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TensorFlow處理簡單的NLP問題

當前“人工智能”是繼“大數據”後又一個即將被毀的詞,每家公司都宣稱要發力人工智能,就跟4-5年前大數據一樣,業界叫的都非常響亮,不禁想到之前一個老外說過的話:

Big Data is like teenage sex: Everyone talks about it, nobody really knows how to do it, everyone thinks everyone else is doing it, so everyone claims.

現在看來,上面的”Big Data”可以換成”AI”了,在大家還沒搞明白大數據的時候,人工智能就開始引領下一個潮流了。本着跟風的態度,我也嘗試去窺探個究竟。


引言

當前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工業界,深度學習都受到極大的追捧,尤其是在Google開源深度學習平臺TensorFlow之後,更是給深度學習火上澆油。目前在開源社區Github上所有開源項目中,TensorFlow最爲活躍,從推出到現在,經歷了幾個版本的演進,可以說能夠靈活高效地解決大量實際問題。本文主要嘗試闡述TensorFlow在自然語言處理(NLP)領域的簡單應用,讓大家夥兒更加感性地認識TensorFlow。

說到NLP,其實我對它並不是很熟悉,之前也未曾有過NLP的相關經驗,本文是我最近學習TensorFlow的一些積累,就當拋磚引玉了。當前互聯網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文本和音頻數據,通過挖掘這些數據,我們可以做一些更加便捷的應用,例如機器翻譯、語音識別、詞性標註以及信息檢索等,這些都屬於NLP範疇。而在NLP領域中,語言模型是最基本的一個環節,本文主要圍繞語言模型展開,首先介紹其基本原理,進而引出詞向量(word2vec)、循環神經網絡(RNN)、長短時記憶網絡(LSTM)等深度學習相關模型,並詳細介紹如何利用 TensorFlow 實現上述模型。

語言模型

語言模型是一種概率模型,它是基於一個語料庫創建,得到每個句子出現的概率,通俗一點講就是看一句話是不是正常人說出來的,數學上表示爲:

P(W)=P(w1w2wt)=P(w1)P(w2|w1)P(w3|w1w2)P(wt|w1w2wt1)(2-1)

上述公式的意義是:一個句子出現的概率等於給定前面的詞情況下,緊接着後面的詞出現的概率。它是通過條件概率公式展開得到。其中條件概率 





P(w2|w1),P(w3|w1w2),,P(wt|w1w2wt1)
 就是創建語言模型所需要的參數,每個條件概率的意義解釋爲:根據前面的詞預測下一個詞的概率。有了這些條件概率參數,給定一個句子,就可以通過以上公式得到一個句子出現的概率。例如有一句話“php是最好的語言”(我不確定這是不是自然語言),假設已經分詞爲“php”、“是”、“最好的”、“語言”,那麼它出現的概率爲P(“php”,“是”,“最好的”,“語言”)=P(“php”)P(“是”|“php”)P(“最好的”|“php”,“是”)P(“語言”|“php”,“是”,“最好的”),如果這個概率較大,那麼判斷爲正常的一句話。以上這些條件概率通過如下貝葉斯公式得到:

P(wt|w1w2wt1)=P(w1w2wt)P(w1w2wt1)(2-2)

根據大數定理上述公式又可以近似爲:

P(wt|w1w2wt1)=count(w1w2wt)count(w1,w2,wt1)(2-3)

假如語料庫裏有 N個詞,一個句子長度爲 T ,那麼就有 NT種可能,每一種可能都要計算 T個條件概率參數,最後要計算 TNT個參數並保存,不僅計算量大,對於內存要求也是驚人。那麼如何避免這個問題呢,之前窮舉的方法行不通,那麼換個思路,採用一種偷懶的處理方法,就是將上述公式中條件概率做個如下近似:

P(wt|w1w2wt1)P(wt|wtn+1wt1)(2-4)

