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着急是父母的通性

昨天晚上和我媽吵架了。

理由是她說了三次讓我加親戚介紹的男孩子被我拒絕了,然後平生第一次感受到所謂“催”帶來的煩躁,儘管,這只是一個開端而已。

當然我並不是拒絕談戀愛這回事,而是很煩被安排好的生活,就好像,我會自覺去學習,但如果父母罵着我去學反而想唱反調。

我能理解父母的操心,可能到了一定的年紀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前段時間我還在嘻嘻大笑朋友被親戚介紹的對象,從網絡世界走到現實卻“見光死”,沒想到這樣的事情這麼快輪轉到我身上。

儘管我嘗試去理解,但這種像洪水猛獸一樣席捲而來的“關心”,讓我由內而外的排斥,所以我忍不住,與家人發生了爭執。

過後我在想,爲什麼父母總是孜孜不倦的一代又一代人會重蹈各種催的覆轍?

而我所能想到的是源於根源的文化傳統:渴望傳承、寄託希望。

與此同時,我們每一代的觀念都在更新,綿延不再是我們相愛的唯一命題。好比如現在,大多數青年人趨向於與我相似的觀念:不將就,不會因爲戀愛而去戀愛,而是因爲真愛而去戀愛。

不愛、沒有談戀愛、愛上同性,都被認爲是奇怪的。雖然很多國家的觀念逐漸開放,可現實中這些人羣依然是逆風而行。如果遇上長輩可能更不巧,他們不僅會被作爲“異類”,還會被作爲家長教育孩子的“壞標本”,與小時候家長常說那句經典語錄: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你就會像那個人一樣撿垃圾,並無兩異。

我並不認同這種跟風似的習慣,我試圖告訴父母,請他們多給我一些寬容,耐心地等待我自己去經歷人生必要的過程,很顯然是失敗了。

聽的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什麼樣的年齡做什麼樣的事情。

也許這種無法逾越的鴻溝,本身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一道屏障,我們在一條時代線面前被分成兩部分,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不斷地傳遞我們的想法和觀念,即使他們現在並不接受,而積累會軟化這種橫亙其中的矛盾。

大概着急是父母的通性,因爲他們愛我。

大概未來的某一天父母會把着急藏在心底,也因爲他們愛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