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家:我對高等教育發展中若干現象的迷惑

    一些高校紛紛建豪華大樓、改校名、向“綜合性大學”轉型,楊福家教授爲
此撰文——

    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原復旦大學校長楊福家

--------------------------------------------------------------------------------

    核心提示

    最近一段時間,楊福家教授寫的一篇文章,在部分高校校長手中流傳,並在
這些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領跑者中引起震動和深思。

    楊福家教授曾任復旦大學校長,現任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在這篇文章中,
他根據在國內外任校長的經驗,針對近幾年高校發展和改革中出現的一些熱點問
題,發表了一些看法。

    他直率地發問,當很多貧困學生接到入學通知書,卻因付不起學費無法去報
到時,我們有什麼理由超大規模地擴建校園,建造豪華的“標誌性”大樓?他說,
“豪華”和一流並無關係,對優秀貧困學生的關懷與否,倒是評估一所高校是不
是一流院校的一個因素。經楊福家教授授權,本版今天特別刊載這篇文章。

    建世界一流大學肯定不是靠大樓!在世界大學排名的各項指標中,並沒有校
園面積或校內建築面積這類項目。

    我國高校在經歷了合併、調整後,現在又進入了另一個高潮:興建新校區、
興建大學城。某大學爲迎百年校慶興建的標誌性建築——雙峯裙樓(雙峯各有33
層)將於明年竣工,它的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爲該校在1952年成爲全國重點
大學時全校建築總面積(6 萬平方米)的近兩倍,這無疑是世界高校中罕見的超
高層建築!明年將完工的數幢新大樓的總面積超過18萬平方米,等於1978年的全
校建築總面積。該校校園面積將從1800畝擴大到6500畝!

    目前,計劃把校園面積擴大並超過5000畝的高校已不在少數。有的省爲建大
學城已負債20餘億。據報道,到去年底,全國共有50多個大學城正在興建,其中,
南京的仙林大學城,宣佈投入50億元,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相當於26個北京大
學的面積!爲了建大學城與拆遷戶鬧糾紛的事例常有所聞。河北省的東方大學城
更建起了豪華的高爾夫球場。最近有一位院士很反感地參觀了某高校十分豪華的
餐廳。

    針對各校實際情況適當改善辦學條件是必要的,特別是由於歷史原因,不少
高校欠賬很多。例如,在評審進入“211 工程”的高校時,專家們驚訝地發現,
像北大這樣的重點大學,教學科研用房居然只有17萬平方米!10餘年前,筆者看
到上海中山醫院超聲室主任的工作室後,就說過:“一流教授,二流設備,三流
房間。”10多年過去了,條件尚未改善;三四位病人、七八位醫務人員、3 張牀、
3 臺超聲儀器都擠在20平方米不到的小房間裏。

    花大力氣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完全應該!筆者也曾著文熱情讚揚有些地方
政府幫助高校擴大校區的行動。但是筆者現在實在弄不懂,今天很多學校大興土
木,全國搞這麼多大學城,是不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這與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
標有何必然聯繫?!當這些新建築建成後,其相當可觀的維持經費又在哪裏?某
大學建成的一座十幾層高樓已使用了20餘年,但樓內的中央空調設備一次也沒用
過。

    中國經濟在過去25年中得到了史無前例的大發展。與此同時,教育事業也得
到了空前的高速發展。高校的毛入學率已從1978年的1.4 %增加到今年的19%;
在校大學生已達2000萬人。幾年來的高校擴招,使很多學子有了進大學的可能,
民衆高興。但是,擴招應更有針對性,應針對社會的急迫需求。英國在2003年發
表了高等教育白皮書,要在2010年前把高校的毛入學率從目前的43%提高到50%,
要按社會需要擴招,因而擴招對象被確定爲高等職業學校。

    “一流大學不是一個奢侈品,而是必不可少的發動機。”爲了中國經濟進一
步高速發展,我們同樣需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一流大學。而且,這一多年
來的夢想,在過去10餘年發展的基礎上,已經有了實現的可能。

    但建世界一流大學靠什麼?肯定不是靠大樓!在世界大學排名的各項指標中,
並沒有校園面積或校內建築面積這類項目!2004年與哈佛並列世界第一的美國普
林斯頓大學(6500名學生)佔地1820畝,哈佛大學佔地2300畝(近兩萬名學生)
;世界大學排名在100 名之內的諾丁漢大學(含農學院)佔地3400畝。比復旦年
輕6 歲的香港大學,無論建築面積,還是校園面積,都遠低於15年前的復旦,但
是今年它在我國內地招到了最好的學生,從2000餘名報考學生中選了1000多名,
再經過面試,最終錄取192 名,其平均成績超過了我國內地的名牌大學。它在世
界大學中的位置則肯定在前250 名之內!在高樓大廈聞名於世的香港,香港大學
雖處港島,佔地很小,但從未計劃建造超高大樓,因爲它不符合教學科研的需要!

