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7 初讀宋恕《留別杭州求是書院諸生詩》張小宇

      光緒二十七年(1901)農曆五月十九日,宋恕“應杭州求是書院延”在館四、五月,因“與院中同人新舊兩黨意見多相左”,“盂冬辭席,季冬病溫寓所,六旬不能起諸生頻來候,愧感厚意”,“今病痊,將如皖,作詩八章留別”。

《留別詩》共八章包括六方面內容:第一章描述了在求是學院教習情況及辭館原因,描寫了師生友情及離別傷感之情。第二章描述了病癒後心情,同時擔憂學術界“一經、一傳”得意忘形。第三章盛讚清代思想家及浙江歷代思想家。第四章描寫了中日文化交流。第五、六章描寫了儒、佛融合。第七、八章“專舉吾浙先哲”的思想史。浙江大學110週年校慶紀念叢書《學術浙大》評價“宋恕的這首長詩,雖然現在看來不屬學術論文的範圍,不過,如要追尋早年浙大 ----求是書院時期學長們的代表作,卻非這首詩莫屬”,“也就是說,所謂求是精神,最早就能體現在這首詩中,它不獨教誨學子以求是的精神和學脈,而且又論述了一部晚近的浙江文化精神和學術精神,是爲薪火,當今浙大學子,不可不知,更不可不予以承繼”。


《留別杭州求是書院諸生詩》

                        原文


      光緒辛丑仲夏,應杭州求是書院延,教授高才生十餘人。其時院生分六班,恕專課頭班,二班以下則諸同職各行其是,弗敢稍與聞。盂冬辭席,諸生留,不可。季冬病溫寓所,六旬不能起,諸生頻來候,愧感厚意。今病痊,將如皖,作詩八章留別,約索旨,致忠告,末二章則專舉吾浙先哲以切勉焉!

        壬寅季春,不黨山人東甌宋恕平子自序


(一)教術深知世所迂,來杭一半爲西湖。何期諸子不相鄙,乃許先生能舉隅。夜夜共談心物理,朝朝同對質文書。菊殘桐盡拂衣去,別意王吳未易圖。

(二)六旬危疾幸能愈,落盡孤山處士花。更惜緣溪負林約,未忘臨鏡問年華。大官落唾生珠玉,名士伸眉說國家。私議是非吾豈敢,但愁羞見赤城霞。

(三)黃、顧、顏王麟隱野,唐、包、馮、郭鶴鳴皋。遺民僻集猶多卓,皇代諸宗各有豪。論史莫如章氏美,談經最是戴君高。勿徒驕語毗陵派,千里平原自畫濠。

(四)偉哉東海徵夷府,鼓舞衣冠讀孔書。原字辨名幾艱著,伊藤、物部兩鴻儒。良知宗自中江唱,《論語注》誰照井如?和、採端須甘、白受,休隨瞽者說蓬壺。

(五)竺乾論理宗因喻,希臘三言竟異同。宋後魔禪亡義學,歐西切講振華風。大師幸可扶桑覓,靈境嗟曾禹域通。石棧重連定何日?勉強先後五丁功。

(六)儒、佛同聲苦勸仁,衆生受惠數千春。區中久黜實權教,海外猶尊鳴、樹倫。求譯藏編有西族,列科京校是東鄰。文明果出慈悲種,太息時流誤認新

(七)曠世超奇出上虞,《論衡》精處古今無。六經樸學陳君舉,三代良臣陸敬輿。同甫意將吞北土,水心文信冠南都。張、楊派至姚江巨,浙境從來足壯夫。

(八)未除豪氣憐河右,別有深情仰謝山。《爾雅》邵能繼樊、李,《春秋》龔殆亞嚴、顏。子高絕學知尤少,壬叔奇功立孔艱。莫逐盲聾咎先哲,哲人誰不一生閒?




