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大結局,3種家庭教育模式,教會我5個處理親子關係祕訣

文|餘小魚

要問最近哪部電視劇最火,恐怕就數剛剛大結局的《小歡喜》了,而且觀衆評價都不錯,豆瓣分數8.3,這在電視劇當中是不常見的。

這部劇以孩子們的高三生活爲主線講述了3個家庭因親子關係引發的一系列生活故事。

方圓和童文潔組合的家庭是最符合中國大衆的家庭,應該說一般的城市家庭都是這樣的。父母性格互補,兩人雖然經常叮叮噹噹,但總體家庭關係還算和諧,兒子方一凡性格也不錯。這一點在學校的心理輔導課上已經體現出來。

在做心理遊戲的時候,方一凡第一個很大方地說自己是方圓和童文潔的兒子,在彼此擁抱的時候也很自然,不貪戀別人送來的好意。用心理課孫老師的話說,這說明方一凡不缺愛,家庭比較幸福。

而喬英子就不一樣了,心理尤其脆弱。自從爸媽離婚,她跟着媽媽宋倩生活,宋倩對她的愛已經到了控制慾極強的階段,而自己還不自知,認爲這就是母愛,希望英子可以和她站在同一條戰線上,一起迎接高考,度過這個人生重要的階段。

季洋洋生活在一個區長的家庭裏,按理說是一個很有榮譽感的家庭,但是季楊楊卻不稀罕,從小學畢業就沒見過父母,一走就是6年,這期間他一直住在姥姥家,跟舅舅關係很好,每次開家長會都是舅舅去的。現在突然爸媽回來了,要一起過日子,這讓季楊楊無論如何也有點不習慣,一開始根本融入不進去。

其實,從他們三個的自身情況來看,他們代表了現代社會三類家庭的縮影,分別是普通工薪階層家庭的孩子、單親家庭的孩子、留守兒童。從他們身上可見,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孩子的性格也是不一樣的。

很明顯,方一凡更加開朗活潑,積極樂觀,心理也更加健康。喬英子雖然是學習成績很好,但是她的心裏承受着照顧媽媽情緒的壓力,她不希望媽媽不開心,不想辜負媽媽,所以任由媽媽怎麼樣要求,她都忍下來,所有傷痛一個人背,心裏積壓太多的心事。

季楊楊也是一樣,少言寡語,不愛與人交流,學習成績一般,喜歡玩車,只有在飆車的時候才感覺到存在感。他寧願跟不相識的陌生人聊天,也不願跟父母交流心事,不得不說長期跟父母分開的孩子,內心是有創傷的,承載着成長的煩惱。

那麼,作爲父母應該如何處理親子關係呢?《小歡喜》告訴我們做到以下幾點很重要:

01 尊重孩子,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說到尊重孩子,整部劇裏做得最過分的就是宋倩和丁一的父母。

喬英子喜歡天文,最大的理想是登上火星翱翔宇宙,知道南京大學天文系全國第一,一心一意想要上南大。但是,宋倩說啥也不同意,堅持要讓喬英子報考清華大學,再不濟報北航也行,但無論如何不想讓英子離開北京。結果呢?逼得喬英子連續很多天失眠,還差點跳海,確診爲中度抑鬱。到這時,宋倩才意識到放手。

丁一就不用說了,看過這部劇的人都知道他是最可憐的孩子。爲了考上理想的大學,父母像看犯人一樣看着他,丁一喜歡地質專業,父母卻堅持讓他報金融。結果呢?丁一患了很嚴重的精神疾病,最後跳樓身亡。

這是電視裏演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有何嘗不是這樣呢?總認爲孩子還小,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將來更好。可是,要知道孩子的一生是Ta自己的一生,具體怎麼過,當事人纔有決定權。作爲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做決定,頂多擁有建議權,而大多數父母卻越界了

02 平等交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

說到平等交流,其實這一點老師做得比家長好。在學校,老師要是在班級裏講個什麼事,基本都是一板一眼根本沒把那些學生當小孩子。該吩咐吩咐,該提要求提要求,沒意見那就執行唄。

