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存錢,再花錢(轉載)

一直很想好好寫寫我的這位密友,特別是聽說他當年在財務上的目標現在已經實現,更勾起已經快被我埋藏起來的回憶,也激發起一點感慨。
 
當我們偶爾聽到某人突然間有了很多的錢時候,免不了把錢和運氣聯繫在一起,可真的能走進一個人的生活去觀察時,其實會發現有些人的有些機遇,確實不僅僅只是一種偶然,即便天上真的掉餡餅,也需要站在正確的地方擁有正確的容器才能接到
 
主人公是飛泥的同學與好友。我一般叫他“死胖子”,可死胖子其實一點也不胖。他老喜歡管別人叫成死胖子,哪怕被他這麼叫的人其實也一點都不胖。事情有時就是那麼奇怪,一個喜歡管別人叫死胖子的人最後他自己成了最多被叫成死胖子的人。於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死胖子成了他在我們損友圈裏的暱稱。
 
畢業5到6年,應該是朋友和同學圈裏的一些人中龍鳳,逐步逐步開始展露頭角的階段。 朋友圈裏,“誰誰誰很牛逼,幹了什麼什麼事情賺了多少多少錢”這樣的事情總是會傳的很快,飛泥的朋友裏有畢業前就靠寫軟件賣軟件成了百萬富翁的;有畢業後創業據說已經通過了A輪B輪拿到了幾千萬投資的;還有進了阿里之類明星企業,拿着高收入並且還拿到不少股權的。大家談到這些人的這些近況時,總不免會帶着複雜的情緒,有羨慕,有嫉妒,也有失落,主要是偶爾會感慨自己相比之簡直虛度光陰的日子,雖然感慨之後依然會把這些小情緒拋到腦後繼續自己的生活。
 
如果這樣的人就在身邊,更容易讓人心生羨慕。人不會對遙遠的明星代言一個廣告就收入千萬覺得不爽;也不太會嫉妒王思聰這樣的超級富二代的奢靡生活;但卻特別容易嫉妒當年和自己同一起跑線的傻逼同桌如今過得比自己更好。
 
可是死胖子,和上面說到的那些人,至少在外人看來真是一點關係也沒有的。他一個普通的會計本科畢業生,學校不差但也談不上頂尖,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家裏有自住的一套房子,就業時父母沒有什麼可靠的關係,所以畢業後自己回家投簡歷找了家普通企業,做着一份普通的財務工作,拿着普通的工資,在普通的時間談戀愛然後結婚。如果不是像我這樣的好友,很難想象還會有誰,會在這樣一個身邊的普通得無法再普通的角色上挖掘出什麼能值得一聊的話題。
 
不過正因爲死胖子的普通,更讓我覺得應該寫點什麼,畢竟在我身邊,這些的普通人才是絕對的多數。可能沒有那麼過人天賦,可能沒辦法每天都保持“打雞血”的亢奮工作狀態,可能沒有遇上事業奇遇的普通人中的一員。
 
真的好基友之間其實很少談什麼理想的,因爲實在太假了,更多時候的話題就是聊聊諸如上一盤DOTA做輔助爲什麼不買眼、某個傢伙最近追到了一個超漂亮的妹子之類的話題。但真的好友,即便從來沒有相互聊過假大空的理想,也是能在漫長的相處中,對互相心中的那點念想,知根知底。
 
據我知道,死胖子的心裏一直有個目標:畢業後10年內賺夠100萬。我其實一直想問爲什麼是10年不是5年不是3年?爲什麼是100萬不是50萬不是200萬?爲什麼會有這麼具體的目標?不過相比這些問題,我更多的感覺是,別說在那個學生時代,即便是工作的幾年後,也少有人去規劃自己的財務,並且把財務的目標當成人生的階段性目標去落實。
 
死胖子本人其實從來都沒和別人說過他有這樣的目標,連幾個最好的朋友也沒有說過,如果不是當年偶爾間意識到然後問及,連我他都從來沒主動說過。後來知道,不喜歡說還是因爲他也覺得到處和別人提這樣的目標是很LOW的事情,而且這也不是他的理想,只是想做到的一件事,沒必要拿出來。
 
