上的融合与创新。

        虽然说有关唐朝乐舞题材的文物在我国各地均有出土,但是像这种题材的表现形式却是十分少见的。迄今为止,西安地区也仅出土了两件三彩骆驼载乐俑。据介绍,这件三彩骆驼俑的制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的文化艺术的成就,具有非常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等。

3、鎏金银竹节铜薰炉

        此铜炉系博山炉形式,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通体鎏金鋈银,精雕细镂,是一件至为罕见的艺术精品。炉口外侧和圈足外侧刻有铭文,记其原为未央宫物,后归阳信家,应是汉武帝赐给姐姐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青的赏物。

        薰炉的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两条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竹节形的柄分为五节,节上还刻着竹叶,柄的上端有三条蟠龙将薰炉托起。炉体下部雕饰蟠龙纹,底色鎏银,龙身鎏金,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整件薰炉被分为三个装饰区域,共有九条龙装点其间。“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我国自古就有薰香的习俗,战国时人们就在室内放置各种薰炉,一方面净化环境,另一方面人们认为袅袅香烟就像进入了飘渺的仙境。这件竹节薰炉的炉盖形似多层山峦,云雾缥缈,再加以金银勾勒,宛如一副秀美的山景。青烟袅袅飘出,缭绕炉体,造成了一种山景朦胧,群山灵动的效果,仿佛是传说中的海上“博山”。西汉时,封建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说,博山炉就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产生的,并在汉代广为流行。


        在陕历博虽然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走马观花,但一样令人感慨万千。要看中国千年文化,就来陕历博,这话绝对有道理。不去不知道,去了就能感受到古长安城的繁华和绚烂,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感受到古代深沉而厚重的历史画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