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銀行到底都開放了什麼?

國外第一個頒佈法令勒令銀行開放的是英國,英國推進“開放銀行”起源於2014年開始的一項爲期兩年的銀行業調查。調查顯示,英國四大行包辦了80%的個人帳戶,賬戶持有人更換賬戶行的概率只有3%,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導致競爭不足,阻礙了金融業創新。因此,產生了最初由監管驅動的“開放銀行”概念。

由於發展時間不長且理解各異,“開放銀行”如其概念一般讓人覺得含混不清。Gartner公司將其定義爲一種平臺化商業模式,通過與商業生態系統共享數據、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業務功能,爲商業生態系統的客戶、員工、第三方開發者、金融科技公司、供應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務,使銀行創造出新的價值,構建新的核心能力。針對這個定義,如果讀者換個角度去看,這實際上就是目前頭部互聯網企業的經營模式,因此,還是無法解釋開放銀行到底意義何在。

下面筆者梳理下國外和國內“開放銀行”的實踐案例,以供大家分析參考。

一、國外銀行“開放銀行”發展情況

歐洲與美國的“開放銀行”有所不同,下面本書分別介紹這兩部分:

(一)歐洲的“開放銀行”

2014年底,英國政府委託開放數據研究所(ODI)和監管政策諮詢機構Fingleton Associates聯合發佈《數據分享和銀行的開放數據》報告。此後,英國財政部與ODI合作組織建立開放銀行工作組(OBWG),制定銀行業開放API的詳細標準與框架。2016年,《開放銀行標準框架》(OBS)公佈,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CMA)要求最大的9家銀行(被統稱CMA9)限定時間落實OBS。

歐盟2016年通過PSD2(Payment Service Directive 2 支付服務規劃2)法令,規定在2018年1月13日起歐洲銀行必須把支付服務和相關客戶數據開放給第三方服務商。

所以,對於英國銀行而言,在PSD2和CMA雙重壓力下,開放銀行是監管合規要求與創新活動的“混合體”。

然而,英國CMA9並沒能在2018年1月13日之前全部推出其開放銀行計劃,只有4家金融機構於做好了準備:Allied IrishBank,Danske Bank,勞埃德銀行集團和全國建築協會。進度未滿足要求的銀行包括巴克萊銀行、愛爾蘭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和匯豐銀行,他們獲得六週的寬限期;而桑坦德所有的Cater Allen則獲得一年的寬限時間。

2018年1月到8月,政府陸續發佈了三版開放銀行標準。2018年6月,Token成爲第一個使用開放銀行API完成端到端交易的持牌支付服務供應商。到11月,CMA9稱已有17家第三方提供商在使用開放銀行業務,開放銀行技術使用了1750萬次,高於10月份的1390萬次和9月份的650萬次。

儘管2018年被稱爲開放銀行元年,各大銀行陸續履行承諾,但是到了年底,也有質疑之聲出現。Regency Analysis的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斯圖爾特·傑克遜表示:“儘管開放銀行代表針對消費者邁出了巨大的一步,但要使整個事情真正發揮作用仍然需要克服障礙,其中最大的一個(障礙)就是存在潛在的懷疑,即零售銀行遵守字面上的文件而不是法律精神。畢竟,他們爲什麼要幫助他們的競爭對手?這是生意,不是遊戲”。

2019年1月13日,英國開放銀行計劃啓動滿一週年,該計劃在12個月的時間裏導致老牌銀行失去了對支付服務的嚴格控制,金融科技公司獲得更廣泛的潛在客戶羣。2019年1季度,除CMA9外,另有10多家銀行自願加入開放行列。

2019年9月,所有歐盟公司都必須滿足PSD2要求,這意味着支付領域的全體“開放”。

除了英國的CMA9外,西班牙的BBVA銀行也是“開放銀行”理念的積極踐行者。BBVA於2016年正式啓動開放API項目,聘請了美國數字銀行Simple的聯合創始人Shamir Karkal作爲項目負責人。在隨後的平臺試行階段,BBVA邀請了超過1,500家企業和開發者參與測試,以期更好地瞭解平臺與合作伙伴的關係,提高開發環境的安全性。

自2017年5月起,BBVA API Market對西班牙客戶正式開放(https://www.bbvaapimarket.com/home),
這是BBVA開放銀行戰略的首個成果。外部開發人員可以在BBVA的API市場上發現、訪問、測試API,以便在自己的應用程序中使用。截止到2019年初,BBVA在西班牙、美國、墨西哥三個國家共計開放了10個API:7個基於銀行零售端用戶信息,1個基於企業信息,還有2個是多渠道數據的整合。

