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良的思維習慣!!!

一些不良的管理思維習慣!!!
管理者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非常重要,否則,不僅管理事務活動不能有效完成,甚至身心都會受到不良的影響。管理者不良的思維習慣有很多表現,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 
     
    1、 思索代替行動 
    有一個主管,兩個月來一直被一件事情困擾而十分不快。事情很簡單,原來是下屬跟他彙報了工作,他總是覺得其中有的資料不合理,一會懷疑是下屬欺騙他,一會懷疑是下屬業務水平低,一會懷疑是下屬工作態度不認真,有時還會去想如果這個事情有什麼不良後果,要誰來負責,由懷疑到不信任,最後幾乎火冒三丈。實際上,有2個月的時間,自己親自去看一下、查一下,不就什麼都明白了? 
    無獨有偶,一個做醫生的朋友,總說人家很快樂,什麼都想得開,她自己經常犯悶,朋友們也常常被她弄的莫名其妙。比如,她就會犯這種錯誤:護士給病人量過血壓,她經常懷疑護士量得不準,要麼是水平問題,要麼就是不好好執行醫囑,自己弄出無名烈火,一半天問她:“究竟是什麼原因?”,她又說沒什麼,一旦得知是因爲這回事,往往就會告訴她:“有得半天在這裏生氣,自己去量一下不就好了”,她又會生氣,這個“公主”誰都不敢得罪她。 
    有時候,簡單的行動比冥思苦想更有效。 
     
    2、 關注不必要的細節 
      筆者就碰到這樣一個管理人員,他要到成都出差,在這個事情中,到成都去幹什麼?達到什麼目的?去找誰?帶什麼去等等應該成爲關注的重點,但是,這個老兄挺有意思,一直追問爲什麼上海開出去的列車到成都編號改變了,告訴他:朝着北京開的就是雙數,揹着北京開的是單數,解釋了半天他也沒有弄明白,糾纏半天。事實上,這根本不應是他關注的重點,但這種“雞毛蒜皮理不清”的情形在管理中還是比較多見的。 
     
    3、 考慮問題缺乏頭緒 
    列舉一個“考試”的例子來說明: 
    一場公務員考試,其中一個環節,就是考“兩個模擬”。大家準備了半天的“管理理論”沒有派上用場,誰也沒有料到教授會這樣出題。 
    題目一:做一頓飯 
    “今天你下班回家,愛人不在家,孩子在學校需要去接,菜沒買,家裏煤氣沒了。請你做一個安排,晚上全家吃一頓香噴噴的飯。” 
     
    “完蛋,這算什麼事?很多人說,我在家裏從來就沒有幹過這些活,這個題目也出得太偏了,存心折騰人不是?考的什麼呀?” 
    教授說:“不是,你如果坐上這個位子,碰到的事情不會比這個輕鬆,往低裏說:這時一個人的思路問題,高點說:決策職能知道嗎?計劃職能知道嗎?再高點,統籌規劃知道吧,系統思想知道吧?” 
    “知道!” 
    “那怎麼不用呀?” 
    題目二:假設你是局長 
    “這裏有一厚厚一堆東西要你處理,請酌情審批。” 
    望着這一大堆東西,應考者頭皮發麻,怎麼弄法? 
    教授在給監考人員傳授機密:“你可能看到三類人: 
    1、 不知道如何下口的; 
    2、 那些拿起來就批,不動腦筋,從頭批到腳的人; 
    3、 冷靜掂量,分類處理的人” 
    “前面兩類人不要理他,注意第三類人,只要這樣做了,就算通過,誰會去看他批的什麼!” 
    “這裏面又是什麼花頭?”很多應考者摸不着頭腦。 
    教授:“這裏面,就是你當局長可能碰到的東西,上級的文件通知、下級的請示彙報告狀,還有一些用不着去理的東西,一些沒有用的東西。” 
    教授:“這裏主要檢驗領導的工作思路和處理工作事務的能力,比如我這裏有個順口溜:急事急辦,重事重辦、普通事按常規辦,簡單重複的事情授權下級辦,沒有意義的事情敷衍敷衍,沒有頭緒的事情先易後難!辦一件,消一件,不拖拉,不忙亂。是爲領導處事藝術。” 
    教授:“我考兩個問題,一個考決策規劃能力,一個考事務實施能力,實際上是一個問題:對自己的工作能不能理出清晰的思路。這也是對一個領導的基本要求。” 
     