回憶起來,之所以能和死胖子成爲好友,和我們大學時都炒股有很大關係。我自然不用多說,當年高考報會計專業就是因爲被老巴影響,衝着財務分析,衝着能讀懂企業的語言來的。要知道大學期間就開了股票賬戶的學生是不多的,連隔壁金融專業的也幾乎沒有,更別說我們會計專業。而死胖子幾乎就是整個系除了我以外,能找到的唯一炒股的人。自然,興趣點一致,話也就很投機。
 
不過說死胖子也炒股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爲我對股票自小熱愛以及提前就有知識的積累,而死胖子在我看來當年在股票方面的投資水平是不那麼好的。說水平沒我好,主要是覺得在專業術語和各種投資投機理論上他懂得沒我多,他平時也不像我,會花大把的時間在研究股票,研究各種技術和理論上。
 
但他在其他方面卻影響我很大,後來我才非常汗顏地意識到其實他在“賺錢”方面的智慧真的遠超過我。
 
這個影響主要是對儲蓄以及儲蓄與理財的理解。
 
大一時候有一次我和他去圖書館借書,他指了指《富爸爸》系列,說:“這本書你看過嗎?蠻不錯的,我就打算一定要33歲前賺夠100萬”。這是我第一次發現身邊有這麼個和我似乎臭味相投的人存在,應該也是我第一次模糊地感覺到死胖子有這麼個100萬的階段目標,而他後來看過的很多書,說過的很多話,做的很多事,都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我的想法。
 
實際上他在學校就開始那麼做了,死胖子家住在相對富裕的南方,每個月有1500的生活費,而這個數字雖然不多,但在我們那所北方的學校裏,算是生活水平中上,完全夠花的。所以他有那個物質條件去養他的一個怪癖,每個月限定自己只花1000,並以此爲樂,每月剩下那500,攢一學期是2000多,然後每學期都會買上一隻股票,至於具體買什麼股,他經常問我意見,我也特別願意和他討論我對個股的看法,畢竟炒股真的是一件特別孤單寂寞的事情,身邊能有這麼個還能聽得懂你話的人,自然特別願意分享。
 
用我現在的目光看,死胖子與其說是在炒股,不如說是把股票賬戶當成了他的儲蓄罐,用定投的方式在儲蓄。
 
後來隨着關係越來越好,我越發覺得死胖子是個你越相處越瞭解,越覺得這傢伙有思想而且有意思的人。
 
死胖子很擅長攢錢,而且一直給人一種以此爲樂的感覺,重要的是他的攢錢過程並沒有給人摳門或者丟臉的感覺,如果不是我經常被他問到買什麼股,從而知道他的這個小怪癖,外人估計是很難看出的。他遇到好事也會請兄弟們吃飯,平時的生活條件也都和大家相似,伙食不差也吃零食也買水果。不過他似乎就是能在生活中,不經意間找到些高性價比的東西,並擅長量入爲出。
 
說到“攢錢”的話題,很多人腦子裏第一反應就是“葛朗臺”那樣的形象,但事實其實不是。適當而非過分的勤儉,是不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但稍不留神的超前消費或者浪費卻容易埋下財務拮据的隱患。而我們生活中周圍的大部分人,根本不像自己想象中那麼在意自己。
 
大學裏男生之間不玩遊戲的基本屬於異類,所以電腦應該是大學生必備品了。當時打遊(xue)戲(xi)用的電腦,就能看出這死胖子和我們這羣普通男生的差距。 記得我當時是問爸媽要的錢,買了臺4000多的筆記本,而寢室的大多數同學也都是買的新電腦。而他,是在大四學長離校前的跳蚤市場公告板上,花了整整四天時間淘了個品相性能頗爲不錯的機器,人家還送他一把椅子,畢竟急於離校不在乎幾個小錢的土豪學長大有人在。更讓人可恨的是他那臺800的二手貨,用完3年以後,還被他400給賣了。而買完電腦後的那段日子,他爲此樂了好幾天,還總用他那獨顯機子開着高品質畫質的遊戲炫耀自己淘到的這個超大便宜貨。
 
