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最大的烏龍,直到32年前才被訂正,卻成就一首千古名作

作爲詩詞史上最重要的史籍,《全唐詩》由康熙年間的10位學者共同編撰,收錄了2200餘詩人的四萬八千九百首詩作,成爲我們如今瞭解唐詩的最重要依據之一。但因爲全本編撰時間倉促,只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而且唐代離清朝本身就已年代久遠,這就讓這本大書中有不少錯誤。其中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誤收其它朝代的作品,總共達到百首之多。

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就是此書中的最大烏龍,將元代的一首詩收錄進來,直到32年前纔有學者考訂過來。但這次錯誤卻無意中成就了一首千古名作,這就是元末詩人唐珙的《題龍陽縣青草湖》。

《題龍陽縣青草湖》

元:唐珙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很有意思的是,《全唐詩》不但將此詩當成了唐詩,而且將詩人唐珙也當成了唐代詩人。唐珙生平事蹟不詳,所存詩作也不多,這首詩是其一詩成名之作。之所以會被誤收,主要是因爲元代少有如此驚豔的詩作,甚至有人認爲它是元明兩代唯一能媲美唐詩之作。

這是一首紀遊詩。詩的前兩句開篇就是一個絕妙的比喻,秋風起洞庭水泛起層層漣漪,就如同老人臉上被吹起皺紋。詩人用一個“老字”傳神地將眼前的實景虛化,將讀者帶入了他的想象中,於是就自然過渡到第二句湘君生白髮的猜測中。悲秋本是文人墨客常有的情緒,多數都是以落葉凋落抒寫,而這首詩卻立意新穎,將傷秋悲秋藏於洞庭水波和湘君的神話傳說中,可謂十分高明瞭。

接下來是另一組出神入化的想象。入夜時,風停了,大醉後的詩人臥在船上,滿天星辰倒影的水面上,如夢如幻讓人不知道是在人間還是天上。詩人用“滿般清夢壓星河”來形容此時的美景,一個“壓”字將夢境與現實相接合,再加上詩人的想象,天、水、船、星,融爲了一體,而詩人是這渾然之境的體驗者和過客。這兩句渾然天成,不夾一絲人間煙火,只能用一個“美”字來形容。

至此全詩落筆,雖然似乎沒有加任何褒貶的抒情語,通篇筆墨都集中在寫景中,但一個獨臥於天地間的灑脫遊子形象卻呼之欲出。在前兩句中他傷秋和落寞,而在後兩句中他在滿眼星辰中找到了一種釋然。縱觀全詩,不但筆調空靈而且充滿着浪漫奇絕,任何時候讀來都是一種享受,這在元明詩作中是非常少見的。

元明兩代傳奇小說、散曲等開始風靡,詩作並不受重視,再加上詩人本就沒名氣,若不是此詩被誤收進《全唐詩》怕是早就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所以後世有人將其譽爲““長久湮埋在沙礫中的明珠”,說得倒也貼切。“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大家能感受到它的美嗎?歡迎一起討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