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回春指南

在著名的美劇《硅谷》第四季中,講述了一個不那麼“政治正確”的抗衰辦法:億萬富翁Gavin Belson,定期從年輕的男孩身體中抽取血液輸給自己,從而保持健康狀態。

人類對於青春不老的執迷,不因性別、地位、國籍而有差異,不過顯而易見,會因知識水平而千差萬別。

畢竟四千年前烏努克國王吉爾伽美尋遍了天下也沒有找到長生不老之花,秦始皇則靠艦隊尋找長生藥。但到了現代醫學盛行的當下,通過抗衰老藥物、神經學研究等探尋長生不老的奧祕,就成了有錢人士們的新愛好。

2019的餘額即將告罄,不少小夥伴都或多或少產生過一絲不再年輕的焦慮。我們不妨通過那些玄奇的回春故事,聊聊青春那些事兒。

長生不老與技術回春

今天,醫學美容已經可以通過各種注射填充、激光刺激等方式,讓一個五六十歲的老人仍然保有緊繃Q彈的皮膚狀態。“老戲骨”扮演青春美少女,至少在皮相上已不再是夢。

但這,顯然不是人們對長生不老的終極追求。身體肌理、骨骼狀態、臟器功能都會伴隨着自然的衰老日復一日的損耗,如何保持身體機能整體的年輕態,就成了一門令人垂涎的生意。

比如美劇《硅谷》中提到的“換血療法”,就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回春大法。

數據公司甲骨文的創始人拉里埃裏森,數年前投資了一家通過主打換血逆轉衰老(reverse aging)的創業公司Ambrosia。斯坦福大學的Tony Wyss-Coray教授也成立了一家名爲Alkahest公司推廣這種技術。

突然風靡的“換血回春術”,其醫學基礎來自一種叫做異種共生(Parabiosis)的古老實驗。

1864年,法國動物學家Paul Bert發展出的一種研究共享循環系統的模型:將兩隻小鼠的側身切開,再將皮膚和肌肉壁縫合在一起,以此研究不同動物之間通過血液循環而產生的相互作用。1956年,康奈爾大學生物化學家和老年病專家Clive McCay最先將異種共生實驗應用於衰老研究。

它真正開始輝煌的是要到本世紀,一位叫做Irving Weissman的幹細胞生物學家,發現利用共生小鼠,並使用熒光標記追蹤其中一隻小鼠體內的細胞,出現了造血幹細胞特質和遷移的狀況。隨後的研究表明,年輕小鼠的血液能夠爲心臟、大腦、肌肉等器官帶來新生,讓年邁的小鼠變得更加健康。

這很快引起了醫學界和強消費能力人羣的關注。2014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就有臨牀試驗開始測試,年輕血液能否爲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年邁患者帶來一定的益處。

追求長生不老的道路當然不只一條。有其他科學家同樣通過減緩老齡化和長生不老技術拿到了不菲的研究資金支持。

亞馬遜創始人傑夫· 貝佐斯投資的生物技術新銳公司Unity Biotechnology,就是通過組織“殭屍”細胞的生成,幫助人類抵抗衰老。

研究者發現,各種衰老相關的疾病和正裝,主要是衰老細胞的日益積累導致的,它們會引起炎症、組織退化和改變組織微環境的生長因子的產生等不良狀況。那麼只要選擇性地消除衰老細胞,就可以實現阻止衰老的目標。

目前,該公司開發的降解藥物(senolytic medicines)已經開始在骨關節炎、眼科疾病和肺部疾病中嘗試抑制衰老細胞的產生。

如果說上述方式都有一定可能失效,那麼直接作用於DNA層面的基因編輯,或許也可以考慮一下。

今年2月,來自Salk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成功抑制了患有Hutchinson-Gilford早衰綜合徵的小鼠的快速衰老。他們找到了一個驅動衰老的關鍵分子——LMNA基因,該基因的突變會讓核纖層蛋白A轉變成早衰蛋白(progerin),進而引發許多衰老的跡象,包括DNA損失、心臟功能障礙,以及壽命顯著縮短。

而科學家通過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將特定的DNA進行剪切,實驗證明,在治療2個月後,患上早衰病的小鼠都變得更強壯,老年常見的心血管健康問題得到了改善,壽命也增加了25%。

聽完是不是覺得這些逆轉衰老方法,要麼用力過猛,要麼價格不菲,實在與人類想象中簡單到只是服用一種靈丹妙藥的美好願望,有着不小的落差。

總的來說,在可預期的未來內,作家泰德·菲什曼在《當世界又老又窮》中所描繪的,世界正在急速老齡化的場景,不出意外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其中的一員。

抗衰老醫學的突破到底難在何處?