德國的SolarisBank也是一家非常契合開放銀行理念的銀行,它的前身是一家純技術公司,於2016年3月正式從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處取得了全銀行牌照。但SolarisBank本身並不經營傳統銀行的業務,而是爲第三方企業提供開放API服務。據統計,SolarisBank已經在底層推出超過180個API端口,大致可分爲三大類:一是數字銀行和銀行卡類API,用於對接傳統銀行賬戶;二是符合PSD2要求的支付類API,主要用於合作公司向客戶提供禮品卡及相關服務;三是貸款類API,幫助在線平臺實現全自動化風險評估和數字化簽名認證,將個人消費貸款或者中小微企業貸款整合到自己的商業流程中。

(二)美國的“開放銀行”

與歐洲相比,美國具有更加開放包容的金融環境。首先,作爲美國最全面的金融監管改革法案,《多德-弗蘭克法案》在其1033條明確規定用戶或者用戶授權的機構,有權獲取該用戶在金融機構的金融交易數據;其次,美國的金融市場競爭激烈,金融機構開放程度高,金融機構都把發展金融科技作爲重點,有實力的銀行主動開發數據接口,轉型成爲平臺型金融服務公司。

花旗是全球領先的跨國銀行,目前在全球160多個國家及司法轄區開展業務,擁有約2億的客戶賬戶,爲個人、公司、政府和機構提供消費者銀行與信貸、投資銀行、證券經紀等種類繁多的金融產品及服務。

2016年11月,花旗銀行在全球範圍內正式推出API Developer Hub(API開發者中心),將賬戶管理、賬戶授權、信用卡、轉賬、花旗點數等8大類API開放給外部開發者調用。隨着時間的推移,花旗也在逐漸添加新的API類別。迄今爲止,花旗已在全球各個國家開放了9種類型的API。

富國銀行在2016年也創建了API開放平臺“Wells Fargo Gateway”,在美國開放了數據信息服務和支付2大類14小類API服務,基於邀請對合作伙伴進行開放。2017年初,北美著名的理財軟件Mint與富國銀行簽訂了數據共享協議。

二、國內銀行“開放銀行”發展情況

2018年,國內“開放銀行”的發展“突然”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階段,各行紛紛以平臺化思路推出開放銀行服務。

(一)建行

建行2018年8月份推出了“開放銀行管理平臺”,將建行已有的金融服務,如賬戶開立、支付結算、投資理財等,以標準統一的接口(API)封裝到軟件開發工具包(SDK)中,以產品的概念對外發布,爲第三方提供標準化的接入流程,將建行優勢的產品功能嵌入第三方場景的方式,與獨角獸企業平臺合作,共享市場。

建行開放銀行的定位是通過提供標準化的開放模式,賦能行業合作伙伴,將金融服務延伸至外部合作平臺,以客戶爲中心,以場景爲載體,打造數字時代銀行服務新連接,構建開放、合作、共享的網絡金融服務。

產品方面,通過開放平臺已經發布了建行“惠懂你”、直銷銀行、生活服務、貸款服務、信用卡、賬戶管理等產品。通過與戰略合作伙伴如中國聯通、萬科、碧桂園、海爾、小米、菜鳥驛站等建立合作關係,產品覆蓋政務工商、住房租賃、三農務工等方面。

建行開放平臺的接入流程,從註冊到成功上線,平均爲7個工作日。2019年3月,國務院APP接入建行個人客戶合約信息查詢,從服務開放到成功上線僅用2個工作日。

(二)微衆銀行

2019年3月23日,微衆銀行副行長兼CIO馬智濤先生提出了微衆“3O”開放銀行理念:開放平臺(Open Platform),通過API、SDK和H5嵌入模式,把銀行能力嵌入到合作方中;開放創新(Open Innovation),把自身積累的科技能力通過開源、軟件授權的方式幫助行業以及合作伙伴;開放協作(Open Collaboration),連同合作伙伴跨業界、跨產業、跨機構的開展聯合創新,形成多方參與的分佈式商業生態。

技術層面,支持微衆構建開放銀行平臺的主要技術體系是其經過5年多的時間累積形成的“微核心”——微衆分佈式銀行核心系統,包括分佈式架構管理框架“WeCube”、一站式金融級開源開放大數據平臺套件“WeDataSphere”和金融科技沙盒“FinTech Sandbox”。

(三)平安

平安銀行2017年曾推出開放平臺,並有平安開放平臺網站(http://api.pingan.com.cn)。之後,平安集團不斷增加研發投入,2019年5月29日,平安集團旗下金融壹賬通在深圳正式發佈Gamma O開放平臺。

Gamma O平臺的特點如下:

