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從困境中突破,在痛苦中覺醒?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NzM1MjA0OQ==&mid=2247485410&idx=1&sn=26765c64b558fbf6e0b7ad973717058a&chksm=ebcfb27cdcb83b6a6d326e6c7dbb0461c60ed4a45400ebceb4f61f33e543f7fe1acc2fd32b83&mpshare=1&scene=23&srcid=0906bN40sIu4hj24Pa28gT3K&sharer_sharetim

今天先不寫乾貨。

 

我有三個問題問大家。

 

第一個問題:你有沒有過明明對現狀不滿意,想改變但就是沒有動力?

 

第二個問題:你有沒有過嘗試作出了改變,但發現沒什麼變化,然後就慢慢放棄了?

 

第三個問題:你有沒有在第一個、第二個問題之間反覆徘徊,然後有一天突然覺得,人生還是不要折騰的好?

 

這三個問題,不用着急回答,看到文章最後,你會明白更多。

 

因爲這三個問題,實際上就是對應人生的三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以前,大部分人因爲原生家庭的侷限,因爲自身學識、經驗的不足,很難對自身或者世界有什麼深刻的思考和認識。

 

一般人都是從青春期、初中開始,纔開始用另一種視角去觀察自己、自己的父母、自己所處的環境,然後感到不滿。

 

比如覺得自己爲什麼沒有其他人高挑、漂亮,自己的父母爲什麼沒有其他人的父母有錢、有本事,自己爲什麼會過得這麼不開心,感到壓抑?

 

然後人生第一次,從內心生出改變命運的想法和渴望,這就進入了第一個階段。

 

在第二個階段,從高中到大學,有部分人開始嘗試覺醒。

 

他們開始思考人生,開始期望自己也能一呼百應,開始幻想伴侶,也能像小說裏那樣有白富美、高富帥相伴,他們中的部分人開始努力。

 

有的在學習上進入死拼的狀態,有的嘗試各種社團活動/學生會/兼職,覺得這樣可能就能實現突破。

 

然而,絕大部分人都難以在這個階段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突破。

 

緊接着,就像被掃地出門一樣,突然就進入了社會。

 

工作以後,一切按部就班,住房/婚姻/各種壓力接踵而來,很多人都來不及喘口氣,就渾渾噩噩地到了30歲。

 

這時候舉目一望,發現期望的人生離自己十萬八千里,擁有的不滿足、想要的又得不到,但與此同時,生活裏大部分的東西都妥協了。

 

房子將就住吧,工作將就幹吧,婚將就結吧……

 

雖然有時候也會從心裏突然涌動起一陣不甘,但很快就會在生活瑣碎中歸於平淡。這就進入了第三個階段。

 

不用懷疑,雖然具體的起始時間和持續時間可能不一樣,但大部分人都會像寫好的程序一樣經歷這三個階段,過程大同小異。

 

如果我只是寫雞湯,那麼只需要用優美語句把上面的每個階段展開說一說,講幾個故事,然後感嘆一句:

 

這就是人生啊!

 

收尾。

2

 

只可惜我不是。

 

所以我多想了想,查了查資料,看到一個曾經同樣迷茫的人。

 

1912年的時候,有個年輕人,也進入了人生第一個階段。

 

19歲的毛澤東,從省立第一中學退學了。

 

這時候的他,雖然對現狀不滿,但更多的是無從選擇的迷茫。

 

在這之前,毛澤東先是在中學裏上了一段時間的課。

 

沒過多久,黃興連開三槍的廣州起義爆發了。

 

毛澤東激動了,他寫了一篇文章,提出要請孫中山當大總統,康有爲做總理,梁啓超當外交部長,這是他第一次公開表達自己的政見。

 

但事實上,那時候的他連康有爲梁啓超和孫中山之間的主張分歧也弄不太清楚。

 

很快,辛亥革命爆發了,他又激動了一把,去參加了幾個月的革命軍。

 

退伍後,他天天看報紙上的廣告,準備報考學校。

 

一開始報的警察學校,後來看到有一個製造肥皂的學校,不僅不要學費還能有工資,想要學一門手藝的他,改了自己的志願,決定做一個肥皂製造家。

 

然後,他一個在政法學校上學的同學,建議他報考政法學校,說這個學校三年畢業後就會變成公務員,連司法考試和國考都免了。

 

毛澤東再次激動了,他交了一塊錢的註冊費,準備學政法。

 

結果在考試之前,又聽另一位朋友的建議準備讀商業學校,做經濟人才。

 