這意思就是說一個詞出現的概率只與它前面 n1個詞有關,而不是與它前面所有的詞有關,這樣極大的減少了統計的可能性,提高了計算效率,這種處理方法稱之爲 n-gram 模型,通常 n 取2~3就能得到不錯的效果。總結起來,n-gram 模型就是統計語料庫中詞串出現的次數,一次性計算得到詞串的概率並將其保存起來,在預測一個句子時,直接通過前面所述的條件概率公式得到句子出現的概率。

近年也流行起神經網絡語言模型,從機器學習的角度來看,一開始不全部計算這些詞串的概率值,而是通過一個模型對詞串的概率進行建模,然後構造一個目標函數,不斷優化這個目標,得到一組優化的參數,當需要哪個詞串概率時,利用這組優化的參數直接計算得到對應的詞串概率。將詞串概率 P(w|context(w))看做是 w和 context(w)的函數,其中 context(w) 表示此 w 的上下文,即相當於前面所述的 n-gram 模型的前 n1 個詞,那麼就有如下數學表示。

P(w|context(w))=F(w,context(w),Θ)(2-5)

目標函數採用對數似然函數,表示如下(其中 NN 代表語料庫中詞典的大小):

Obj=1Ni=1NlogP(wi|contexti)(2-6)

通過優化算法不斷最小化目標函數得到一組優化的參數 Θ ,在神經網絡中參數 Θ則爲網絡層與層間的權值與偏置。那麼在用神經網絡學習語言模型[1]時,如何表示一個詞呢?通常,在機器學習領域,是將一個樣本對象抽象爲一個向量,所以類似地,神經網絡語言模型中是將詞(或短語)表示爲向量,通常叫做word2vec。那麼神經網絡語言模型就可以表示如下示意圖。

nlp-nn

上述神經網絡包括輸入層、投影層、隱藏層以及輸出層,其中投影層只是對輸入層做了一個預處理,將輸入的所有詞進行一個連接操作,假如一個詞表示爲 m 維向量,那麼由 n1 個詞連接後則爲 (n1)m維向量,將連接後的向量作爲神經網絡的輸入,經過隱藏層再到輸出層,其中 W 、U 分別爲投影層到隱藏層、隱藏層到輸出層的權值參數,pp 、qq 分別爲投影層到隱藏層、隱藏層到輸出層的偏置參數,整個過程數學表達如下:

ZY=σ(WX+p)=UZ+q(2-7)

其中 σ爲sigmoid函數,作爲隱藏層的激活函數,輸出層的輸出向量爲 N維,對應於語料庫中詞典的大小。一般需要再經過softmax歸一化爲概率形式,得到預測語料庫中每個詞的概率。以上神經網絡語言模型看似很簡單,但是詞向量怎麼來呢,如何將一個詞轉化爲向量的形式呢?下面作詳細闡述。

詞向量(word2vec)

詞向量要做的事就是將語言數學化表示,以往的做法是採用 One-hot Representation 表示一個詞,即語料庫詞典中有 N 個詞,那麼向量的維度則爲 N ,給每個詞編號,對於第 i個詞,其向量表示除了第 i 個單元爲1,其他單元都爲0的 N 維向量,這種詞向量的缺點顯而易見,一般來說語料庫的詞典規模都特別大,那麼詞向量的維數就非常大,並且詞與詞之間沒有關聯性,並不能真實地刻畫語言本身的性質,例如“騰訊”、“小馬哥”這兩個詞通過One-hot向量表示,沒有任何關聯。爲了克服One-hot Representation 的缺點,Mikolov大神提出了一種 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2],說個題外話,在大家都在如火如荼的用CNN做圖像識別的時候,這哥們卻在研究如何用神經網絡處理NLP問題,最後發了大量關於神經網絡NLP的高水平論文,成爲這一領域的靈魂人物之一。顧名思義,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 就是把詞的信息分佈到向量不同的分量上,而不是像 One-hot Representation 那樣所有信息集中在一個分量上,它的做法是將詞映射到 m維空間,表示爲 m 維向量,也稱之爲 Word Embedding,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小詞向量的維度,另一方面,可以將有關聯的詞映射爲空間中相鄰的點,詞與詞之間的關聯性通過空間距離來刻畫,如下圖所示。