電腦的事情只是一個個例,類似的事情在他身上應該有不少,而死胖子在生活中的這種追求折扣,追求性價比和實用主義的思維習慣,其實也在後來的投資中幫到他很多。
 
在遇到死胖子以前,我很少意識到“存錢”這個事情,因爲從小我習慣了花多少管爸媽要多少的花錢方式。我家裏條件比死胖子還要略好些,一般情況下大學都是花完錢直接管家裏要,而不是像他那樣每月有定額的方式。後來意識到這樣的辦法確實不好,雖然不至於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生活虛榮攀比的壞習慣,但真的不清楚自己的錢都花到了哪裏,也養不成存錢的習慣。畢竟每個月多花200和少花200,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就像一個胖子和一個瘦子,可能也就是每天多吃了一口與少吃一口在日積月累下形成的差距。
 
不存錢的人有時候確實會對存錢的人有一種奇怪的隔閡和一種難以理解。我當時就很難理解這死胖子每月從生活費里扣500下來,整整一學期也才2000,一學年好像也就5000不到的樣子,他還特別樂此不疲,到底圖什麼,又有多大用呢?
 
那個時候自己年輕氣盛,剛學炒股的人很多都是朝着年化20%以上的收益目標去的,特別是早早拜入“價投神教”的我,自然也拜託不了這種“美好的憧憬”。當時總抱着一個現在看來是“幻想”的想法:如果自己年化20%以上,靠着入學前那爹媽贊助的2萬啓動資金,畢業後就能變5萬的樣子。而對當時的我來說,5萬絕對也算一個能炫耀一下的數字。
 
後來的事情是次貸危機一直在發酵,上證指數從6000跌倒3000,又跌倒1600的過程裏,自己的股票賬戶虧損了70%不止,老爹當年給了2萬,08年時候又厚着臉皮問要了5千抄底,最低時我記得只剩8000市值,這是市場給我打的第一個巴掌。但人總是選擇性記憶的,後來我就徹底把剛入市時2萬4年要變5萬的幻想給忘記了,但還是全然不顧現實打臉,覺得自己能遇到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是一種超大的幸運,覺得自己吸取教訓後未來依然能有20%的投資能力。
 
因爲死胖子的股票和我的是高度相似的,照理說虧損的幅度也該是相似的,但看到他當時還算不錯的心態,我開始第一次模糊意識到即便只有每月500的收入流,在這種時候也會給心態帶來很大的影響,並且後來這成了在這段經歷裏最大的收穫。
 
很多人的腦子裏,比如我,對投資,特別是炒股的理解還處在如果每年都賺20%,那4年一翻倍,8年4倍,12年8倍。但事實呢?可能8年的時間裏,只有2個月是最重要的,單單這兩個月就貢獻了8年中的絕大部分的收益,只是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兩個月會什麼時候出現,更多時候市場或者在下跌,或者在盤整。在這樣的市場中,每半年的能有的那2000,每年的那5000,就比一開始有的那2萬更重要。
 
死胖子後來和我說,對於像他這種單純需要存錢的人(財富積累初期),當時只是把股市當成一個“儲蓄罐”。 如果不是把股市當成發家致富的工具,那麼定投股市的方式是真的非常合格,甚至可以說在絕大多數“儲蓄容器”中最優秀的,股市長期下跌或者盤整的過程中,定投者並不會損失太多,但也不會失去那8年漲2個月的暴富機會,而這種機會是存銀行買理財所沒有的。
 
很多年後的2015年,死胖子就是靠着這樣的想法,在堅持積累了若干年之後,抓住了他等待很久的一次財務上的跨越。
 
賺錢存錢的重要
我的第一個股票賬戶後來再沒能復活,即便經歷了09年的4萬億,似乎市值也沒回到初入股市的水平,更何況2010年以後市場回暖後又再次進入漫長的下跌。 但那時候死胖子似乎依然信心滿滿,因爲他還是會時不時同我交流,當時我們都有的一個共識是,這次危機,這年的暴跌,長遠看會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區別是我只有選擇死扛,而死胖子似乎總能從生活中“變”出錢來。
 