他把這件事寫信告訴了父親,這讓本來就想讓兒子經商的父親非常高興。

 

毛澤東去商業學校待了一個月,發現商業學校居然用英語教學,連普通話都沒過關的他一怒之下退學了。

 

這以後,英語成了他的一塊心病,直到幾十年後他在福建養病時,還隨身攜帶一本《模範英語讀本》,天天朗讀一段課文。

 

折騰了一大圈,毛澤東回到了文章開頭的起點,他考進了省立第一中學。

 

在這所正規的中學裏,他只待了半年就又退學了。

 

除了沒想明白自己到底要幹什麼外,那段時間,他甚至連思想都是混亂的,因爲接觸各種社會思潮,他的想法成了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烏托邦社會主義等等的奇怪混合體。

 

甚至於,幾年以後,毛澤東還成了一個無政府主義者,贊同許多無政府主義的主張。

 

但他畢竟還是沒有走入第二、第三階段的死衚衕。

 

他最終從迷茫中找到了自己的路。

 

七年後,他在自己創辦的《湘江評論》發刊詞上,寫道:

 

天下是我們的天下,國家是我們的國家,社會是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毛澤東《民衆的大聯合》,1919年7月

 

斬釘截鐵,振聾發聵。

 

從一個前路模糊、思想混亂的迷茫青年,到目光清晰、信念堅定的革命者,我把這個過程叫做:覺醒。

 

他是這麼做到的?

 

3

 

覺醒的道路,從來就沒有什麼一蹴而就。

 

所謂的頓悟,無一不是經過艱辛的尋找和痛苦的思考後,突然有一天的福至心靈。

 

就像王陽明的龍場悟道,佛陀的菩提樹下開悟。

 

孫中山把人分爲“先知先覺”、“後知後覺”和“不知不覺”三類。他認爲,先知先覺者創造發明;後知後覺者仿效推行;不知不覺者只是竭力樂成。

 

而現在的我們,大部分都成了對生活麻木不仁的不知不覺者了。

 

一方面,現代社會裏反智的東西太多,真正能引發思考的內容被淹沒在了大量的垃圾信息當中。

 

另一方面,低成本的娛樂,也就是所謂的奶頭樂,可以讓你陷入無需思考的舒適區中,少有人願意主動跳出來。

 

但不願意思考不代表不痛苦。

 

我的公衆號里長期有大量留言,知乎也有無數私信,我處理和回覆的速度永遠趕不上來信的速度,一段不處理,私信堆成山。

 

而大部分的問題歸結起來都是,我如何才能不碌碌無爲,如何才能不後悔終生。

 

但所有人似乎都沒有明白一個道理:


他們都在等着世界改變,或者有人來改變他們。

卻沒有想過,要想改變自己的境遇,首先要改變的就是自己。

 

這就是我在讀現當代史時最大的一個覺悟。

 

爲什麼同是馬克思主義者,陳獨秀、博古、王明,都無法帶領人民走向勝利,而毛澤東可以?

 

因爲他們突破不了自我。

 

陳獨秀連自己的個人習性都改變不了,向警予那時候就經常公開斥責他,因爲他喜歡講“黃段子”。

 

有一段時間,他竟然和一個女的玩失蹤,導致當時的中央居然找不到負責人了,被逼着在報紙上登暗語版的《尋人啓事》,這在黨史上絕無僅有。

 

而博古、王明等人則抱殘守舊,不管環境是什麼樣,反正我學的就是這些東西,就是要照搬照套,只有你們來適應我,沒有我來適應你們!

 

但毛澤東不是這樣,在改變世界之前,他首先做到的是改變了自己。

 

4

 

我查了很多資料,把他這種自我改變的方法進行了總結,主要有三條。

 

    一、大量的閱讀和思考

從省立中學退學後,毛澤東寄居在湘鄉會館,每天都去湖南省立圖書館看書,看了大量的歷史、哲學和社會學書籍。

 

但看書只能增長知識,而有“知識”者,未必就有“覺悟”。

 

要想真正的覺醒,光靠讀書是不夠的。

 

多年以後,再倒回來思考這個問題,發現早在中小學時學的一句話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學而不思則罔。

 

只可惜,那時候還以爲自己已經明白這句話了,後來才知道,那時候的明白根本就不是真明白。

 

除了讀書,毛澤東還廣泛地通過寫文章、和人交流辯論,參加哲學會、新聞學會,旁聽大學功課、聽大V講演,去印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意孤行。

 

多少年輕人,自以爲掌握了一套人生的理論、生存的法則,就開始封閉起來,拿着一套不成熟的理論四處碰壁,卻拒絕思考改變。

 

而毛澤東的思考到了什麼程度?