nlp-word2vec-example

詞被映射到3維空間,每個詞表示爲一個3維向量,相近的詞離的較近,可以看到兩組差不多關係的詞,他們之間的詞向量距離也差不多。

要想得到詞向量,需要藉助語言模型訓練得到,本質上來說,詞向量是在訓練語言模型過程中得到的副產品。解決word2vec問題有兩種模型,即 CBOW 和 Skip-Gram 模型[3],如下圖所示:

nlp-word2vec-model

CBOW 模型是根據詞的上下文預測當前詞,這裏的上下文是由待預測詞的前後 cc 個詞組成。而 Skip-Gram 模型則相反,是通過當前詞去預測上下文。給定一個語料庫作爲訓練集,就可以通過以上模型訓練出每個詞的向量表示。從實驗結果來看,CBOW 模型會平滑掉一些分佈信息,因爲它將詞的上下文作爲單個樣本,而 Skip-Gram 模型將詞上下文拆分爲多個樣本,訓練得到的結果更爲精確,爲此,TensorFlow 中 word2vec 採用的是 Skip-Gram 模型,對應於文[2]中所提出的一種更爲優化的 Skip-Gram 模型,下面着重介紹其原理,更多關於 CBOW 和 Skip-Gram 模型細節可以參閱文[3]。

Skip-Gram 模型

前面也提到, Skip-Gram 模型是根據當前詞去預測上下文,例如有如下語句:

“php 是 世界上 最好的 語言”

假定上下文是由待預測詞的前後2個詞組成,那麼由以上句子可以得到如下正樣本:

(世界上, 是), (世界上, php), (世界上, 最好的), (世界上, 語言), (最好的, 世界上), …

訓練目標爲最大化以下對數似然函數:

Obj=1Ni=1Ncjc,j0log p(wi+j|wi)(3-1) 

其中 cc 爲上下文的距離限定,即僅取詞 wtwt 的前後 cc 個詞進行預測。cc 越大,訓練結果更精確,但是計算複雜度加大,訓練成本相應也更大,一般取 cc 爲2~3就能訓練出不錯的結果。基本的 Skip-Gram 模型採用softmax方法將以上目標函數中概率 p(wi+j|wi)p(wi+j|wi) 定義爲:

p(wO|wI)=exp(θwOTvwI)wWexp(θwTvwI)(3-2)

其中 vw 表示輸入詞 w 的向量,θw 表示預測結果爲 ww 的權值參數,二者都是待訓練的參數。不難發現,通過以上公式,計算每個詞的損失函數都要用到詞典中的所有詞,而一般詞典的量級都非常大,所以這種方式是不切實際的。對於一個樣本,例如(“世界上”, “php”),無非是根據詞“世界上”去預測詞“php”,那麼就可以看成一個二分類問題,對於輸入詞“世界上”,預測“php”爲正,預測其他則爲負,其他詞可能是除“php”以外的所有詞,爲了簡化計算,可以通過採樣的方式,每次隨機從所有除“php”以外的詞中取 kk 個詞作爲負樣本對象,那麼訓練目標則可以轉化爲類似於邏輯迴歸目標函數:

Obj=logσ(θwOTvwI)+j=1kEwjPn(w)[logσ(θwjTvwI)](3-3)

以上表達式稱之爲 NCE(Noise-contrastive estimation)[4]目標函數,其中等號右邊第二項表示通過一個服從 Pn(w) 分佈的採樣算法取得 k 個負樣本的期望損失。文[2]中採用了一個簡單的一元分佈採樣,簡化了計算,稱之爲負採樣(Negative Sampling),下面詳細介紹負採樣算法。