我知道的一個死胖子的外快來源:大二那年迎新,死胖子加入了一個地下倒賣“鋪蓋”的學生團伙。新生入學時,被子鋪蓋是個很好的生意,因爲學校內部的商家壟斷,這些生活用品的價格相比校外就賣得很貴,新生和學生家長畢竟剛來,對學校周邊的環境不熟悉,逗留時間短,有時就只能高價去買。於是總有聰明的學生,從校外找到批發商,用香菸賄賂過看偏門的大爺後,運貨回學校私下兜售,因爲價格比校內商家便宜很多,銷量自然有保障。
 
據我所知,死胖子加入的那羣“學生團伙”不但倒賣鋪蓋,後來也倒賣二手教材,倒賣軍訓服裝。這個團體也就成了死胖子的一個額外收入來源。第二年的時候死胖子拉了我寢室一哥們入夥了,從我室友那裏,我知道他幾天的倒賣活動拿到了2000的不小一筆“工錢”。當時我室友異常開心地用這筆工錢換了一個新的諾基亞滑蓋手機,雖然他原來的摩托羅拉翻蓋手機也不是便宜貨而且還用得好好的。而死胖子,一如既往的存到了他那股票賬戶小金庫中,回過頭看這筆錢投入的時點又恰好是當時股市的一個低位,而他當時買的那個股票若干年後給他帶來了近十倍的收益。現在回憶起來,對比我那室友對待錢的方式,我又感到人和人的差距恐怕就是在這不經意的很難察覺的潛意識中體現出來的,而這樣的“運氣”可能永遠也不會落到室友那一類的人羣中。
 
畢業前夕,死胖子的“小金庫”裏具體攢下錢的數字我不太清楚,但以我的觀察這不太會是一筆小的數字。死胖子每月量入爲出,先存錢再消費的習慣一直堅持得很好,這四年裏光這筆儲蓄就應該有2萬不止,還不算他在危機時期買到的那些股票,再加上他總是會找到一些額外收入的辦法,而後來死胖子也和我說,大四那大半年的實習,因爲實習單位有吃有住花銷並不大,其實也存下不小一筆錢。
 
死胖子的這樣一筆數萬的存款,就是用我當時看不起的一筆又一筆500元小錢的方式存下的,可即便對於相當一部分工作了好多年的人,可能也不一定能在工作後存下這樣規模的一筆儲蓄,更何況是一個剛畢業的應屆生。
 
後來一段時間我真的是有反思的,恐怕當時我自己的思維習慣和死胖死的思維習慣,是一個非常典型而且極好的對比。大家同樣雖然都對“賺錢”有着挺大的執着與熱情,都想盡快積累到自己的第一桶金,但真的反思之下,死胖子確實用了一條更“踏實”的路。而我的那種不切實際的對投資收益的追求,以及平時不注重儲蓄的生活習慣,就顯得有那麼些虛無縹緲了,而且停留在腦中缺乏實際有效的行動。
 
其實理財方面一直有一個特別有名的說法,叫“哈佛教條”,具體內容是,對於任何人而言,無論每月的收入是多是少,一定要先存下20%,再花剩下的80%。
 
兩種思維:一種是先存錢,然後花剩下的。另一種是先花錢,然後把剩下的存起來。沒做過的人看似沒有區別,但真的那麼做以後,區別真的很大。
 
 
工作以後當我也去強迫自己去這麼做的時候,才真的體會到其中的重要性。而養成這樣的習慣也是理解理財所必須要跨的第一步。人必須要有財才能理,但錢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所以對於大部分人,學會儲蓄纔是最先要做的事情。對特定階段的人而言,少買一個Iphone,少買一個包包,少買一件衣服或者一雙珍藏版球鞋,對儲蓄的增長可能要遠比每天研究股票或者投資來得更明顯。 
 
對於大部分人,哪怕收入不高,相信每月少花20%並不是太難的事情,更多時候我們不願意存錢,其實是看不起每月存的小錢,20%對於一個月入4000的工薪階層,也就是800元,而800元又能幹什麼呢?什麼都幹不了。於是乎我們也就連800元也懶得去算計。
 
多年以後,我也是從死胖子嘴裏知道了,這樣的算計不僅僅只是表面的大錢小錢的問題,更深層次是人生的機會成本的問題。相比於月光族,那一點看似不多的儲蓄帶來的不只是表面的金錢數字,重要的是它還可能是一次擺脫現狀的機會。
 