                  第一章

教術深知世所迂,來杭一半爲西湖。

何期諸子不相鄙,乃許先生能舉隅。

夜夜共談心物理,朝朝同對質文書。

菊殘桐盡拂衣去,別意王吳未易圖。

第一句:“教術”是指教習和學術水平,宋恕自己認爲常常被別人理解爲“迂腐”,不合時令、不合實際。“爲西湖”是指宋恕來杭州的目的是爲了遊覽西湖風景,自嘲自己沒有遠大的抱負。

第二句:“何期諸子不相鄙”是指,感謝求是書院同事沒有對不起宋恕。“舉隅”語出《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裏是指教習、解惑”,幸會是求是書院的學生(允許)接受我在求是書院教習。

第三句:“心、物理”即儒學“心之理”,“物之理”,是指探討人生理想、人生追求;探索事物的本質及事物發展規律,學習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上,要深入事物的本質;“質、文書”即“樸實”和“華麗”之書,是指不論樸實還是華麗的書籍都要兼顧,要博覽衆書,這是宋恕教育學生的學習方法。許壽裳註解:“第一首先敘教法,質文兼顧,夜夜兩句,確是實際的情形,末聯則一往情深,溢於言外”。

第四句:“菊殘桐盡”是指菊花敗殘、梧桐樹葉已落盡,指秋

冬季節。“別意王、吳未易圖”原注:“諸生所業,例定於師,畫一責遵,甲宜乙否,觀鼻數息,受誤良多。自恕承乏,取法象山,限規不立,經史子集任擇從事,於是天性各適、思境大辟。然與同院中以浮囂爲新、閉塞爲正者。遂皆冰炭矣。頃之,勞玉初吏部來作總理,於諸同職概續延,亦及於恕,恕未敢遽受,與約先開講堂吐宗旨,視離合爲去留。吏部不願,即日辭席”。“王、吳”是指清代著名畫家“清初六家”的王翬、吳歷,雖然他們畫筆墨功底深厚,但也不能描繪出傷感的情景(也可能是,王、吳疑指王維和吳道子)。

第二章

六旬危疾幸能瘥,落盡孤山處士花。

更惜緣溪負林約,未忘臨鏡問年華。

大官落唾生珠玉,名士伸眉說國家。

私議是非吾豈敢,但愁羞見赤城霞。


第一句:原注“辭席後出寓他所,於臘患溫,六旬乃愈”。 “瘥 ”是指病除,病已去體,病情有好轉。孤山,杭州西湖邊的山名,宋代詩人林逋(967一1028)曾隱居於此,喜種梅養鶴,世稱孤山處士, “孤山處士花”是指孤山的梅花。

第二句:原注:客冬與友約春遊西溪。

第三句:許壽裳註解爲:“大官”兩句,諷刺極爲深刻。其時,

康有爲採取常州今文家的緒餘,傅會改制,從而和之者甚衆。先師

(宋恕)不能完全贊同,告戒我們不要墨守師說,不要單獨抱住一經或一傳。“落唾生珠玉”,吐一口睡沫,也會化爲珠玉。(典出《莊子·秋水》:“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後漢書·趙壹傳》:“勢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李白《妾薄命》“漢帝重阿嬌,貯之黃金屋。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形容阿嬌位高勢崇,就是吐一口睡沫,也會隨風化爲珠玉。 康有爲等“大官”地位高、勢力強,“一言九鼎”。“伸眉”舒展眉頭,形容得志,陳亮《與石天民書》:“士人於被召得對,遂可以伸眉吐氣,亦丈夫遇合之會也。”。康有爲等“社會名流”也可以得意忘形地討論政治, 與第三章“勿徒驕語毗陵派”一句相呼應。

第四句:原注:赤城在臺,近敝州。清代鄧石如《滄海日,赤城霞龍門對長聯》,溫州與台州相鄰。這首對聯上聯是各地風景名勝、下聯是各地名人,這裏以“風景”指代“名人。

第三章

黃顧顏王麟隱野,唐包馮郭鶴鳴皋。

遺民僻集猶多卓,皇代諸宗各有豪。

論史莫如章氏美,談經最是戴君高。

勿徒驕語毗陵派,千里平原自畫濠。

第一句:黃是指黃宗羲(梨洲老人)、顧是指顧炎武(亭林先生)、顏是指顏元(號習齋)、王是指王夫之(船山先生);唐是指唐甄、包是指包世臣、馮是指馮桂芬、郭是指郭嵩燾(湘陰人)。麟隱野,指傑出的人才隱於民間。鶴鳴皋,鶴鳴於沼澤的深處,很遠都能聽見它的聲音,比喻賢士身雖隱而名猶著,典出《詩經·小雅·鶴鳴》,杜甫【唐】《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海》“或驂鸞騰天,聊作鶴鳴皋”。

