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坝

浅秋早上,置身庐江县东大河文昌坝廊亭之上,极目远眺,沿河两岸垂柳依依,林木苍苍,一河清水波平如镜,清冽可鉴,  各种生植物点缀河中,河道两边绿荫庇日,垂下的柳枝撩动着河面,  别有一种美感。

改建后文昌坝的华丽蝶变来之不易。文昌坝河渠,是一条与县河西河连接的半大诃洼地,行绕在庐江城的北部和东部,长数千米,流域面积十余平方公里,历史上它是城东的一片圩区,县河上游的一个坝区,一个拥有大批菜农菜地的城乡结合部,它有古老的水闸桥涵与大片的良田菜地,与著名的"查噶圩"相伴,史籍上称它为"东河",而百姓则叫它"文昌坝",人们口头称呼的历史有百余年。

东河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建起了水利设施拦河坝并取名叫“文昌坝”,那时还是滚水坝,九二年那里修了一座拦水坝,水闸可以通过丝杠启闭,调节水位。2011年12月起,县政府牵头开始了东大河整治与绿化亮化工程,将彻底改变东大河沿岸臭水横流、蚊虫滋生与交通不便、面貌残破的现状。整治工程施行“沿河绿化、护坡改路、河道清淤、景观美化建设与坝闸重建”等项大改造,老坝闸也改成了古典式廊桥。至2014年下半年,文昌坝区彻底改换了面貌,变成了一处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市区园林,让文昌坝区一改老面孔、成了人民休闲养生与幸福生活的伊甸园。

文昌坝,坝下制闸,采用新工艺,下部是液压翻板结构,坝的南侧还用多根不锈钢圆柱交错支撑坝墙,加固坝体,节制东大河上、下游的水流,上部参照市政园林景观打造,釆用廊桥结构,做工精细、古朴典雅,隐现明清遗韵。给摄影爱好者留下深刻美好印象,美其名曰“文昌廊桥”               

廊桥设计颇有特色,既有徽派建筑的好看风格、能为过往人们遮风避雨,还保持了中国古典建筑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温馨特色,远比坝上原先的狭窄水泥墩、钢轴闸门要温馨得多。

风雨廊桥古朴、端庄,静立城东。惠风和畅之日,邀三两好友,凭栏赏风,朗月正好之夜,携二二三知己,坐亭赏月;流水潺潺,万家灯义,繁华不远,安宁很近,不觉人生似梦。

人们可以自由来往呼吸——廊桥上的木栏杆、木板凳,做得结结实实。

钻进廊桥向北看,可以看见天边的冶父山、河边的绿化带与河里的景观台。

文昌坝向北约十米西边河堤下部的沟壑口是引水入环碧公园的循环进水口,为城中环碧园提供了良好的水源。

再转身看南面:那里不仅有河西村社区,还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老捧檄桥、新东门大桥和电业公司大楼。

一只小鸟飞过,河边河面上弥漫着美妙秋风与浓郁的花香,水面就跟镜子一样、倒映着人们平静的生活。

站在桥中间看廊桥很有一种形式美感,依照画面透视法的规法:从四周向中间点集合的射线与视线,是最为美丽引人的线条。

东岸又一处供人们散步呼吸、休息晒阳的市政休闲设施,远处则是庐江的名片之一:捧檄桥和新大桥。

来到观景台,近距离地体会坝区景观建筑的细节特色,感受一下庐江城的特色角落。

观景台伸入河中的观潮台群,弯弯曲曲的很好看,这里也是摄影的好地方;

夕阳西下,饭后散步的群众来了,我携着相机抓拍:咔嚓——一张片子、双人靓影!

平台上有圆周通道看台、还有一条盘踞向上的黑龙雕塑,这就是浑天仪雕塑。

这是东岸最大的观景台各处细节——木制的二层小楼,铁架支撑,通道可达上下层,四处风光尽收眼底,我们三个在这里尽情拍摄。

文昌坝的华丽转身,成为东大河景观带的一个耀眼亮点,也是居民休闲赏景的好去处。愿文昌坝继续造福庐江一方居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