買車熱潮 
我們的損友羣在畢業後還保持着相當的活躍度,所以後來的日子我能一直都和死胖子保持着聯繫,也就有機會默默關注他的那個100萬計劃的完成進度。
 
損友圈裏的話題隨着時間的推移會變,比如剛畢業時大家最熱門的討論還是工作和遊戲,誰誰誰找到的工作如何好,誰誰誰準備去北京上海深圳,以及討論哪天晚上再組織上一盤黑店戰個痛快。而一個純男生好友組成的網絡聊天羣,在畢業1年多這樣的一個時間段,最熱門的話題一定是女人和買車。
 
女人和車對於那個階段的男生似乎是不可分割,損友裏總會有一些先人一步成爲老司機的傳授經驗。在那時候老司機的敘述中,有車等於有資格去大學區把妹,有車等於有機會風風光光地約會漂亮妹子,即便目的可能異常不單純。自然諸如如何勾搭一個妹子,如何約會,如何快速發展關係,什麼地點適合車震也是大家很關心的話題。
 
再後來,一輛車所能做到的事情似乎變得越來越多,有車等於男人的浪漫,有車後天是藍的,前途是光明的,事業是平步直上的,妹子是永遠不缺的。所以攢錢買車,甚至貸款買車就變成了相當一部分人工作後的第一個目標,即便其實大部分人後來發現,車子並不能掩蓋不帥氣的面龐和不強的工作能力。
 
死胖子在那個階段幾乎是羣裏的異類,在羣裏說着和當時主流觀點截然相反的話。特別是當遇到家境一般的朋友,也表露出想要管家裏要些個錢再貸款買輛車的時候,他總是拋出用現在的眼光看極度成熟的理財觀,來試圖說服那些略有一些“過度消費”的朋友,雖然那個時候除了我以外,其實很少有人真的能聽懂能聽進去他話的含義。
 
他的話在大家看來太過理性而缺乏了一些浪漫,太不符合一個熱血男生對生活的理想。死胖子能輕而易舉地說出擁有一輛車後一年裏增加的無謂花銷的具體數字,也能說出如果不買一輛車這一大筆錢未來能做的事情。他會告訴想要透支買車的同學,買房、投資、創業或者讀書在他看來都是遠遠優於買車,而一旦買車,這些計劃無疑都會被推後,特別是出於炫耀目的而非實用目的一輛車,既不能幫助事業的發展,也不一定會對找一個好對象幫助太多。
 
這樣的話雖然好心,但更像一盆冷水所以不受待見,時間久了,死胖子自然也就不再說這樣的話了。
 
而我,因爲了解的關係,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越來越在意死胖子有時說出的話了,後來死胖子無意間表達出來的一個觀點即便到了現在,我也記憶深刻。 
 
那段話我已經記不清了,但經過我消化後,死胖子大致的意思是這樣的:人爲什麼要買保險?因爲對於同一個人來說,同樣的錢,效用是不同的。就像吃飯,吃8個饅頭人會覺得飽,但第8個饅頭和第1個饅頭的作用截然不同,對於一個快餓死的人而言,第一個饅頭是“救命”用的。
 
錢也是一樣,買保險雖然從純數字上看可能是虧的,但是大部分保險的真正意義,是用平日裏豐衣足食的那第8個饅頭,去換快餓死時的那一個饅頭。從邊際效用的角度看,是划算的。因爲越是接近0的資產,所產生的收益越大,效用越大。以前的農民遇到天災後,最需要1萬元錢去買第二年的種子和肥料。所以如果能用好年景富裕的一點錢,去換大災年的這第一個1萬有着最高的收益和效用。
 
而儲蓄和消費也是一樣的,人沒錢的時候攢下的1萬元存款,和有了100萬時候的1萬元存款,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人的第一個1萬,第一個10萬,第一個100萬,會打開不一樣的機會之門,在沒有這些儲蓄的時候,很多事情是不會去想,也就不可能去做的。
 