 

我看到1917年他寫給好友蕭子升的一篇書信裏,在談到當時簽訂的“日俄協約”和日本政府對我國的政策時,毛澤東嘆道:

 

“思之思之,日人誠我國勁敵!感以縱橫萬里而屈於三島,民數號四萬萬而對此三千萬者爲之奴……二十年內,非一戰不足以圖存,而國人猶沉酣未覺,注意東事少。”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與毛澤東說的“二十年內必有一戰”精確吻合,這是什麼樣的判斷和思考?

 

令人震驚啊!

 

二、去那些你不曾到過的地方

年輕時的毛澤東去過很多地方。

 

即使北漂、蝸居的時候,還不忘冬天跑去天津看海。

 

離開北京後的毛澤東,一路走過大江大山。

 

他在保定的城牆上走了一圈,在三國裏有名的徐州城牆和南京城都繞過一次,登泰山,拜孔廟,開闊心胸。

 

他自己說,這些事情,在那時候,對於我好像是除了遍遊湖南外最大的成就。

 

當你陷入日常的瑣碎生活中碌碌無爲時,走出來,到那些不曾去過的地方去,就很可能會激發起自己想要努力改變的鬥志。

 

這就像很多人去了某個地方,就真的做出了某個重大選擇一樣。

 

但這種遊歷,不是去旅遊打卡,而是真正去感受自然的壯麗,去體會人文歷史的深厚,在陌生的環境中去追問自己的內心。

 

    三、要找到初始的動力

心理學裏有個巨輪效應,一個特別沉重的大輪子,我們剛開始推的時候十分費力和緩慢,但是,這輪子一旦推動起來,就會自己轉起來,此時我們只需要輕輕用力就可以。

 

自我覺醒後的改變也是這樣,在走出第一步的時候總是很難,但只要下定了決心,有了那種堅定的信念和動機,保持下去就容易多了。

 

關於如何找到這初始的動力,我曾經總結過一些,比如受到一次強有力的刺激、比如得到一次深刻的教訓、比如責任心或者情緒爆發……找機會我專門列幾條幹貨,寫給大家。

 

這裏重點說一條,那就是強有力的刺激。

 

1910年,毛澤東年僅17歲,正是三觀塑造的時候。

 

長沙發生饑民暴動,清政府派兵鎮壓,把被殺的人的頭掛在南門上。

 

當消息傳到韶山的時候,很多人都很義憤填膺,但沒過幾天就忘了。

 

毛澤東卻久久不能平靜,他覺得那些參加暴動的人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只是被逼的走投無路纔起來造反被殺。

 

不久後,當地的哥老會和地主發生衝突,逃到山裏建了一個根據地,但最後還是被殘酷鎮壓了。

 

這一連串的事件給他年輕的心靈,留下了永不可磨滅的印象。

 

幾十年後,斯諾在同他聊起往事的時候,雖然很多事情都記不清了,但這段他仍記得清清楚楚,甚至於還清楚記得那個帶領人民反抗的哥老會領袖叫龐鐵匠,最後也被砍了頭。

 

這些事和他後來所經歷的一切相比,小的微乎其微,但他卻從來沒有忘記,他對斯諾說,這幾件事“影響了我的一生”。

 

也就是從那時起,他的一切舉動都有了一個最初始的心,那就是對普通人深切的同情。

 

七年以後.他把深埋心中的這種簡單的同情心,進行了昇華。並寫下了一篇叫做《心之力》的論文,他總結道:

 

人類之目的,在實現自我而已。而成人之美/捨身救人/殺身成仁,都是爲了實現自我。(關注“栩先生”後,回覆“心之力”或“心力”可以看到這篇經典原文)

 

就在寫完論文不久,毛澤東和同學到湘潭昭山遊玩,晚上住在昭山寺裏,他和同學交談,提出了更明確的觀點:

 

如果只是爲了衣食住這三樣就感到滿足,那麼,人生就太沒有價值了。

 

在說下這句話的同時,那個16歲還渾渾噩噩、不知自己要幹什麼的毛澤東不見了,一個立下恢弘志向的毛澤東覺醒了。

 

5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覺醒的道路都是知易行難,道理似乎都很簡單,但要把每一條都不折不扣地做到,並且領悟於心卻殊爲不易。

 

有效的捷徑只有一條:

 

找一個人來對標學習。

 

心理學裏還有一個羅森塔爾效應,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而這種暗示,有時候正是讓你夢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這不是簡單地去崇拜一個偶像,而是要頭腦清晰地去分析這個人的成敗得失,並得出最適合自己的結論。

 

像年輕時候的毛澤東,先後崇拜過曾國藩、康有爲、梁啓超,接受過孫中山的思想,佩服過陳獨秀。

 

他受這些影響有多大呢?