負採樣算法

詞典中的每個詞在語料庫中出現的頻次有高有低,理論上來說,對於那些高頻詞,被選爲負樣本的概率較大,對於那些低頻詞,被選爲負樣本的概率較小。基於這個基本事實,可以通過帶權採樣方法來實現,假設每個詞的詞頻表示爲單位線段上的一小分段,對於詞典大小爲 N 的語料庫,可以將詞典中所有的詞表示爲單位線段上的一點,再在單位線段上等距離劃分 M 個等分, M>>N , 具體採樣過程就是隨機得到一個數 i<M,通過映射找到其對應的詞,如下如所示。

nlp-word2vec-negative-sampling

文[2]中在實際負採樣計算詞頻時,做了一點修正,不是簡單的統計詞的出現次數,而是對詞的出現次數做了 α 次冪處理,最後詞頻公式爲:

freq(w)=[counter(w)]3/4uW[counter(u)]3/4(3-4)

高頻詞二次採樣

在一個大語料庫中,很多常見的詞大量出現,如“的”、“是”等。這些詞雖然詞頻較高,但是能提供的有用信息卻很少。一般來說,這些高頻詞的詞向量在訓練幾百萬樣本後基本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爲了提高訓練速度,平衡低頻詞和高頻詞,文[2]中提出一種針對高頻詞二次採樣的技巧,對於每個詞,按如下概率丟棄而不做訓練。

P(wi)=1tf(wi)(3-5)

其中f(wi)表示詞頻,從上述公式中不難發現,二次採樣僅針對那些滿足 f(wi)>t 所謂的高頻詞有效,參數 t 根據語料庫的大小而設置,一般設置爲 10510−5 左右。

TensorFlow實現

根據以上實現原理,下面結合代碼闡述利用TensorFlow實現一個簡易的word2vec模型[5],藉助TensorFlow豐富的api以及強大的計算引擎,我們可以非常方便地表達模型。給定語料庫作爲訓練數據,首先掃描語料庫建立字典,爲每個詞編號,同時將那些詞頻低於min_count的詞過濾掉,即不對那些陌生詞生成詞向量。對於一個樣本(“世界上”, “php”),利用負採樣得到若干負實例,分別計算輸入詞爲“世界上”到“php”以及若干負樣本的logit值,最後通過交叉熵公式得到目標函數(3-3)。

nlp-word2vec-forward

構建計算流圖

首先定義詞向量矩陣,也稱爲 embedding matrix,這個是我們需要通過訓練得到的詞向量,其中vocabulary_size表示詞典大小,embedding_size表示詞向量的維度,那麼詞向量矩陣爲 vocabulary_size ××embedding_size,利用均勻分佈對它進行隨機初始化:

1
2
embeddings = tf.Variable(
    tf.random_uniform([vocabulary_size, embedding_size], -1.0, 1.0))

定義權值矩陣和偏置向量(對應於3-3式中的 θθ),並初始化爲0:

1
2
3
4
weights = tf.Variable(
  tf.truncated_normal([vocabulary_size, embedding_size],
                      stddev=1.0 / math.sqrt(embedding_size)))
biases = tf.Variable(tf.zeros([vocabulary_size]))

給定一個batch的輸入,從詞向量矩陣中找到對應的向量表示,以及從權值矩陣和偏置向量中找到對應正確輸出的參數,其中examples是輸入詞,labels爲對應的正確輸出,一維向量表示,每個元素爲詞在字典中編號:

1
2
3
4
5
6
# Embeddings for examples: [batch_size, embedding_size]
example_emb = tf.nn.embedding_lookup(embeddings, examples)
# Weights for labels: [batch_size, embedding_size]
true_w = tf.nn.embedding_lookup(weights, labels)
# Biases for labels: [batch_size, 1]
true_b = tf.nn.embedding_lookup(biases, labels)