第二句:原注“如日本所刊之張燧《千百年眼》,尤其卓者。《魏叔子集》亦有可觀,但不在僻列。

第三句:前半句原注:“實齋先生《文史通義》似行非行。其

學出於司馬子長、劉子玄、鄭漁仲之流。文史論家,實齋之次,則錢竹汀”。後半句原注:“東原先生深於性理,所著以《原善》及《孟子字義疏證》爲大。被擯朱、阮,不能行世,行世者乃其小種。時賢未見其大,即加惡聲,此爲古今奇冤之一;恕癸巳年所著《先哲鳴冤錄》中曾力鳴之。”(按初稿注云:“恕曾著《申戴篇》以雪之”。)章氏是指章學誠,戴氏是指戴震。

第四句:原注“莊、劉之學,誠非凡近;然《春秋》文簡,師說絕異,三家以外,尚聞鄒夾,公羊述義,亦有未安。時賢欲盡諸宗,獨尊一經,於此一經,又欲盡闕他家,獨尊一傳,則其流弊,又狹陋矣。毗陵惲子居集亦有可觀。”

毗陵派指常州今文經學,常州古稱毗陵。濠即護城河,不要在千里平原上畫城壕,意即不要強分門戶疆界。

























第四章

偉哉東海徵夷府,鼓舞衣冠讀孔書。

原字辨名幾艱著,伊藤、物部兩鴻儒。

良知宗自中江唱,《論語》注誰照井如?

和採端須甘白受, 休隨瞽者說蓬壺。

第一句:原注:日本明治前,德川氏世襲徵夷大將軍數百年,開府江戶,節制諸侯,右儒興學,不遺餘力。明治初,創行西法,遽得精神,識者歸功於德川氏之養士矣。

第二句:原注:伊藤仁齋著有《論孟字義》,證謬洛,

閩,在東原前。物部徂徠著有《辨名辨道》,證謬尤力。然徂徠於仁齋,但欽其德行而不折其學,由是別爲兩宗。伊藤仁齋【寬永4年-- 寶永2年】,日本德川時代前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古學派之一的古義學派(又稱堀川學派)的創立者。名維楨,字源佐、源吉、源七,號仁齋、古義堂、棠陰。

物部徂徠,荻生徂徠(寛文6年- 享保13年)日本德川時代中期的哲學家,古學派之一的萱園學派(又稱古文辭學派)的創始人。本姓物部,名雙鬆,字茂卿,號徂徠(徂徠)、萱園,通稱總右衛門。

第三句:原注:良知宗倡於中江藤樹,和於熊澤蕃山,自是日盛。“良知宗”或爲日本陽明學一派,“照井”應指同爲江戶時期學者的照井全都,注過《論語》

中江藤樹,江戶前期的儒者,近江人。日本德川時代初期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日本陽明學派的創始人。名原,字惟命,通稱與右衛門,號顧軒,門人稱之爲藤樹先生。主要著作有《翁問答》、《〈大學〉考》、《〈大學〉解》、《〈中庸〉解》等。

熊澤蕃山,日本江戶時代前期陽明學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原名伯繼。生於京都。1642年 (寬永十九年)—1645年就學於中江藤樹門下,研修王陽明學說。1645—1657 年出仕岡山藩,參與藩政改革。反對佛教、耶穌教,提倡儒學,主張實行仁政。日本各地學者慕名投其門下。1657年(明歷三年)辭官隱居,專心著書立說。視教育爲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手段,學校是教授聖人之道,培養有用之才的場所。主張設立學校,並親自主講。重視女子教育。著有《女子訓》、《女子訓或問》、《集義和書》、《集義外書》、《大學或問》。

第四句:唐權德輿《唐故正議大夫衛尉少卿聞喜縣開國伯賜紫金魚袋裴君志》:“君有甘白之姿,而受採和。”即《論語》“繪事後素”之意。宋詩用此典,蓬壺即蓬萊。














第五章

竺乾論理宗因喻,希臘三言竟異同。

宋後魔禪亡誼學,歐西切講振華風。

大師幸可扶桑覓,靈境嗟曾禹域通。

石棧重連定何日,勉哉先後五丁功!