    看看國外多少一流大學的樓比不上我們的!大學要建大樓,但問題是爲什麼
要建?怎麼建?建什麼樣的樓?

    那麼,一流大學靠什麼?

    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大學(UTD )算不上一流或二流大學,3 年前無一人
有資格參加某納米國際會議。但數月前召開的同樣會議上,該校派出了以麥克迪
爾米德教授爲首的50人代表團參加,作了1 個主題報告,5 個大會報告。該校在
納米科技領域的一個成果於10個月前在《科學》、《自然》等重要刊物上發表,
美國各大報刊紛紛報道。鉅變從何而來?以人爲本!!他們看準方向,引進了領
軍人物及在第一線戰鬥的戰士。10月18日,一個由得州儀器公司投資30億美元興
建、專門製造12英寸硅片的工廠,將在UTD 附近正式奠基。與此同時,與工業界
合作投資8500萬美元興建的“自然科學與工程研究”大樓在UTD 校園內奠基。這
座四層大樓建築面積約兩萬平方米,樓層雖不高,但將是美國大學中最現代化的
大樓之一。它將有力地推動該校的科學研究,推動該校與工業界的進一步合作,
推動該校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大學要建大樓,但問題是爲什麼要建?怎麼建?
建什麼樣的樓?!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連續5 年榮登世界大學排名榜首,加州理工學院總是在前
5 名之列(2000年爲世界第一),前者6500名學生,後者2000名學生,兩校既不
大,也不全,都不是綜合性大學,但都培養了二三十位諾貝爾獎得主。普林斯頓
大學是美國有名的智慧庫。加州理工學院是美國火箭設計的發源地,在航空航天
領域居於世界主導地位。最近該校又發現了太陽系第十顆行星。中國航天事業創
始人錢學森院士是加州理工學院1939年的博士畢業生,中國遺傳學創始人談家楨
院士是該校1936年的博士畢業生,中國物理學泰斗周培源是該校1928年的博士畢
業生。

    再看一下我們的鄰國,日本的東京大學。日本在過去55年中的12個諾貝爾獎
得主,大多是東京大學的畢業生,其中物理學獎就佔了4 名。可是該校物理系所
在的樓實在稱不上大樓。1987年,筆者曾在那裏呆過一段時間,這座樓,就建築
角度講,比當時的復旦物理大樓已經差得很遠了。是不是日本經費少?“科技立
國”是日本的既定國策,投入的科研經費數額僅次於美國;日本的科研人員數量
也是居世界第二。

    同樣,居里夫人工作過的大樓,也很破舊,走在樓梯上都能聽到吱吱響,但
在這座大樓裏出過3 個諾貝爾獎!

    確實,人們在這些學校看不出其建築物有什麼宏偉、高級之處。同樣,在劍
橋、牛津看到的處處是古老陳舊的建築,但他們都是排名世界前10名的一流大學!

    這些事例對於我國高教界同行都不是新鮮事。

    口號都是“向研究型綜合性大學轉型”,真有些使人摸不着頭腦!當你時時
處處把人放在首位,你離一流就不遠了。

    再看看某些中國高校的口號,都是“向研究型綜合性大學轉型”,真有些使
人摸不着頭腦!一流大學可以有醫學院(像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也可以沒有
醫學院(像普林斯頓大學、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一流的醫學院可以
在綜合性大學裏面(像約翰。霍布津斯醫學院、哈佛醫學院),也可以獨立存在
(像美國得州大學體系內的“西南醫學中心”就是一所獨立的醫學院校,它擁有
4 名諾貝爾獎獲得者、15名美國科學院院士、15名醫學科學院院士、12名美國藝
術與科學院院士,有的評估組織把它評爲在世界上排名第34位的名校)。世界是
豐富多彩的,爲什麼我們的大學都要朝一個模式發展呢?