負採樣得到若干非正確的輸出,其中labels_matrix爲正確的輸出詞,採樣的時候會跳過這些詞,num_sampled爲採樣個數,distortion即爲公式(3-4)中的冪指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labels_matrix = tf.reshape(
    tf.cast(labels,
            dtype=tf.int64),
    [batch_size, 1])
# Negative sampling.
sampled_ids, _, _ = tf.nn.fixed_unigram_candidate_sampler(
     true_classes=labels_matrix,
     num_true=1,
     num_sampled=num_samples,
     unique=True,
     range_max=vocab_size,
     distortion=0.75,
     unigrams=vocab_counts.tolist())

找到採樣樣本對應的權值和偏置參數:

1
2
3
4
# Weights for sampled ids: [num_sampled, embedding_size]
sampled_w = tf.nn.embedding_lookup(weights, sampled_ids)
# Biases for sampled ids: [num_sampled, 1]
sampled_b = tf.nn.embedding_lookup(biases, sampled_ids)

分別計算正確輸出和非正確輸出的logit值,即計算 WX+bWX+b,並通過交叉熵得到目標函數(3-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True logits: [batch_size, 1]
true_logits = tf.reduce_sum(tf.mul(example_emb, true_w), 1) + true_b
# Sampled logits: [batch_size, num_sampled]
# We replicate sampled noise lables for all examples in the batch
# using the matmul.
sampled_b_vec = tf.reshape(sampled_b, [num_samples])
sampled_logits = tf.matmul(example_emb,
                           sampled_w,
                           transpose_b=True) + sampled_b_vec
# cross-entropy(logits, labels)
true_xent = tf.nn.sigmoid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
   true_logits, tf.ones_like(true_logits))
sampled_xent = tf.nn.sigmoid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
   sampled_logits, tf.zeros_like(sampled_logits))
# NCE-loss is the sum of the true and noise (sampled words)
# contributions, averaged over the batch.
loss = (tf.reduce_sum(true_xent) +
        tf.reduce_sum(sampled_xent)) / batch_size

訓練模型

計算流圖構建完畢後,我們需要去優化目標函數。採用梯度下降逐步更新參數,首先需要確定學習步長,隨着迭代進行,逐步減少學習步長,其中trained_words爲已訓練的詞數量,words_to_train爲所有待訓練的詞數量:

1
2
lr = init_learning_rate * tf.maximum(
     0.0001, 1.0 - tf.cast(trained_words, tf.float32) / words_to_train)

定義優化算子,使用梯度下降訓練模型:

1
2
3
4
5
optimizer = tf.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lr)
train = optimizer.minimize(loss,
                           global_step=global_step,
                           gate_gradients=optimizer.GATE_NONE)
session.run(train)

驗證詞向量

經過以上步驟後,即可得到詞向量矩陣,即上述代碼中的變量embeddings,那麼如何驗證得到的詞向量矩陣的好壞呢,Mikolov等人發現[2],如果一對關係差不多的詞,其詞向量在空間中的連線近乎平行,如下圖所示。

nlp-word2vec-analogical

爲此,給定基準測試集,其每行包含4個詞組成一個四元組 (w1,w2,w3,w4)(w1,w2,w3,w4) ,對於一個較好的詞向量結果,每個四元組大致會有如下關係:

Vector(w1)Vector(w2)+Vector(w4)=Vector(w3)Vector(w1)−Vector(w2)+Vector(w4)=Vector(w3)

循環神經網絡(RNN)

人類不是從腦子一片空白開始思考,當你讀一篇文章的時候,你會根據前文去理解下文,而不是每次看到一個詞後就忘掉它,理解下一個詞的時候又從頭開始。傳統的神經網絡模型是從輸入層到隱藏層再到輸出層,每層之間的節點是無連接的,這種普通的神經網絡不具備記憶功能,而循環神經網絡(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就是來解決這類問題,它具備記憶性,通常用於處理時間序列問題,在衆多NLP問題中,RNN取得了巨大成功以及廣泛應用。