可是在家裏不一樣,無論孩子長多大,成沒成年,都是當三歲小孩看待。記得劇裏有一個環節,童文潔讓方圓給方一凡講一下性健康常識,結果方一凡什麼都知道,還有一向沉默寡言的林磊兒,說起性健康比大人還專業。

從此,方圓和童文潔才意識到孩子們長大了。就像方圓說的,都十八了,出去不搶劫別人就算萬幸,沒什麼危險的。

所以,作爲父母,別總以爲孩子還小,說話總端着家長的語氣,有什麼事坐下來平等交流,說不定孩子們心裏比你還門清

03 夫妻關係和諧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

喬英子中度抑鬱,宋倩和喬衛東爲了配合治療,也去看了心理醫生。

諮詢期間,醫生說了一個詞——好離婚。啥意思呢?就是理性離婚,也就是好聚好散的意思。但是現在離婚率飆升,但能做到理性離婚的卻不多。

宋倩問醫生怎麼判斷是不是理性離婚,醫生問了兩個問題:

① 有沒有當着孩子的面說過對方的壞話?

② 有沒有阻攔過另一方來看孩子?

對於這兩個問題,宋倩和喬衛東剛好都對號入座。醫生說,孩子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無論說誰不好,孩子都覺得是自己不好。正是這樣的原生家庭導致了孩子的心理疾病。

宋倩問,現在如何彌補親子關係?

醫生說,很簡單,不要在孩子面前做敵人就行。

可見,夫妻關係和諧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想要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父母恩愛就是最好的禮物。實在走不下去的,也好聚好散,彼此尊重,不是好伴侶不代表也不是好父母

04 緩解親子關係三部曲:接受——理解——引導。

季楊楊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劉靜和老季就去了外地工作。一走就是六年,回來的時候季楊楊已經到了高三。

這一點上,季楊楊算是留守兒童,跟父母很少交流,那種親暱的感情早就隨時間磨淡了,不僅如此,還開始叛逆,對父母愛理不理。

對於這種情況劉靜和老季也很着急,但是他們選擇了慢慢來,先接受和兒子關係不太融洽的事實,然後從兒子的興趣愛好入手,試着理解兒子。爲此,老季還專門去學開卡丁車,玩遊戲,裝陌生人跟楊楊聊天。功夫不負有心人,季楊楊漸漸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關係變得融洽起來。

直到劉靜生病,他們一家三口的關係算是徹底好了起來。作爲父母,開始關心楊楊的學習情況,找輔導老師,開小竈,季楊楊都特別配合,也知道上進了。

這也給親子關係不太融洽的父母做了一個榜樣,欲速則不達,只有用愛澆灌,才能走進孩子的心裏,生根發芽。

05 真正把孩子當成家裏的一份子,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不否認,很多家庭對孩子都是報喜不報憂,甚至喜也不報,把孩子完全保護起來,跟他們說只管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不用操心。可是這樣做真的好嗎?

劉靜生病了,擔心影響季楊楊高考,一直瞞着。可是,季楊楊隱約察覺到父母有事瞞着他,搞得心情還不好。劉靜和老季商量之後決定告訴楊楊,結果並沒有像他們擔心的那樣。相反,楊楊的心結打開了,一下了也長大了很多,知道照顧媽媽,也開始好好學習了。

在這一點上,方圓做得要好一些,他覺得方一凡都十八了,應該把他當成家裏的一份子,平等對待,有什麼事要一起扛了。失業的事情,隱瞞一陣子之後選擇了跟孩子們坦白。還有後來童文潔懷二胎,也是如實告訴了孩子們。

方一凡和林磊兒有感覺壓力大嗎?相反,他們爲父母真正把他們當成家裏的一份子感到高興,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一家人在一起,就要盡各自的本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小歡喜》大結局了,它用幾個家庭的曲折經歷再次詮釋了親子關係的真諦,正如龍應臺在寫給兒子的信中感慨的那樣:

所謂父子母女一場,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