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排列的邏輯

文字排列的邏輯

以《我要的是葫蘆》爲例

《我要的是葫蘆》是根據劉仲元的作品改寫的。這是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們先來看看開頭:

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這一自然段共有五句話。這五句話是順承關係的邏輯。前三句寫葫蘆的生長過程:種葫蘆,長葉、開花,結果。第四句寫種葫蘆者對小葫蘆的讚美。第五句寫種葫蘆者很歡喜,每天都要去看看可愛的小葫蘆。事情有那麼順利嗎,小葫蘆是不是很順利地長大了呢?接着來看:

有一天,他看見葉子上爬着一些蚜蟲,心裏想,有幾個蟲子怕什麼!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

原來,事情並沒有那麼順利。這一段的第一句情節上有了轉折。第一句寫他看見了葉子上爬着一些蚜蟲,不過他心裏並不在意這些小小的蚜蟲。第二、三句寫作者聚焦的是葫蘆藤上的小葫蘆,他期望它們快快長大,最好長得賽過大南瓜。這個種葫蘆的人對結果的期望很明確,卻不去管理過程,不去給葫蘆治蟲,他能實現期望的結果嗎?接着來看:

一個鄰居看見了,對他說:“你別光盯着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那個人感到很奇怪,他說:“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這一自然段緊承上文,那個人一心想要心愛的小葫蘆長大,認爲葉子上的蚜蟲與葫蘆毫無關聯,毫不在乎。他自己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第一句寫鄰居看見了,勸他別光盯着葫蘆,快治一治葉子上的蚜蟲。後面的三句都是葫蘆主人對鄰居的迴應,他依然認爲葉子上的蟲不用治,因爲他要的是葫蘆。如果說,他自己主觀上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說明他缺少反省;鄰居勸說,他依然不以爲然,那就說明他固執己見了。缺少反省加上固執己見的葫蘆主人能夠收穫他一心想要的葫蘆嗎?來看結尾吧:

沒過幾天,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這一自然段是寓言故事的結尾,共有兩句話。第一句寫沒有受到制約的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第二句寫小葫蘆慢慢變黃,一個一個都落了——種葫蘆者沒有收穫他期望的結果。這是爲什麼呢?你想到了嗎?

這個寓言故事雖然簡短,寓意卻深,告訴我們:事物與事物之間關係密切,不可爲追求結果而不在乎細節。

我常常想,一年級的課文雖然是這麼簡短,蘊含的道理卻是那麼深刻,可以使人終身受益。《我要的是葫蘆》是這樣,《小猴子下山》也是如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