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旅行的藝術》~47

木君




被譽爲“英國文壇奇葩”的才子型作家阿蘭.德波頓的重要作品《旅行的藝術》一週前就讀完了,但是總覺得沒讀懂,腦子裏是空的。於是放下,讀了另一本關於旅行的《旅行與讀書》。讀時,又覺得他們有很多相通之處,但是,雖然都是人在旅途,卻又明顯不是一條路,可路與路最終又總是變得通暢起來。畢竟,人的身體和他的靈魂總要有一個一定要在路上,否則,就會失去自己,失去一個通達的自己。


昨天再次拿起這本書,從前面的序看起,雙目可及過每一個詞句時,果真是那種沒有讀過的感覺,一切都是那麼陌生。第二個序沒讀完就又放下了。


今天空閒時間又一次想起這本書,就去詢問了百度先生,結果看到一篇推薦倒讀的感悟,他的意思是說,整本書如果把九個篇章倒着讀一遍,會對作家的思路和他的主題領悟的更加深刻,也會給到自己更多的醒悟,這樣的推薦方式,一下子就又激發了我再去讀它的興趣。是的,一定要再去讀,倒着讀,就算是驗證推薦者的精讀偏方,看它療效如何。


《旅行的藝術》是按照出發(對旅行的期待和旅行中的特定場所)、動機(異國情調和好奇心)、風景(鄉村與城市和壯闊)、藝術(令人眼界大開的藝術和對美的擁有)、迴歸(習慣)這五部分的敘述,爲讀者完成了“一場完美的旅程,教我們如何好奇、思考和觀察,讓我們重新對生命充滿熱情”。


或許是因爲有更多的期待,當我打開最後的一個篇章回歸中的“習慣”時,“人類不快樂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靜的待在他的房間裏”所吸引,他是通過一名1790年的法國人塞維爾.德.梅伊斯特的《我的臥室之旅》,來向我們發出了一個警示,那就是要改變自己的習慣,我們應該在出發前先找到自己旅行的心境---感受力。


“我們要懷着謙卑的態度接近新的地方。”即使是你最熟悉的某個空間,你都要“告訴自己,這裏的每件東西都可能是有趣的,眼前的事物於是顯現出潛在的價值。”我們應該被一種“不確定的渴望所激勵”,而這種渴望就是“從一種令人厭倦的日常生活轉向一個奇妙的世界”,讓我們在“前往遠方之前,先關注一下我們已經看到的東西”。這便是我們要培養的習慣,或者說這就是我們要把我們的習慣從“令人厭倦的日常生活”改變成把它確定爲一個奇妙的世界。也就是說,我們要讓我們的好奇心充滿無限的生命力,決不能讓厭倦來阻斷它。


真是不錯!倒讀首戰告捷,從習慣入手,讓自己帶着好奇心去看我們生活着的奇妙的世界,於是就有了第八個篇章裏面的“對美的擁有”。我們擁有了對美的渴望,纔會有在所到之處的感慨“我曾在這裏,我看見了它,它對我很重要”。我們纔會對有產生興趣。作者通過對繪畫的剖析,引領者讀者去感悟美得無處不在,美就是我們人人都會具備的藝術情操,因爲“人生來就是藝術家,就像河馬生來是河馬一樣;你不能把你自己變成別人,就像你不能把你自己變成長頸鹿”。而在你先天就具備的藝術細胞裏,我們要關注的是自己的觀察能力,眼過之處不能走馬觀花,而是要學會關注;不是要追求速度,而是要去真切體驗。最終,我們就會把自己變成“從一種麻木的我喜歡這個轉變成我喜歡這個,因爲……”,這種思考的能力是多麼可貴。當然,這種可貴的思考也可以訴諸於文字,讓它如潺潺溪水流淌在我們的筆端,去給到大家更多的美好的感受和心境。


我們從擁有美的方法中走出,緊接着就是倒讀的第七個主題“令人眼界大開的藝術”。從這個題目就可以看出,作者將引領我們走進一個藝術的殿堂,於是我們真的就是大開眼界,走進梵高的藝術世界,看到梵高的藝術靈感的降臨,學習欣賞梵高的頂級創作……至此,我們的思考能力在人生的旅程中再次啓航,晉級。


接着讀下去!不同的是,我在倒讀,確切地說應該是接着向前讀。令人開心的是,每一章節讀過後都是意猶未盡。


正如餘秋雨所言,“旅人不同於常人,有一種獨特的心境,他們在荒漠相遇,在街市邂逅,一擡眼就能彼此溝通”。


這一次再讀《旅行的藝術》,這種一擡眼就能彼此溝通的感覺被我找到了。百度出來的偏方果真奇效。


這本書,讀得我滿心歡喜。於是收工之時,給扉頁配了插圖,任高山流水肆意流淌,任飛濺的雨露滋養萬物,任百草花朵奪目綻放。這個世界一直都很美,任我們的心與靈魂都在路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