生物醫學的進步,爲什麼不能像信息技術一樣很快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首先當然是實驗理論與人體自身的複雜性導致的。

衰老不同於某些具體疾病,它包括了分子、細胞和器官等的累積損傷,而抗衰自然也需要延緩某些生物過程來減少年齡相關的功能性衰退。受醫學倫理的限制,人體實驗是難以被允許的,而很多實驗模型生物(如線蟲、小鼠等)上有效的生物學發現,都無法在人體上產生同樣可信的結果。比如中斷胰島素-IGF1通路,能延長酵母、蠕蟲、蒼蠅和小鼠的壽命,但卻與人類壽命有關。這也使得許多抗衰療法難以快速取得進展。

前面提到的換血療法,就曾在上世紀70年代因爲組織排斥反應的共生疾病而逐漸被棄用。今年2月,美國FDA甚至發佈了一項聲明,提醒消費者警惕這種死灰復燃的抗衰老輸血。

如果有足夠誘惑的投入產出,相信總會有有錢人和瘋狂科學家敢於挑戰技術的“珠穆朗瑪峯”。可惜的是,抗衰老的複雜性也決定了它燒錢的不確定性也很高。

目前人類已經發現了衆多與衰老相關的潛在靶點,以及由此可能有效的干預措施,但要驗證它們的有效性,需要的時間和研發成本都很長,最終還只有一小部分可以走到臨牀階段。這樣前途縹緲的無底洞,自然也就起到了絕佳的“勸退”效果,從而進一步延緩了整體進程。

即使一些理論有效的抗衰藥物成功地走到了應用階段,也往往十分昂貴,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也只有硅谷新貴這樣的少數人敢於嘗試。

那麼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有沒有長生不老的指望呢?

全民回春:聊聊人工智能和生物醫學這對好CP

如果真照前面說的,徹底抗衰老是如此重工,普通人是不是根本輪不到分一杯羹了呢?

原本是如此的,但新的變化也在產生。不知道常看我們文章的讀者們有沒有發現,“回春大業”其實有非常多AI可以發光發熱的地方。

比如前面提到,短壽命的模型生物體中,有衆多調節衰老的基因、過程和途徑,作爲抗衰藥物研發的潛在目標,要一一驗證這些標的的有效性,將猜測變爲成果,需要不斷獲取可靠的實驗數據,這是一個極爲漫長的研究過程。

但人工智能的加速,比如藉助AI對大量樣本數據進行收集,建立數據模型,就能在藥物研發階段實現數據驅動,目前比較有名的如BenevolentAI公司利用AI進行藥物分子挖掘, Berg Health公司利用AI篩選生物標誌物,都在加速研發週期,降低時間和資金成本,從而讓成果有希望未來普惠人類。

另外,對於一些被證明確實可以延長壽命的醫學成果,比如熱量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 )——沒想到吧,節食的要義不是減肥而是抗衰!——就可以利用智能管理來實現更好的效果。

《Molecular Cell》雜誌曾刊發了一項研究,表明少吃或禁食條件下產生的重要小分子β-Hydroxybutyrate可以延緩血管老化,促進細胞分裂,增加了小鼠的壽命。

但是節食對於絕大多數人都太難了,光我的好友列表就有數百人“不瘦N斤不換頭像”的頭像頑固地堅挺着。如何管住嘴?雀巢、 Poundaweek 等公司就爲胖友們操碎了心,通過大數據與計算機視覺等技術,進行飲食熱量、營養分析,並推薦合理飲食計劃。目前也有不少第三方應用、智能音箱、智能手機等都體貼地出現了此類健康生活管理的智能應用。甚至還有聊天機器人通過心理輔導,讓用戶“發自內心”地拒絕不健康食物,從源頭消滅那些年輕細胞的“催老劑”。

值得期待的是,伴隨着5G移動智能的到來,普通人對於健康的想象必將有着更加多彩多元的應用想象。

劉慈欣曾在《贍養上帝》中這樣形容創造了地球的“上帝文明”——個體壽命的延長是文明步入老年的第一個標誌。上帝文明中個體壽命已延長至近四千歲,而他們的思想在兩千歲左右就已完全僵化,創造性消失殆盡。這樣的個體掌握了社會的絕大部分權力,而新的生命很難出生和成長,文明就老了。

從這個角度講,儘管大多數人無法追求一個“永葆青春”的夢,但這對於個人,乃至人類社會自身,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長壽不衰往往是精神上加速老去的開始,而內容充實的生命,就是長久的生命。

文 | 腦極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