1萬在需要的時候能支撐一個人辭職1年,而這1年對這個人來說可能改變一生。可連1萬儲蓄都沒有的人,很少會去想脫產不工作,甚至很少會去想換一個自己真正熱愛的行業踏踏實實從底層重新開始這種事情,失業以後一定會焦急地尋找下一份工作,即便這份工作極有可能完全不適合自己。10萬可能是一套房子的首付,對於一個沒有儲蓄的人,是不可能去想着買一套上百萬房產的,因爲連基礎的首付都沒有。100萬可能就會讓一個人開始時不時思考創業和投資的項目,思考成爲某個牛逼同學的創業合夥人是不是靠譜這樣的事情,思考作爲一個普通工薪階層時不可能去想的事情。而這些就是機會成本。
 
所以單買車的事情來說,大家幾乎沒錢的時候花20萬去貸款買的車,和有了一定儲蓄後花20萬買的車,雖然金額相同,但實際是根本不一樣的成本。前者花的是自己“第一個饅頭”,而對後者而言,只是可有可無的一個饅頭。
 
後來死胖子的話讓我想起現在的股市裏其實也是這樣,當某些大V聊某一個投資機會時,有一種很典型的回答:“可惜這樣的機會不適合散戶”。這樣的機會不適合散戶,是啊,股指期貨,個股期權,融資融券,銀行信貸,滬港通,100萬起點的理財產品,300萬起點的債券投資,沒錢會把一羣人和一羣機會隔離開,更會使人的視野被迫侷促在一個狹窄的自己能夠到的範圍內,投資市場中是這樣,生活中也是這樣。
 
“沒錢的人和理財沒關係”,“沒錢的人不適合基金定投”,“沒錢的人一定要在年輕時搏一搏"。沒錢這件事情似乎本身就會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可錢到底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變出來呢?錢並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從地裏漲出來。
 
尾聲:做什麼樣準備,有什麼樣運氣 
 
畢業第六年,我是我們損友圈裏倒數第二個買車的,而死胖子是倒數第一個,這時候大家已經都對開着車子找妹子的事情都沒什麼興趣了,想的都是TM這個月又該交汽車保險,TM小區停車費又漲價了,TM的這個月罰單還沒上,TM的油錢憑什麼不下跌之類更現實的問題。
 
死胖子買車的時候,我問他,你小子當時畢業的時候到底藏下多少錢?死胖子說:“差不多5萬吧。” 雖然我有過心理準備,但這個數字還是觸動到我了。我可以肯定,5萬這個數字在剛畢業的那個階段在我們這羣大部分沒什麼大出息的人裏,絕對是最高的,而這個悶騷的貨,居然藏得那麼深!同時我也想起5萬這個數字正好是我當年以爲我靠着自己傑出的投資能力能達到的目標。
 
因爲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裏死胖子的股票組合和我都是基本重合的,所以我知道死胖子在14到15年裏也靠着那輪牛市飛躍了。就這樣,死胖子靠着普通城市裏一個效益越來越差企業中的一份普通的財務工作能給的普通收入,靠着攢錢定投股票這樣其貌不揚的投資方式,積攢下了數百萬的財產,在一年裏,不但大大提前而且翻倍實現了他的目標。
 
其實死胖子一直用最不起眼的方式默默做着我們整個損友圈裏最有錢的人,這些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直都是如此,從畢業前就開始了,工作後的每一年他的每一個決定都在向同一個方向靠,雖然沒人知道。
 
而到了今天,其實除了我大約知道以外,他沒有在任何場合表露過他具體有多少錢和多少股票,估計朋友也好,老同學也好,死胖子的同事也好,沒有任何人會看出這貨已經可以輕易地買上一輛豪車,需要時買上新出的每一款iphone6、iphone7而不用去賣腎。
 
死胖子完全有曬朋友圈的資本,但他沒有,他也沒興趣。
 
可能有人會說他運氣好,因爲他畢業後正好遇到了中國股市最不好的幾年,用最便宜的價格把所有錢投到了股市裏,並且很幸運地遇到了一輪大牛市,又很幸運地在牛市裏兌現了大部分利潤。
 
可能有人說他運氣好,能找到一個不看物質又溫柔賢惠的女朋友,願意不要車子接送,結婚時不要大房子,能夠接受他看似沒出息和扣比扣的性格,每週約會願意去着普通餐廳看着團購的電影。可爲何這樣的女生就是能被死胖子找到,而不是被開着車約着炮的人在大學裏撞見呢?
 