    幾個月前一位記者提出問題:爲何北大與清華的領導提出,他們進入世界一
流大學的時間要推遲?香港科技大學10年成名的範例或許可以給清華作參考;北
大可以參考另一所規模與它相差無幾的綜合性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該校從1960年成立至今只不過44年,現已是世界50強之內的名校,它在建校20年
時就已經名列200 強之內了!關鍵仍是一句老話:以人爲本!這些大學都是從世
界範圍招聘教授、校長,從世界範圍招大學生、研究生。今天的加州大學聖地亞
哥分校已擁有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62名美國科學院院士、13名工程科學院院士。
得州農業與機械大學規劃20年成爲世界一流大學的第一條措施是:在世界範圍招
聘400 名優秀教授。

    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中國科技大學,不僅在過去40年培養了78位院士,而
且近年來在邁向一流大學的大道上走得很紮實:在量子通信與表面化學等方面都
取得了國際一流的成果,其中幾位年輕教授去年被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其成功
關鍵在於:爲教授營造一流的科研環境。該校的大學畢業生與北大、清華、復旦
一樣在國際上受到好評與歡迎。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是我國醫科大學中的一朵鮮花,近年來的發展令人矚目。
這是因爲該校領導把人放在首位,首先考慮的是引進一批一流的學科帶頭人,而
不是大規模增加校區。而且,在引進人才以後能爲他們營造一流的環境。王振義
院士是一位著名的伯樂,他領導的研究組哺育了一批一流學者。該校附屬醫院的
不少醫生也都把病人放在首位,例如,牙醫首先考慮的是保牙,而不是拔牙。當
你時時處處把人放在首位,你離一流就不遠了。

    上海的東華大學以富有特色的成果(如耐高溫的纖維材料),也給人留下了
十分深刻的印象。

    繼南開與北大引進大師級數學家之後,清華在最近引進了世界一流的計算機
專家;上海交大與南京大學等高校在世界範圍招聘教授及副校長。北大從2001年
開始招“元培班”(以前校長蔡元培的名字命名),該班學生從進校開始就不分
院系,不分專業。今年,進北大的新生全部按大類招生(算是“準元培班”吧)。
所有這些,都是高校向世界一流方向前進所必須的、可圈可點的舉措。

    如果一所高校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了,取得的一流成果多了,培養人的舉措
對路了,對科學、對社會、對國家的貢獻就大了。它培養的學生在國內外更受歡
迎,並獲得了傑出的成就,那麼,這所高校距一流的目標就更近了。要做到這一
點,關鍵是人,一流的教師,一流的學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和一流的管理人員。
有“中國居里夫人”之稱的吳健雄教授曾經說過:“什麼叫一流大學?只要在周
末晚上去看看那裏的燈火是否輝煌!”確實,在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裏,我們
一定能看到一大批既充滿着激情與興趣、又能艱苦奮鬥的優秀研究生,在傑出的
教授指導下,在寬鬆又自由的氣氛裏,日日夜夜地在探索自然的奧祕,攻克技術
的難關。不少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大發明家都由此而誕生。今年有3 位科學家獲諾
貝爾物理學獎,其根據是他們在1973年發表的兩篇文章,3 位作者中的兩位在當
時是研究生,另一位當時是助理教授——只相當於我國的講師。

    作爲本文的結束語,讓我們來讀一下2000年諾貝爾獎得主艾倫。麥克迪爾米
德教授說過的一段話:“一所大學的質量並不取決於它所擁有的教學大樓,也不
取決於它的實驗室和圖書館,雖然這些都很重要,但是決定科學研究水平高低的
關鍵在人。一般來說,即使有風景如畫的校園、汗牛充棟的圖書館、裝備精良的
實驗室,但要是不能將最優秀的師資和一流的學生吸引到這些建築物之中,那隻
能是金玉其表。因此,我一再強調——科學研究在於人,人是第一位的。”

    附記:

    這篇文章的初稿在今年3 月就寫好了,但是“迷惑”一直不解。最近有位內
行領導看了文稿後寫道:“你的觀點我都贊同。很多學校的領導也懂得人才的重
要性,但是很多錢是通過專項經費取得的。有的來自政府,有的來自某些財團,
有的來自銀行。熱衷投資於教育的人,不一定懂得教育,他們希望投資見效,最
快的途徑就是蓋房子。你不蓋大樓,就得不到這筆錢!‘211 工程’的錢,中央
部委規定只能用於固定資產投資,很多地方政府支持教育的方便辦法是‘贈地’,
或低價出售土地。銀行對教育特別優惠,貸款條件十分寬鬆!很多學校認爲這是
千載難逢的機遇!”