在RNN網絡中,一個序列當前的輸出除了與當前輸入有關以外,還與前面的輸出也有關,下圖爲RNN中一個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圖片來源於文[7]。

nlp-rnn-cell

上圖理解起來可能還不是很形象,根據時間序列將上圖平鋪展開得到如下圖,其鏈式的特徵揭示了 RNN 本質上是與序列相關的,所以 RNN 對於這類數據來說是最自然的神經網絡架構。

nlp-rnn-unrolled

然而 RNN 有一個缺點,雖然它可以將之前的信息連接到當前的輸入上,但是如果當前輸入與之前的信息時間跨度很大,由於梯度衰減等原因,RNN 學習如此遠的信息的能力會下降,這個問題稱之爲長時間依賴(Long-Term Dependencies)問題。例如預測一句話“飛機在天上”下一個詞,可能不需要太多的上下文就可以預測到下一個詞爲“飛”,這種情況下,相關信息與要預測的詞之間的時間跨度很小,RNN 可以很容易學到之前的信息。再比如預測“他來自法國,…,他會講”的下一個詞,從當前的信息來看,下一個詞可能是一種語言,但是要想準確預測哪種語言,就需要再去前文找信息了,由於前文的“法國”離當前位置的時間跨度較大,RNN很難學到如此遠的信息。更多長時間依賴細節參考文[8]。幸運的是,有一種 RNN 變種,叫做長短時記憶網絡(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s, LSTM),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長短時記憶網絡(LSTM)

LSTM 是一種帶有選擇性記憶功能的 RNN,它可以有效的解決長時間依賴問題,並能學習到之前的關鍵信息。如下圖所示爲 LSTM 展開後的示意圖。

nlp-lstm-unrolled

相對於 RNN , LSTM 只是在每個單元結構上做了改進,在 RNN 中,每個單元結構只有單個激活函數,而 LSTM 中每個單元結構更爲複雜,它增加了一條狀態線(圖中最上面的水平線),以記住從之前的輸入學到的信息,另外增加三個門(gate)來控制其該狀態,分別爲忘記門、輸入門和輸出門。忘記門的作用是選擇性地將之前不重要的信息丟掉,以便存儲新信息;輸入門是根據當前輸入學習到新信息然後更新當前狀態;輸出門則是結合當前輸入和當前狀態得到一個輸出,該輸出除了作爲基本的輸出外,還會作爲下一個時刻的輸入。下面用數學的方式表達每個門的意思。

忘記門,要丟掉的信息如下:

ft=σ(Wf[ht1,xt]+bf)(5-1)

輸入門,要增加的信息如下:

itCt~=σ(Wi[ht1,xt]+bi)=tanh(WC[ht1,xt]+bC)(5-2)

那麼根據忘記門和輸入門,狀態更新如下:

Ct=ftCt1+itCt~(5-3)

輸出門,得到輸出信息如下:

otht=σ(Wo[ht1,xt]+bo)=ottanh(Ct)(5-4)

LSTM 單元輸入都是上一個時刻的輸出與當前時刻的輸入通過向量concat連接而得到,基於這個輸入,利用sigmoid函數作爲三個門的篩選器,分別得到 ftft 、itit 、otot,這三個篩選器分別選擇部分分量對狀態進行選擇性忘記、對輸入進行選擇性輸入、對輸出進行選擇性輸出。以上是 LSTM 基本結構原理,在這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實際應用場景,演變出很多 LSTM 的變體,更多關於 LSTM 的詳細解釋請參考文[7]。下面介紹一種深層 LSTM 網絡[9],該結構也是 TensorFlow 中 LSTM 所實現的根據[10]。