第一句:“竺乾”,佛教,“論理”,即講邏輯,邏輯學原稱論理學。“因喻”,即因明學(邏輯學)。“希臘三言”,即亞里士多德形式邏輯三段論法。竟異同,似爲終有異有同之意。

第二句:“魔禪”,遁入魔道的禪宗,誼學,(古“誼”與“義”同。如:捨生取誼。——班固《幽通賦》)指儒家真義之學。切講,切實地講求。

第三句:扶桑指日本,禹域指中國。

















第六章

儒、佛同聲苦勸仁,衆生受惠數千春。

區中久黜實權教,海外猶尊鳴、樹倫。

求譯藏編有西族,列科京校是東鄰。

文明果出慈悲種,太息時流誤認新。

第二句:區中指中國。中國國內久已廢黜了佛教實、權二宗(佛教大乘有權、實二宗,這裏以實權教代指佛教),國外(指日本)還在尊拜馬鳴、龍樹二高僧(胡珠生註解)。鳴是指馬鳴,古印度佛教大師、詩人、劇作家。樹倫是指龍樹菩薩,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爲"第二代釋迦",他首先開創空性的中觀學說,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

第三句:原注:聞數年前,美國開地球宗教大會,日本遣長於西

語之者數人赴之,登壇申佛,答難如流,說服西哲。於是乞將禹域譯文全藏內典轉譯英文,日人慨然許之,已開館從事矣。)日本大學文科,列印度哲學,教授佛經。



















第七章

曠世超奇出上虞,《論衡》精處古今無。

六經樸學陳君舉,三代良臣陸敬輿。

同甫意將吞北土,水心文信冠南都。

張、楊派至姚江巨,浙境從來足壯夫。

第一句:上虞是指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今屬

浙江省上虞市),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代表作《論衡》。

第二句:六經是指《書》《禮》《易》《樂》《春秋》。

陳君舉是指陳傅良,陳傅良(1137-1203)南宋著名學者,字君舉,號止齋,人稱止齋先生,浙江溫州瑞安湗村(今瑞安市塘下鎮羅鳳街道)人。。陳傅良是永嘉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爲學主"經世致用",反對性理空談,與同時期的學者陳亮近似,世稱"二陳"。

陸敬輿是指陸贄,陸贄(754年-805年),字敬輿。吳郡嘉興(今浙江嘉興)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政論家。著有<陸宣公集>(亦名《陸宣公翰苑集》,其關於時政的奏議、制誥等文章,傳誦古今,被稱爲“經世有用之言”。

第三句:同甫是指陳亮,陳亮(1143年 —1194年),字同甫,

號龍川,龍川先生,婺州永康(浙江省永康市)人。南宋思想家、文學家,有《龍川文集》、《龍川詞》。

水心是指葉適,葉適(1150年—1223年),號水心居士,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生於瑞安,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論家。

第四句:張是指張九成,張九成(1092—1159年),字子韶,海鹽

(今嘉興海鹽)。張九成創建海寧第一所書院——張文忠公書院,講

授經史。張九成研思經學,多有訓解,由於喜與佛者交遊,被時論所

不容。著有《橫浦集》二十卷,《四庫總目》及《孟子傳》,並傳於

世,其學派被稱爲“橫浦學派”。

楊是指楊簡,楊簡(1141-1226),南宋學者,字敬仲,號慈湖,慈溪(今屬浙江省寧波市)人。世稱慈湖先生。傳世的有《慈湖遺書》18卷,又續集2卷;《慈湖詩傳》20卷;《楊氏易傳》20卷;《五誥解》等。

姚江是指姚江學派 又名陽明學派,創始人爲明代大儒王守仁(王陽明),世稱陽明先生,故稱該學派爲陽明學派。該學派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學術領域中的一個著名流派,其學說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第八章

未除豪氣憐河右,別有深情仰謝山。

《爾雅》邵能繼樊、李,《春秋》龔殆亞嚴、顏。

子高絕學知尤少,壬叔奇功立孔艱。

莫逐盲聾咎先哲,哲人誰不一生閒?

