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過載的時代,程序員如何破局?

這是死磕Elasticsearch知識星球-靜夜思模塊的思考。

1、沒有時間,怎麼精進技術?

工作了以後,除了工作之外會感覺其他時間少之又少。尤其好多帶娃的朋友感觸更深吧。那怎麼提升?怎麼精進技術呢?

“禪定一下”,是真的很忙?還是朋友圈表現出的領導眼裏、別人眼裏的很忙?

2、吾日三省吾身

研讀曾國藩碰巧聽了喬布斯傳,深感【反思】的確非常重要。曾國藩家訓強調"吾日三省吾身",而喬布斯被逐出蘋果的11年再回歸的過程,反思之前的失敗才帶來了蘋果的巔峯輝煌。

反觀平凡的我們,工作後回家反思過自己一天的工作、自己一天的成長、自己一天的進步嗎?

3、算一算必要有效時間

“我工作那麼忙,沒時間學習”“我工作那麼忙,沒時間做家務”“我工作那麼忙,沒時間看孩子”"我工作那麼忙,沒時間進步成長"……但把時間細粒度切分一下,

  • 幾點起牀?

  • 早飯多久?

  • 上班公交/地鐵/開車多久?

  • 上午班多久?

  • 午休多久?

  • 下午班多久?

  • 下班公交/地鐵/開車多久?

  • 陪愛人、老人、孩子多久?

  • 週末多久?

越細化,你會發現其實還有一些時間的?

再來算一下:每天刷無關微信、朋友圈、郵件、無效社交、知乎、頭條、抖音碎片化時間多久?

  •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用ipad。

  • 微信之父張小龍自己都已經很少發朋友圈。

  • 58 同城CEO姚勁波不允許自己的女兒看短視頻,而是讓女兒11歲讀完了金庸的全部武俠小說。

......

越是牛逼的人都知道時間的寶貴,芸芸衆生的我們呢?

當前的時代,信息已經嚴重過載,你有沒有發現,單自己付費的課程我們的業餘時間都用上也可能學不完。

做個減法,你會發現,原來每天浪費了那麼多時間。

這裏我們不是強調大家:每天緊繃一根弦,類似高三打雞血狀態。

而是提倡大家要避免被推薦算法投喂(曹大觀點),消磨了意志。

各種app都是搶佔用戶的時間,你在app上呆的越久是app最期望看到的畫面。時間久如果是學習無可厚非,如果是碎片化無底洞的算法投喂,想想後果會很可怕。

跟一些90後、00後聊天,感覺他們的歷史知識好淺薄,只知道算法投喂的一些片段,且講不明白來龍去脈。歷史如此,回到計算機領域也一樣。

4、打磨的重要性

你有多久沒系統學習一門語言、打磨一門技術?

打磨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之又難。

精雕細琢、反覆專研。

想一想是沒有時間,還是雄心勃勃的開始,然後朋友圈前三天打卡,後來就沒有了後來,變成了從入門到放棄的淺嘗則止。

5、夾縫中生存,組合優勢發力

任何一個領域做到全世界前百分之二十五、全國前百分之五,你都不會混的太差。

舉例:

  • 俞敏洪老師口語不咋地,但90年代能背下4萬詞彙的牛津詞典,靠詞彙量並研究詞根詞源起家,做到全國前百分之五詞彙量大神,土鱉帶領一幫海龜朋友,打下來200億萬美金的上市公司。

  • 中專畢業的吉利汽車CEO李書福:能做到對路邊開過的任何一輛車,知道他的生產年限、發動機型號。憑藉對車的熱愛,做到了研究車的全國前百分之五,成立了吉利公司,最後還收購了沃爾沃。

如果你有兩項技能都能全國前百分之五,甚至全國前百分之十。一組合就是更牛逼的技能。

舉例:

  • 吳軍老師計算機和寫作結合誕生了《浪潮之巔》、《數學之美》等暢銷書。

  • 筆記俠蒐羅全國各地沙龍、會議、活動中的嘉賓演講和深入的筆記結合,估值都已過億。

  • 京東小灰算法和漫畫結合,個人也已經自由。等等等等……

6、如何破局?

量變需要時間、質變更需要。

需要你點滴時間的把握、反覆的積累、不屈不撓的堅持、不爲外邊的"花花世界"所動的決心和毅力。

非洲經濟學家Dambisa Moyo的《dead aid》結尾的一句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知道了問題現在行動還不晚!

隨筆思考,與大家共勉。歡迎留言寫下你的思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