深層LSTM網絡

深度學習,其特點在於深,前面已經講述單層 LSTM 網絡結構,深層 LSTM 網絡其實就是將多層 LSTM 疊加,形成多個隱藏層,如下圖所示。

nlp-lstm-multilayer

上圖中每個 LSTM 單元內部結構如下圖所示,對於 ll 層 tt 時刻來說,hlt1ht−1l 爲 ll 層 t1t−1 時刻(即上一個時刻)的輸出,hl1thtl−1 爲 l1l−1 層(即上一層) tt 時刻的輸出,這兩個輸出疊加作爲 ll 層 tt 時刻的輸入。

nlp-lstm-multilayer-cell

根據上面的結構,可以得到 ll 層 LSTM 數學表達, hl1t,hlt1,clt1hlt,clthtl−1,ht−1l,ct−1l→htl,ctl

fiog clthlt=σ(Wf[hl1t,hlt1]+bf)=σ(Wi[hl1t,hlt1]+bi)=σ(Wo[hl1t,hlt1]+bo)=tanh(Wg[hl1t,hlt1]+bg)=fclt1+ig=otanh(clt)(5-5)

其中 clt1ct−1l 表示上一時刻的狀態,cltctl 表示由當前輸入更新後的狀態。

正則化

然而,實踐證明大規模的 LSTM 網絡很容易過擬合,實際應用中,需要採取正則化方法來避免過擬合,神經網絡中常見的正則化方法是Dropout方法[11],文[12]提出一種簡單高效的Dropout方法運用於 RNN/LTSM 網絡。如下圖所示,Dropout僅應用於虛線方向的輸入,即僅針對於上一層的輸出做Dropout。

nlp-lstm-multilayer-dropout

根據上圖的Dropout策略,公式(5-5)可以改寫成如下形式:

fiog clthlt=σ(Wf[D(hl1t),hlt1]+bf)=σ(Wi[D(hl1t),hlt1]+bi)=σ(Wo[D(hl1t),hlt1]+bo)=tanh(Wg[D(hl1t),hlt1]+bg)=fclt1+ig=otanh(clt)(5-6)

其中 DD 表示Dropout操作符,會隨機地將 hl1thtl−1 的中的分量設置爲零。如下圖所示,黑色粗實線表示從 t2t−2 時刻的信息流向 t+2t+2 時刻作爲其預測的參考,它經歷了 L+1L+1 次的Dropout,其中 LL 表示網絡的層數。

nlp-lstm-multilayer-dropout-event-flow

TensorFlow實現

根據前面所述的 LSTM 模型原理,實現之前提到的語言模型,即根據前文預測下一個詞,例如輸入“飛機在天上”預測下一個詞“飛”,使用 TensorFlow 來實現 LSTM 非常的方便,因爲 TensorFlow 已經提供了基本的 LSTM 單元結構的Operation,其實現原理就是基於文[12]提出的帶Dropout的 LSTM 模型。完整代碼請參考ptb_word_lm.py

構建LSTM模型

利用TensorFlow提供的Operation,實現 LSTM 網絡很簡單,首先定義一個基本的 LSTM 單元,其中size爲 LSTM 單元的輸出維度,再對其添加Dropout,根據 LSTM 的層數num_layers得到多層的 RNN 結構單元。

1
2
3
4
lstm_cell = tf.nn.rnn_cell.BasicLSTMCell(size, forget_bias=0.0)
lstm_cell = tf.nn.rnn_cell.DropoutWrapper(
    lstm_cell, output_keep_prob=keep_prob)
cell = tf.nn.rnn_cell.MultiRNNCell([lstm_cell] * num_layers)