  1. “App Store”一站式接入。Gamma O開放多家科技服務商(包括金融壹賬通)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的API接口,集合產品、系統及定製需求,鏈接優秀開發者的技術開發能力,銀行可靈活調用接口,實現產品的快速落地。

  2. 建立嚴格准入標準。結合自身應用經驗,金融壹賬通探索出了一套嚴格的准入機制及篩選標準。Gamma O基於此,結合平臺自身安全規範及授權協議,對接入的企業開發者進行層層篩選。

  3. 提供平臺沙盒測試環境。Gamma O平臺提供了測試沙盒,爲創新產品提供測試環境,提高創新產品的安全性、穩定性,推動廣大金融科技創新。

平安集團對Gamma O的定位是“4個開放”,即開放技術、開放客戶、開放場景、開放資本,希望通過打造 “金融機構的科技APP Store”,探索構建一個共同生態圈。Gamma O未來三年的目標是至少形成500個API開放能力、吸引500家入駐的金融機構,在平臺上培養API MALL、產品MALL搜索習慣,引入5000家入駐的服務商,完成500個成交項目。

此外,浦發銀行2018年7月也宣佈推出“API BANK”無界開放銀行,其願景便是實現“服務觸點的無界延伸”,就像“連接器”,把金融與各行業連接起來,構成一個開放共享、共建共贏的生態圈,例如, API Bank嵌入到社區App中,業主可以直接使用社區App支付物業費、在社區商戶消費獲得優惠、預約保潔服務等,銀行在背後提供了支付、權益優惠、積分等各項金融服務;2018年9月17日,招商銀行開放平臺上線,開放用戶體系及支付體系,所有企業都可在線成爲招行企業APP用戶,而不必開立招行賬戶,此外,還開放了身份認證、安全、支付、終端等API接口,能夠支持多個小程序,與第三方共同開發個性化、本地化的功能,實現金融和生活場景的銜接;2018年10月,湖北首家民營銀行衆邦銀行推出“衆邦銀行開放平臺”,這也是華中地區首家上線的開放銀行平臺。

三、關於開放銀行的思考

從以上的介紹中可以看出,“開放銀行”在歐美是由於監管直接要求或間接倡導而發展起來的,其本意是維護市場化競爭,爲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並非以技術革新爲目標。由於監管的積極參與,相關規定也比較明確。商業銀行在落地監管要求的過程中,逐漸挖掘其市場價值,形成銀行自身變革,以及銀行與科技公司間更爲緊密的合作關係。形式上,有的銀行產生了平臺化傾向,如花旗、BBVA,而多數銀行並非以此爲導向構建運營模式。

國內,儘管有資料稱2013年中行已經率先建立開放銀行平臺,但“開放銀行”迅速崛起則是在2018年。雖然技術手段上與國外類似,也以API、SDK、H5等接入方式爲主,但比較明顯地可以看出多是其原有的平臺化、生態圈經營理念的“開放銀行化”。

也有分析指出,國外的“開放銀行”比較注重數據層面的開放,國內雖然也有銀行提倡,但在銀行間、銀行與第三方間,核心數據的開放程度依然有限。

概念“火熱”的背後,還是應該認真分析其內涵。“開放銀行”到底開放的是什麼?國外顯然開放的是“壁壘”,以促進競爭;國內目前開放的核心是技術,通過技術開放構建生態,但是,如果深究這個目的,那麼,國內的“開放銀行”從銀行業的視角來看,與其說“開放”,不如說“適應”,是面對場景爭奪、“銀行消失論”等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

布萊特·金(Brett King)先生在《BANK 4.0》一書中描述,“金融服務無處不在,就是不在銀行”,這顯然就是對“無感”金融服務的一種描述,而這種“無感”金融服務靠的也是服務與場景的深度、無縫融合,也即,金融服務中的線上部分本來就要在技術發展的背景下進化到類似計算機系統中的服務調用形態,而無需用一個專有名詞來概括。

“開放銀行”目前在概念上還在不斷創新變化,也是金融機構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未來金融服務可以按需求“拼湊”業務,隨時出現,達到其作爲服務行業的最高境界。

對於監管而言,“開放銀行”會更加模糊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的界限,使監管方向朝向更加註重行爲而非機構去發展。

作者簡介
付曉巖,《企業級業務架構設計:方法論與實踐》圖書作者,原國有大行資深業務架構師,負責業務架構設計、項目管理,熱衷新技術探索與實踐,具有豐富的銀行業務經驗和企業級項目業務架構設計經驗,曾主導客戶關係、金融市場、同業、資管、養老金等多個領域核心系統的業務架構設計,現就職於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公衆號:曉談巖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