    筆者有點懂得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爲什麼直線上升,雖然中央三令五申,
今年第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仍上升了43%!筆者也有點懂得了,我國耕地面積爲
什麼在去年下降到了最低點。

    問題已經暴露,但尚無解決方案。雖然許多高校歸屬教育部,但很多問題並
非教育部所能解決:有部委願撥專項資金給高校造宏偉大樓,教育部能說不要?
地方政府願低價“奉送”土地,教育部能說不要?關鍵在於,好心人想支持教育,
如何發揮其積極性?如何引導他們以人爲本來支持教育?

    筆者衷心希望,我國高教界能以“求真務實、艱苦奮鬥、以人爲本、追求卓
越”的精神,興辦一流的高等院校!

    相關鏈接:

    焦點對話楊福家:我想講真話!

    記者原春琳

    記者(以下簡稱記):您就任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已經三年多了。儘管您曾
經是復旦大學校長,但這幾年,您在國外的時間相對更多。爲什麼還要寫這篇文
章?

    楊福家(以下簡稱楊):我知道這篇文章會得罪一些人,但是我想講真話。
這出於一個人的責任感。實際上,我真的對這個問題感到迷惑,弄不懂。

    今年5 月,我從國外回到上海。一個來月的時間,我從媒體上看到改名的大
學多得不得了。報紙上刊登學校改名的整版廣告,下面是一堆祝賀單位。我想起
加州理工學院,你讓它改名它也不會改,人家就是頂尖一流的。問題是國家花了
這麼多錢,這樣做下去,會辦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嗎?

    最近媒體報道說,一所大學研究生招生超過本科生,這是向研究型綜合性大
學邁進的標誌。可是研究生超過本科生與研究型綜合性大學沒有任何關係。

    這篇文章在今年3 月就寫好了,我又琢磨了幾個月。如果中國的大學還要照
這個樣子發展下去,我認爲中國的大學要成爲世界一流大學,不知要等到何年何
月。我寫這篇文章是希望引起有關領導的重視,現在中央對這些問題的重視出乎
我的意料,使我受到極大鼓舞。

    記:如果沒有資金支持,大學會發展起來嗎?

    楊:大學需要資金的支持,但是一所大學在追求外表美的同時也需要內在美。
內在美首先集中反映在對同學的關心上,大學要讓每位同學都得到關懷。一流大
學是什麼?它要有一批優秀的老師,他們不僅要有學問,還要對學生有責任感。

    以諾丁漢大學爲例,很多人都說諾丁漢是一所好學校,好在哪裏?我問一些
學生,他們說人好。一次,我碰到一個諾丁漢的畢業生,他說,老師在他成長過
程中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儘管他已經畢業3 年,可還能隨口說出他老師家裏的電
話號碼。我回到學校後,撥通了這位老師的電話,與這位老師作了愉快的交談。
而我們不少大學缺少這種氛圍。

    牛津大學的一位導師說,他的學生根本不用考試。因爲他太清楚自己每個學
生的情況了。我認識哈佛大學醫學院一位指導着160 個學生的導師,他說自己清
楚地瞭解每個學生的情況。我不信,隨手點了名單上的一箇中國學生,他馬上如
數家珍。在那裏,學生稱他們的導師是“準父母”。

    最近我總結了一句話:如果一所大學有一批傑出的研究生,在傑出大師的指
導下,在濃厚的學術氣氛下,充滿着好奇與激情,在科學前沿日夜奮鬥,那麼,
這所大學離一流就不遠了。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不容易。譬如,你有什
麼辦法把世界上最優秀的學生和教師吸引過來?

    記:您有什麼好的建議?