 

因爲喜歡曾國藩,他曾利用假期兩次入曾國藩曾讀過書的嶽麓書院寄讀。

 

當時嶽麓書院的講堂門口掛着一塊牌匾,也是以曾國藩爲首的湘學士人所推崇的學風。

 

毛澤東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二十多年後,毛澤東對牌匾上的四個字做了新的解釋,並寫下來嵌在延安中央黨校的大門口,直到現在仍刻在中央黨校的大門處。

那就是:

 

實事求是。

 

這也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所在。

 

古人說:見賢思齊。這四個字的重點不是思齊,而是見賢。毛澤東從史書中、從社會中尋找賢者,而現在我們也應該去尋找對標的優秀人士。

 

我的這個號,永遠都是在探索和研究人到底該如何面對和思考這個世界和他人,到底該如何才能成長爲更理想的自己。

 

只不過,我也要找一個對標的對象。

 

所以我寫了很多關於名人的思考。

 

比如 :馬    雲 少聽聽馬雲說的話 多看看阿里做的事》

比如: 黃    磊黃磊:想明白這3個問題,才知道如何過上 “嚮往的生活”

比如 :雷    軍雷軍:我的天賦無數,但你能學到的只有一種

比如: 曾國藩曾國藩、梁啓超:超級牛人如何沉迷遊戲

比如: 王陽明若覺人生多困境,願君讀讀王陽明

 

然後我發現,所有的這些人,都沒有青年時代的毛澤東那麼適合拿來分析和學習。

 

一個出生在鄉野小山村的農家子弟,一個和張國燾之流相比輸在了起跑線上的人,一個也曾經找不到出路而感到迷茫的人,最終通過苦苦探尋,找到了正確的人生道路,併爲之奮鬥終身,創下了不朽偉業。

 

更重要的是,這個人離我們並不遠,他的文字史料多不勝數,可以相互印證。

 

如果你有心,現在到北京毛主席紀念堂,還能瞻仰他的遺容。

 

我有時候都在想,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偶像可以是范冰冰,是抖音溫婉,是鬥魚髮姐;現在的自媒體,寫到成功人士就是張雨綺暴打老公,就是某網紅月收百萬。

 

爲什麼年輕人的偶像不能是青年毛澤東,爲什麼沒有人去寫寫年輕時的毛澤東如何在逆境中成長?

 

《論語》裏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我們如果要找一個人來學習,當然就要找那個時代裏最優秀的人來學。而當你嘗試着用一個平行的視角去看毛澤東,去讀他,思考他,瞭解他青年時期的人生軌跡,他的行爲、他的思想。

 

你將會發現,他的才華和努力撐得起他所取得的事業成功。

 

至於爲什麼不寫他的後半生,答案也很簡單,因爲後半生的毛澤東是政治人物,我們又不搞政治,分析起來有什麼用呢。

 

畢竟,對普通人而言,觀點之爭,政治之爭都是無意義的,只有自己的成長,纔是真的。

 

我們去看他,學習他,只是爲了更好地幫助自己成長,不是爲了爭什麼你對我錯。

 

希望大家早日想明白這一點。

 

所以,今後我仍然還會立足於成長的角度來寫毛澤東,同樣也會寫更多的成長的乾貨、心理學和思維的方法,去解析優秀人的品格修煉。

 

因爲,當你對境遇不滿,想要改變環境的時候,你最應該做的,應該是從優秀的人身上學會該如何改變自己。

 

————

 

我是栩先生,這裏是我的個人原創公衆號(ID:superMr_xu)。喜歡我,想第一時間讀到我的原創文章,你可以按下面的步驟,把我設成星標。

 

愛大家。

我大概是把有關毛主席的史料吃得滾瓜亂熟後努力寫的最接地氣、最利於大家理解、並帶給大家更多啓發的人了吧。

 

掃碼關注我,看我如何把毛主席、王陽明、 曾國藩、魯迅等厲害人物,掰碎了寫給你看,讓我們一起冷眼看世界,熱血成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