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一個程序猿的生命週期》- 30、爭取內蒙區的市場銷售

一個程序猿的生命週期 微信平臺

口    號:職業交流,職業規劃;面對現實,用心去交流、感悟。

 公衆號:iterlifetime
二維碼:

  百木-ITer職業交流奮鬥 羣:141588103   

 

        來公司的時候只不過是一名最普通的員工,儘管招來的時候老闆承諾是負責項目團隊。心裏明白老闆的用意,需要有一個過度期。但是,並不妨礙我對公司細緻入微的觀察,包括對人的觀察,確實有些微妙的關係,卻用語言無法準備的描述當時的感受。

        在《22.缺了一條腿的公司》也大概描述了公司的情況,公司的業務或者說是市場、銷售做的並不好。當時也沒有明確的目標,憑着個人的感覺應該向這方面發展,甚至負責公司整個的業務,把自己的想法也和老婆大概說了說。
        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對軟硬件產品和業務的熟悉,跟過一個項目後,老闆也正式宣佈讓我負責項目團體,《26.組建項目團隊》中也大概介紹了基本情況。本來剛進入社會工作的時候,就是一名項目實施人員,儘管每個公司的崗位不太相同,但是基本是換湯不換藥,只是產品不太一樣。名義上是負責項目團隊,基本上和包工頭沒什麼區別。大書本上,有完整的項目管理體系,例如:九大知識領域、CMMI等,也都是後來自學的。但是,在中國的大環境下,我相信沒有哪個公司能夠高水平的按理論體系進行實踐的。加之,是小公司,沒有什麼挑戰性,所以內心理還是有意向市場、銷售這方面靠攏。
         可能有些人會想:以前,沒有幹過類似的工作,怎麼可能呢?是的,我也感覺有點心虛。但是,無人可用的時候,也只能矬子裏拔將軍了,所以一切皆有可能。逐漸向目標前進,能實現自己的一些想法,也能向老闆聊聊自己的想法。一切看似順理成章的事,總有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時候,《27、新招的兩位“高管”相繼離職》中提到的B總就是這個時候來公司的,以他老人家鋼鐵行業的背景,負責了公司公司整個業務(銷售、項目),所以我只能靜觀其變了。
        和B總打交道後,又讓我看到了事情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看似無望的事往往會有轉機的,沒有多長時間,老闆就結束了和B總的姻緣。B總走後,我並沒有急着向老闆提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新進來的人,又都陸續走了,其中包括做銷售的C姐。凡是當老闆的,抗壓能力都很強,但是多少也給老闆一些打擊。
        當時,有一個競爭對手公司的人辭職了,和老闆接洽了幾次,最終還是沒有來我們公司。老闆安排的業務,所以我和這個兄弟打過幾次電話。他們公司一年的銷售額大概1個億,想必老闆對他們的市場佈局、分工也有所瞭解,對這個數字也很期待。老闆對公司沒有明確的規劃,一會全員銷售,一會項目團隊分工負責用戶。我有時候,有意的向老闆吹吹風,試探一下老闆的反映。有一次,半開玩笑的向老闆提議:要不咱們搞個試點吧,專人負責區域市場和銷售的工作,先從內蒙開始(因爲競爭對手公司辭職的人就是負責內蒙、陝西一帶)。老闆當時沒說同意,也沒有反對。但是,事後有一次所謂的“中層”領導會議上,老闆明確表示讓我負責內蒙區,讓少許感到意外。有人會問了:目標不是負責公司整個業務嗎?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山要是一步一步的爬,任何行爲、決定都應該讓對方有承受的預期,所以我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會議後,我被安排到一個獨立的辦公室,老闆說打電話方便。我也很快的進入了工作狀態,從各方面蒐集行業企業的信息、聯繫方式,以至於還花90多塊錢,買了一份行業企業的通訊錄。接下來,除了日常工作聯繫項目老客戶外,就是打電話給通訊錄上的企業。有的電話是錯的,有的可以聯繫上,聯繫上的還不是主要部門的領導,是領導的不一定有需求。但是付出總有回報的,確實有幾個企業還沒有上相關的系統,這部分企業是潛在的客戶。公司的座機電話信號不好,一般我都用手機打電話,所以每個月的電話費也嚴重超支,基本上是自己負擔。
       做市場和銷售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急功近利是不行的,想一口把“用戶”吃了,用戶反而會提高戒心。平時也在思考,公司做市場分三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是:(1)我們的產品好。但是產品好,用戶就一定買嗎?否定。(2)取得用戶對個人的信任。不管產品好壞, 用戶相信你能給他解決問題。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你要走了怎麼辦?(3)用戶對公司的信任。不管產品好壞,不管誰代表公司來,用戶相信能給他解決問題,這有可能是品牌或是文化效應。
      能感悟和理解的,也僅此而已。但是,有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坐在辦公室是出不了成績的,坐在辦公室打打電話也是出不了成績的,得想法走出去,能見到有需求的用戶。連人影都沒有看到,人家憑什麼要和你合作呢!現在廣泛提網絡思維,互聯網+那個,互聯網+這個,越是互聯網氾濫,就越需要人與人面對面的直接交流。看看論壇、朋友圈,隻言片語,泛泛交流,能完整表達人的意思?現在能坦誠的交流是一件奢侈的事,更別說深入交流思想了。所以,連用戶最直白的想法都無法捕捉,其他的也無從談起。
      我這樣做是有挑戰的,也是有風險的。任何(市場、銷售)模式的改變,都是有陣痛的,只不過陣痛期有長有短。就像中國經濟轉型一樣,往往阻力比動力大的。儘管有自己的目標,但是不知道有多少未知因子。
      注:有些想法,後續補充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