結婚前後死胖子又很幸運地靠着倆人的公積金和打折公積金貸款只花了極少的首付在房價還沒暴漲前買了套雖然不到70平但很溫馨的第一套房子,從而又在後來的房價暴漲中撈到一個不小的便宜。
 
我想未來如果萬一房價下跌,還會有人會說這人又那麼幸運,沒有在大城市扛上幾輩子人還不完的貸款去買上一套學區的大房子。
 
也可能有人會說他啃老,或者沒出息,畢業以後沒有去大城市闖蕩,而是選擇回家,住爸媽家吃爸媽家,所以每月除了談戀愛時的幾百元花銷什麼都不用買,才能短短几年攢下數十萬的儲蓄去買什麼股票。
 
還可能有人說他沒有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沒有開車約泡,沒有用過IPHONE,沒有一件明牌襯衫或者屌爆的墨鏡,沒有暢遊歐洲甚至沒有像樣的旅遊度假,年輕時候該盡情享受的事情似乎這位死胖子都沒幹。
 
死胖子的經歷裏,毫無疑問是有運氣成分的,可運氣也好,方法也好,最終都需要一個人真的爲了某件事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和計劃以後,好的運氣纔會從天而降。死胖子在我認識他的這10年裏就是一直在做這樣的準備,因爲他準備地早,所以每一步都早那麼一點點,每一步又都踏在合適的節拍上,而現在的死胖子依然很年輕,而現在他的“量入爲出”的生活,已經是一般人眼中的小康生活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對於他來說已經不算浪費。
 
退一步講,以死胖子的價值觀投資觀,即便上天沒有給很好的運氣,沒有14年股市的大牛市,沒有能在剛買完房後房價就暴漲,我相信他的生活依然會比絕大部分人好,而那份運氣早晚也會到的。生活中會遇到什麼樣的人,遇到什麼樣的事情,有運氣但也不僅僅是運氣。
 
不管怎麼樣,我還是覺得死胖子的事情是值得拿出來說一說的,畢竟這個真實的例子裏,他沒有在投資上用高比例的槓桿,沒有遇到事業的奇遇,沒有一份體面的金領高收入,沒有因創業而大發橫財。
 
我今天又聽到單位的幾個月收入過萬的銷售在討論應該怎麼用信用卡套現應付過這個月的財政危機時,更覺得想寫一寫。
 
看到不少人把當下財務上的捉襟見肘的困境,寄託在以後會不斷提高的職位和收入上,以及寄託在可能會帶來財務爆發的奇遇上。
 
而高收入的人大有人在,高資產的人也大有人在,買彩票中大獎或者突然拿到一大筆橫財的也不少,但如果缺少掌控財富的智慧,依然是無法改變太多東西的。
 
最近的消息是,聽說死胖子的老婆和死胖子雙雙辭職了,而辭職的原因是我的這位弟妹在工作幾年後發現真的不適合做正在做的工作,打算重回大學進修心理學的課程。而死胖子則選擇了一個自己更喜歡的行業去學習、體驗和沉澱,即便剛開始時幾乎沒有收入。試想,弟妹工作這麼多年以後再回學校讀書,還讀了看上去這麼沒用的專業,畢業後也不知道能做什麼的專業,如果換成一般還着房貸車貸的家庭會支持麼?反正死胖子舉雙手贊成的態度說:“攢了那麼錢不就是爲了花在這種時候的麼。”
 
這又讓我想起了死胖子很多年前勸同學別買車時用的話,人有錢時候花出去的1萬,和沒錢時候花出去的1萬,有着完全不同的成本和心態。
 
我不知道死胖子的事情對大多數人而言有多大的可複製性,但相比飛泥的朋友裏,畢業前就靠寫軟件賣軟件成了百萬富翁的;畢業後創業據說已經通過了A輪B輪拿到了幾千萬投資的;還有進了阿里之類明星企業,拿着高收入並且還拿到不少股權的呢?死胖子的做法即踏實,也並不是想象中那麼丟人。
 
至少死胖子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影響到了我,而且當我畢業後也試着去做的時候,並且做到的時候,發現確實受益良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