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排列的邏輯

文字排列的邏輯

以《樹和喜鵲》爲例

《樹和喜鵲》是金波先生的一篇童話。這篇童話寫得很有意思。我們先來看開頭:

從前,這裏只有一棵樹,樹上只有一個鳥窩,鳥窩裏只有一隻喜鵲。

開頭只有一句話。這一句話很獨特,既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又兼用了頂針的修辭手法。同時這個開頭還緊扣了文題。接着來看:

樹很孤單,喜鵲也很孤單。

這一自然段也只有一句話。這句話緊承上文,與上文銜接緊密。這一自然段與上文是順承關係的邏輯,同時也帶有一點因果關係的邏輯:因爲這裏只有一棵樹,樹上只有一個鳥窩,鳥窩裏只有一個喜鵲,所以,樹很孤單,喜鵲也很孤單。

後來,這裏種了好多好多樹,每棵樹上都有鳥窩,每個鳥窩裏都有喜鵲。

這一自然段也只有一句話,不過情節有了變化。這個變化可真大。“一棵樹”變成了“好多好多樹”,與此同時,每棵樹上都有了鳥窩,鳥窩裏的喜鵲也有了好多好多。接着來看:

樹有了鄰居,喜鵲也有了鄰居。

這一自然段緊承上文。與上文是一種順承關係的邏輯。同時也隱含有一點因果關係的邏輯:因爲這裏有了好多好多的樹以及好多好多的喜鵲,所以,樹有了鄰居,喜鵲也有了鄰居。喜鵲們過得怎麼樣呢?接着來看:

每天天一亮,喜鵲們嘰嘰喳喳叫幾聲,打着招呼一起飛出去了。天一黑,他們又嘰嘰喳喳地一起飛回窩裏,安安靜靜地睡覺了。

這裏共有兩句話,這兩句話是順承關係的邏輯。這兩句話寫出了喜鵲們愉快而幸福的生活。因此——

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

這一自然段緊承上文。同時與開頭第二自然段的“樹很孤單,喜鵲也很孤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童話故事讀完了,我們不禁會問:爲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是誰讓這個變化發生的?這時,我們就會回顧第三自然段:“後來,這裏種了好多好多樹……”——原來,變化就是從這裏開始的。那麼,我們不禁又要問了:是誰在這裏種下了這許多許多樹的呢?當然是村民,當然是人們,當然是人類……

因此,這個童話故事雖然很簡短,但卻形象地告訴小讀者: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有了朋友纔會有快樂。

一開始讀這篇童話故事的時候,我也是停留在這個層面理解的。可是,能不能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呢?從種樹人的角度去思考,從“孤單”到“快樂”的轉變的起源去思考呢?那就告訴我們:植樹造林,熱愛和保護好環境,纔會有更多的樹,更多的鳥,更多的生命,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快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