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9 李玫瑾育兒心理:經典家庭教養課(1)

1、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大人的問題,孩子的依戀期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最關鍵時期。現在生活的幾個特點:(1)獨生子女多,等你有經驗了你就沒有機會了。(2)家庭成員在一起交流溝通的時間非常少。

2、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造就的。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反應的,當你發現孩子不好教育的時候,其實是在更小的時候沒有教育好,12歲之前甚至更早。心理髮展有關鍵期,12歲之前依戀期,12-18歲青春期,而依戀期是我們家庭教育孩子的最關鍵時期。性格決定命運。

情感發展,前三年的陪伴與依戀,是其他心理髮展的基礎,父母由此獲得撫養孩子的心理資本。

3、要積累孩子依戀自己的心理資本

父母要想在早期對孩子有真正的控制力,不是靠嚇唬孩子,而是孩子的依戀,所以孩子生下來一定要自己帶,至少一歲半之前。

4、情感陪伴的性格作用

脾氣比較急,暴躁的人早年的撫養一定是虧欠的。

情感發展決定言語,言語決定社會性,社會性決定認知方式,包括性格。

5、觀念和性格的早期形成有規律

觀念和性格的發展都應該在12歲之前來做。觀念是人的一種想法,一種看法,是無意識當中形成的反應,觀念的形成在於父母的嘮叨,父母的言談舉止,父母的堅持和信念。性格是後天形成的社會行爲方式,是跟別人有關的,比如自私,冷漠,殘忍,熱情,關心他人,寬容,善良。。。

6、好的親情陪伴一定是嘮叨的

早年的親情撫養一定是嘮叨的,有話的,所以一定要自己撫養孩子,言語發展更早更好。

注意力穩定型的孩子,多數是內向的,學習相對會比較好。

7、6歲之前要說“不”

青春期管不了,爲什麼,6歲之前沒管好。

6歲之前: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

6歲之前說“不”,愛孩子要有界限。3-6歲,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回到臥室,一對一,四個不要:不要打不要罵不要說教不要走開。任由孩子哭鬧,溫和而堅定,中途給點愛,擦擦臉,繼續鬧,讓孩子知道鬧是沒有用的。但也不能讓孩子太壓抑,告訴孩子有什麼事情好好說,不要鬧,鼓勵孩子通過交流解決問題,原則是3比1,三次交流一次滿足。這樣遇到問題,孩子不會鬧,知道要商量,這樣到了青春期,相處就沒問題了。

8、剋制忍耐與防止自私

自我控制,主動通過誘惑來培養,類似延遲滿足,讓孩子明白通過等待,獲取更大的滿足,這樣慢慢剋制孩子衝動,培養耐性。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都不用孩子做什麼,只要孩子管好自己,這樣就慢慢形成了自私。3-6歲,通過飯桌上的吃飯等待,食物先給家裏的長輩等這些家庭意識來防止自私。

9、挫折教育有哪些必要性

挫折忍耐力與意志力相關,而意志力不是靠智力,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長跑,游泳都是非常好的鍛鍊方式。

10、青春期的叛逆教育

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陽光比智力更重要,寧可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要讓他快樂。學習很重要,但絕對不是唯一。(1)改變要求和命令的口氣,改成商量,平等。(2)將孩子視爲自己的朋友和同事,尊重待之。(3)要讓孩子參與家中的大事,學習學多少都不夠,但這些事情要及早學習。(4)善於從孩子的態度中發現自己教育中的問題,你什麼方式教育孩子,他就什麼方式對你。無言自危,話點到就行。(5)關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和家庭背景。覺得朋友不太好,可以直接提出來,讓孩子自己去思考。(6)關注孩子的興趣,儘可能與他共同欣賞,引導她的興趣。(7)信任孩子。有些意見提出來後,不要嘮叨,靜觀其變,相信孩子一定能處理好。(8)爲他的善良寬容而驕傲,看到孩子的優點,提升自我價值。

網絡問題只是導火線,根本原因還是心理問題。感覺單一就會癡迷,天天學習就會迷失,要發展興趣愛好,找到生活的快樂。

6歲前嘮叨,陪伴,及時說“不”,主動創造條件給孩子一些鍛鍊,培養優秀的性格。

6-12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12歲以後少說多做,單純的陪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