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物,又不執着,是最好的態度

      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晴

上週末早上,打開冰箱,端出菜盤子準備吃早餐。誰料,盤子邊沿有點油膩,一時沒拿穩,“啪”的一聲,盤子和着菜,頓時碎了一地。

被尖銳的碎裂的聲音驚呆,傻傻地杵了會,原本還殘留了點起牀氣,這會算是徹底清醒了。

好玩的是,內心竟然條件反射地擔憂,“媽媽知道了,會不會很生氣?!這麼不小心……”

話說,從小母親就對我們嚴加管教,“東西要拿穩,碗裏不能有剩飯,衣服要保持整潔……”,吧啦吧啦,諸如此類。

母親的家教,深深地刻進了孩提時的內心。即使過去這麼多年,影響力依然存在,足見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巧的是,起牀前在手機上看了篇文章。想到這篇文章,對摔盤子這事立馬釋了懷。

這篇文章題爲《當我要上養老院的時候》,作者是一位老人。

他因生活不能再自理,子女又無暇照顧他,而被迫要搬到養老院居住。

準備搬家時,他看着滿滿的一屋子東西發愁了:各種日用品、四季的衣服、一整面牆的書、積攢的幾十本相冊,還有收藏的郵票、紫砂壺、酒……

而養老院只有一間房子,根本容不下他平生積攢的這些“財富”。那一瞬間,他忽然覺得,這些所謂的“財富”都是多餘的,根本不屬於他。

他甚至能夠想象,兒孫們面對他這些苦心積累的寶貝時會是怎樣的情景:用過的衣服被褥會全部扔掉;幾十本珍貴的照片會全部毀掉;一面牆的書會被當作廢品賣掉;幾十年收集的藏品不感興趣的會被處理掉……

他說人活一輩子,終於明白:

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是自己對自己負責。其他再多的東西,都只不過是看一看、玩一玩、用一用,它們屬於這個世界,我們都只是看客而已。

既然如此,摔破一隻普通的舊盤子又算的了什麼呢?

這並不是說母親的教育出了錯,惜物、做事當小心謹慎這些道理永遠都不會過時。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個盤子、一個碗也算是一件小家當,值得用心去呵護。

記得有次吃飯時,不小心摔破了碗,感覺像是犯了一個天大的錯。

趁大人沒注意,趕緊把碎片塞進石頭縫。在母親洗完碗之前,心裏一直惴惴不安,擔心被發現少了一個碗。

好在最終逃過了一劫,否則輕則一頓數落,重則一頓捱打。

奇怪,那時候的父母似乎特別有威嚴感。即使他們下手並不重,孩子幼小的內心卻是十分緊張害怕的。

也因此,家長的言傳身教顯得特別管用,而從小養成的一些習慣至今受益無窮。

物質的匱乏,絲毫不影響精神的傳承。

母親的教育,讓我們從小就懂得珍視物品。

而老人的這篇文章,又讓我們明白,不必過於執着於物相。

其實兩者並不矛盾。

或許,帶着一顆對物敬重的心,自在喜悅地遊走,便是最好的選擇。

-------––-----End---------–----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喜歡或留言,謝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