每次給定一個batch的輸入,將 LSTM 網絡的狀態初始化爲0。詞的輸入由詞向量表示,所以先定義一個embedding矩陣,這裏可以不要關心它一開始有沒有,它會在訓練過程中的慢慢得到的,僅作爲訓練的副產品。假設LSTM網絡展開num_steps步,每一步給定一個batch的詞作爲輸入,經過 LSTM 單元處理後,狀態更新並得到輸出,並通過softmax歸一化後計算損失函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initial_state = cell.zero_state(batch_size, tf.float32)
embedding = tf.get_variable("embedding", [vocab_size, size])
# input_data: [batch_size, num_steps]
# targets: [batch_size, num_steps]
input_data = tf.placeholder(tf.int32, [batch_size, num_steps])
targets = tf.placeholder(tf.int32, [batch_size, num_steps])
inputs = tf.nn.embedding_lookup(embedding, input_data)
outputs = []
for time_step in range(num_steps):
  (cell_output, state) = cell(inputs[:, time_step, :], state)
  outputs.append(cell_output)

output = tf.reshape(tf.concat(1, outputs), [-1, size])
softmax_w = tf.get_variable("softmax_w", [size, vocab_size])
softmax_b = tf.get_variable("softmax_b", [vocab_size])
logits = tf.matmul(output, softmax_w) + softmax_b

loss = tf.nn.seq2seq.sequence_loss_by_example(
    [logits],
    [tf.reshape(targets, [-1])],
    [tf.ones([batch_size * num_steps])])

訓練模型

簡單採用梯度下降優化上述損失函數,逐步迭代,直至最大迭代次數,得到final_state,即爲LSTM所要學習的參數。

1
2
3
4
5
6
optimizer = tf.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lr)
train_op = optimizer.minimize(loss)
for i in range(max_epoch):
  _, final_state = session.run([train_op, state],
                               {input_data: x,
                                targets: y})

驗證測試模型

模型訓練完畢後,我們已經得到LSTM網絡的狀態,給定輸入,經過LSTM網絡後即可得到輸出了。

1
2
(cell_output, _) = cell(inputs, state)
session.run(cell_output)

小結

在使用TensorFlow處理深度學習相關問題時,我們不需要太關注其內部實現細節,只需把精力放到模型的構建上,利用TensorFlow已經提供的抽象單元結構就可以構建靈活的模型。也恰恰正是因爲TensorFlow的高度抽象化,有時讓人理解起來頗費勁。所以在我們使用TensorFlow的過程中,不要把問題細化的太深,一切數據看成Tensor即可,利用Tensor的操作符對其進行運算,不要在腦海裏想如何如何的運算細節等等,不然就會身陷囹圄。

參考文獻

[1]. Bengio Y, Schwenk H, Senécal J S, et al. Neural probabilistic language models[M]//Innovations in Machine Learnin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6: 137-186.MLA.
[2]. Mikolov T, Sutskever I, Chen K, et al. 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s of words and phrases and their compositionality[C]//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13: 3111-3119.
[3]. Mikolov T, Le Q V, Sutskever I. Exploiting similarities among languages for machine translation[J]. arXiv preprint arXiv:1309.4168, 2013.
[4]. Gutmann M U, Hyvärinen A. Noise-contrastive estimation of unnormalized statistical models, with applications to natural image statistics[J]. The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2012, 13(1): 307-361.
[5]. Vector Representations of Words. https://www.tensorflow.org/versions/r0.8/tutorials/word2vec/index.html#vector-representations-of-words
[6]. word2vec 中的數學原理詳解. http://www.cnblogs.com/peghoty/p/3857839.html
[7]. Understanding LSTM Networks. http://colah.github.io/posts/2015-08-Understanding-LSTMs/
[8]. Bengio Y, Simard P, Frasconi P. Learning long-term dependencies with gradient descent is difficult[J]. Neural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1994, 5(2): 157-166.
[9]. Graves A. Generating sequences with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J]. arXiv preprint arXiv:1308.0850, 2013.
[10].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https://www.tensorflow.org/versions/r0.8/tutorials/recurrent/index.html#recurrent-neural-networks
[11]. Srivastava N. Improving neural networks with dropout[D].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13.
[12]. Zaremba W, Sutskever I, Vinyals O.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egularization[J]. arXiv preprint arXiv:1409.2329, 2014.

轉載請註明出處,本文永久鏈接:http://sharkdtu.com/posts/nn-nlp.html

發佈了35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58 · 訪問量 27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