第一句:毛奇齡(1623-1716)清初經學家、文學家,與弟毛萬齡

並稱爲"江東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於一、齊於,號秋晴,又號初晴、晚晴等,蕭山城廂鎮(今屬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學者稱"西河先生"。明末諸生,清初參與抗清軍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時薦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充明史館纂修官。尋假歸不復出。治經史及音韻學,著述極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經集、史集、文集、雜著,共四百餘卷。

全祖望(1705-1755),鄞州(今浙江寧波)人。字紹衣,號謝山。

清代學者、文學家。乾隆元年(1736)會試中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附權貴,次年辭官歸裏,不復出任,專心致力於學術。曾主講紹興蕺山書院,從者雲集,後又應邀主講廣東端溪書院,對南粵學風影響很大。

許壽裳註解:先師最重邏輯,亦即誼學,一字之加,必出審慎,

所以他的用詞都是堅確不可移動的,“未除豪氣憐河右,別有深情仰謝山”,因爲毛奇齡少年苦志,晚節不終,所以用一個“憐”字;因爲全祖望故國情深,表揚忠義,所以用一個“仰”字,他的文理密察,可見一斑。

第二句:邵晉涵(1743--1796),清代著名學者,史學家

學家。字與桐,號二雲,又號南江,浙江餘姚人。其經學著作《爾雅正義》開清儒重新註疏儒家經典之先河,在清代經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浙東史學"代表

漢代樊光、李巡(公元-189年),皆治《爾雅》的著名學者。

龔自珍,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

字璱(sè)人,號定庵(ān)。漢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 公羊學派的重振要到清代中後期,十八世紀中晚期,常州學派的出現,標誌着"公羊學"的重新崛起。莊存與、孔廣森、劉逢祿、龔自珍、魏源、康有爲等,屬於清代公羊學派中有影響的人物。公羊學派在晚清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當時中國學術中的主流學派。鴉片戰爭爆發前後,龔自珍、魏源打出"公羊學"旗號,探究何休所謂《公羊傳》中的"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借經學義政事、改風俗、思人才、正學術,把"公羊學"研究與經世、救亡、圖存的政治目的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近代的公羊學派大多繼承龔、魏的傳統,其中的精銳者更成爲新思潮的弄潮兒,康有爲梁啓超等就是利用"公羊學"的"三世"、"託古改制"等學說,作爲其維新變法的理論依據。

嚴彭祖,字公子,西漢東海下邳(今江蘇邳縣)人

顏安樂,字公孫,西漢今文春秋學"顏氏學"的開創者。魯國薛(今山東薛 城)人。

第三句:戴望(1837~1873),字子高,德清城區人。週中孚甥。

周爲詁經精舍名宿,君之學亦淵源於是。少倜儻有大志。補諸生,一赴秋試,遂棄舉業。好讀先秦古書。初致力考據詞章之學,繼從陳碩甫、宋於庭遊,通知西漢經師家法。性倔傲,門戶之見,持之甚力。論學有不合,必反覆辨難然後已。戴望的著作主要有:《論語注》、《管子校正》、《顏氏學記》、《謫麐堂遺集》等。

李善蘭,原名李心蘭,字竟芳,號秋紉,別號壬叔。出生於1811年 1月22日,逝世於1882年12月9日,浙江海寧人,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天文學力學植物學家,創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冪級數展開式,研究各種三角函數反三角函數對數函數級數展開式(現稱"自然數冪求和公式"),這是李善蘭也是19世紀中國數學最重大的成就。

許壽裳註解,“推重戴望表章《顏氏學記》,所以稱爲絕學,推重李善蘭續譯《幾何原本》,所以稱爲奇功。”


備註:此文承蒙沈洪保老師,徐佳貴、陳瑞贊、王纔有等臺兄指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