    4、 忽略既成事實 
    很多問題,既然發生,有些就很難挽回,這時思考的重點是應該如何減輕後果或者彌補損失,讓問題得到解決,即便是追究責任,也是爲了更好地解決和預防以後再次發生。但一些人的思維習慣就不是這樣,鑽牛角尖似的扛着“這個問題怎麼會這樣?是怎麼發生的?”理不清,或者一味強調後果怎麼嚴重,有時還併發憂慮,而不肯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問題得以解決的關鍵點和突破口。 
    有一個主管,面臨員工與顧客發生重大糾紛的情況,應該及時安撫雙方讓問題平息下來,並立即尋找解決的辦法,但是他沒有,對着員工再三強調企業的紀律,指責員工工作失誤,把顧客冷在一邊,最後弄得雙方“火氣”越來越大,員工乾脆破罐破摔:“老子不幹了,你把老子怎麼樣?”並同時對着顧客破口大罵。 
     
    5、 不善歸納總結 
        如果問一個摩托車生產企業的銷售人員:“我們的摩托車銷路爲什麼一直下降?”,銷售人員則不斷地說:“我們遭到經銷商的指責和埋怨,不願意經銷我們的產品”、“我們的產品返修率超過80%”、“有人騎我們的摩托車,輪子掉了,人仰馬翻”……這就是我們平時講的“現象”,稍微總結歸納一下實際上問題就是:“摩托車質量有嚴重問題”。由此,解決的思路也大不相同,層次和角度大不一樣: 
       如果問一下部門主管,他部門的員工管理存在什麼問題?他會列舉很多例子:張怎麼樣王怎麼樣李怎麼樣,如果他能上升部門管理制度、組織體系、員工素質、自己的管理方式等方面來討論“員工管理”問題,他站的層次就上升了,而且提出的解決思路更具有一致性。 
     
    6、 焦慮 
    一些人碰到問題,焦慮和緊張佔據了全部思維,腦子裏面嗡嗡亂轉,“這可怎麼辦?”、“這種事情怎麼會落在我身上,太不公平了!”“完了!”,整個腦子一片恐懼、埋怨或者自責。實際上在這種情況下最有效的辦法是冷靜下來,考慮怎麼面對和解決問題,其次是分析原因吸取教訓,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 
    一個學生,平時學習不好,臨近考試,想認真複習,但陷入焦慮,看語文的時候一直想數學怎麼辦,拿起數學書,馬上又覺得英語太需要複習了……如此下去,可能沒有一門課程能複習好,結果每門都考不過,如果他能冷靜下來,認真突破,可能會過一兩門。 
     
    肖暮雨先生在《個人效率》中曾經說到一個例子並談到威利.凱瑞的故事,是克服憂慮的一個非常良好的建議: 
    “記得我26歲時第一次自己做生意,一下輸光了全部本錢。不僅自己一文不名,還欠了幾萬元的債務,而兩個星期之後就是我的婚期。 
    一連三天,我白天昏昏噩噩,晚上睡不着覺。抽菸、喝酒、吃安眠藥,都無濟於事。 
    我終於忍不住將天塌下來的消息告訴了一位朋友。 
    誰知,那位朋友聽完後,竟然一哂道:‘名人傳記你讀過不少。如果我爲你立傳,這件事能佔幾行?發你本書,回去看看,省得閒着生事!’ 
    朋友甩給我的那本書是戴爾.卡耐基的《人性的優點》。在夾着書籤的那頁上,我讀到了威利.凱瑞的故事和他那著名的三步法。 
    第一步,平心靜氣地分析面臨的事實,找出最壞的結果。 
    第二步,準備在必要時接受這一結果。 
    第三步,着手改善情況,盡力避免最壞的可能發生。 
    最重要的是,以上每一步都必須象完成考試試卷那裏,寫在紙上! ” 

 

發佈了185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7 · 訪問量 49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