    楊:我在外面接觸越多,感觸就越多。我能做的就是作些呼籲,並提出一些
建議。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一、對私人資助,立名造樓,理應歡迎,但一開始就應考慮到大樓的日常運
轉與維修保養費用。我們還應引導外來資助投向人才培養。例如,幾年前教育部
設立了“長江學者”項目,得到資助者的支持,結果非常成功。不少高校設立了
以私人名字命名的講座教授,有力地提高了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

    二、國家對高校的投資近年來有相當大的增長,但離國際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更重要的是,投資的目標不應只限於大樓與設備,而應該以更大比例投向人力資
源。

    三、對於擠在市區很難發展、但又有社會需求的高校,如條件許可,到郊區
發展,是一個可取的途徑。例如,上海“松江大學城”就是這樣形成的。但是,
大學城需要的不僅是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內在美。內在美首先體現在教師的責任
心與事業心,體現在教師對同學的關愛。如果由於大學離開市區遠了,學生除了
在教室裏能見到老師一面,就很少有機會與老師接觸,那麼,再漂亮的大樓也只
是金玉其表!

    四、世界一流大學都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都會急國家之所急。當前,我國
面臨着能源安全、糧食安全、芯片安全等一系列挑戰,我國的高校應勇於接受挑
戰,併爲此作出貢獻。與此同時,向一流方向前進的高校應始終不渝地堅持基礎
研究,它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校長沈士團教授:我們需要這樣的聲音

    記者原春琳

    “我們需要楊福家先生這樣的聲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校長沈士團教授
說。

    沈士團表示,我國雖然經濟發展很快,但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辦大學還應
講艱苦樸素、勤儉持家。多年來,由於教育投入不足,許多大學的基礎辦學條件
欠賬太多。近幾年對高校的基礎建設投入相對增多了,大學搞基礎建設、改善辦
學條件是完全應該的。對一所大學的校長而言,改善辦學條件是他的分內工作。
“但是改善不是搞豪華建設,改善是爲了提供更好的教學和科研條件,是爲了發
展專業和學科,是爲了培養人才。”

    他指出,現在,不少大學的樓房越蓋越好。有些大學的教室全部安裝空調。
有的大學的建築設計引入國際競爭。同樣的設計,國內只需要幾十萬元的設計費,
而國外的設計費則高達幾百萬元。按照國外設計的理念,運行、維護的費用都要
高得多。其實,西方發達國家一些名牌大學並沒有多麼現代化的大樓,他們的實
驗室也很擁擠,衡量一所大學的水平不是看外觀,而是看教師的水平。

    北航也存在改造舊樓、改善條件的問題。“北航沒有走豪華路線,只是保障
了基本的教學條件和職工生活條件。”沈士團說。在位14年,沈士團認爲自己最
大的政績是吸引了一批人才,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就有400 多名。如今,他
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成爲學術帶頭人和骨幹。“最讓我感到欣慰的就是這批人。”
他說,如果沒有他們,學校就沒有了生命。

    沈士團說,學校裏有很多資源,第一資源是教師,這比任何資源都重要。
“有什麼樣的師資隊伍就有什麼樣的大學。”

    學校的經費怎樣權衡使用?他認爲,有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國家的政策導向,
二是辦學者,尤其是校長的辦學思想。“消費是無止境的,關鍵是校長在學校的
建設發展中必須把握好一個度。”

    沈士團分析現在一些大學競相進行基礎建設,有歷史欠賬的原因,但也有某
些大學校長希望自己在任時留下一些標誌性的東西。一些縣(市)、鄉鎮都在搞
形象工程,與此相比,高等教育領域還不是太嚴重。

    沈士團說,辦學不要盲目攀比,要辦出特色。大學優劣不在大小,“大”大
學也有差的學科,不是樣樣都好。“小”學校只要辦出特色也是好的。特色代表
着一所大學的水平。上世紀80年代,沈士團曾經在英國克蘭菲爾德理工學院進修。
這所學校規模不大,當時只有800 來人,現在也不過1000來人。可該校的航空學
在全世界有名,其管理學院在全世界的排名更是在10名以內。該校與工業、企業
界合作密切。該校的校長曾經說過,我們不與牛津、劍橋相比,我們就是我們。
當時,劍橋大學爲了改變與工業、企業界的關係,聘請這所“小”學校的校長做
顧問。

    沈士團說,現在國內高校的辦學模式是趨向千人一面,這對高等教育的發展
不利。“大學不要一窩蜂地去追風,盲目攀比反而會把大學本來的特色搞沒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