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設計師考點——軟件工程基礎知識

軟件工程概述

  • C/S(客戶機/服務器)體系結構的優點:允許合理地劃分三層的功能,使之在邏輯上保持相對獨立性;允許各層靈活地選用平臺和軟件;各層可以選擇不同的開發語言進行並行開發。
  • 軟件工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工具和過程
  • 概要設計階段選擇適當的解決方案,將系統分解爲若干個子系統,建立整個系統的體系結構。
  • 某公司計劃開發一種產品,技術含量很高,與客戶相關的風險也很多,則最適於採用螺旋開發過程模型。
  • 增量模型的優點包括能在較短時間內向用戶提交可完成一些有用的工作產品;用戶有充裕的時間來學習和適應不斷增加的產品功能;項目失敗風險較低;優先級最高的服務首先交付,然後再逐步增加新的構件,這樣最重要的構件被測試得最充分。
  • “軟件產品必須能夠在3秒內對用戶請求作出響應”屬於軟件需求中的非功能需求
  • 軟件工程每一個階段結束前,應該着重對可維護性進行復審。在系統設計階段的複審期間,應該從容易修改、模塊化和功能獨立的目的出發,評價軟件的結構和過程。(可維護性是所有軟件都應具有的基本特點,必須在開發階段保證軟件具有可維護的特點。在系統分析階段的複審過程中,應該指出軟件的可移植性問題以及可能影響軟件維護的系統界面;在系統設計階段的複審期間,應該從容易修改、模塊化和功能獨立的目的出發,評價軟件的結構和過程:在系統實施階段的複審期間,代碼複審應該強調編碼風格和內部說明文檔這兩個影響可維護性的因素。可測試性是可維護性的一個評價指標。)
  • 某開發小組欲爲一公司開發一個產品控制軟件,監控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過程,從購買各種材料開始,到產品的加工和銷售進行全程跟蹤。購買材料的流程、產品的加工過程以及銷售過程可能會發生變化。該軟件的開發最不適宜採用瀑布模型,主要是因爲這種模型難以適應變化的需求
  • 若用戶需求不清晰且經常發生變化,但系統規模不太大且不太複雜,則最適宜採用原型化開發方法,對於數據處理領域的問題,若系統規模不太大且不太複雜,需求變化也不大,則最適宜採用結構化開發方法。
  • 某開發小組欲開發一個超大規模軟件:使用通信衛星,在訂閱者中提供、監視和控制移動電話通信,則最不適宜採用原型過程模型。(原型模型不適宜大規模軟件的開發)
  • 噴泉開發過程模型以用戶需求爲動力,以對象爲驅動,適合於面向對象的開發方法。
  • 某開發小組欲開發一個規模較大、需求較明確的項目。開發小組對項目領域熟悉且該項目與小組開發過的某一項目相似,則適宜採用瀑布開發過程模型。
  • 瀑布開發過程模型最不適用於開發初期對軟件需求缺乏準確全面認識的情況。
  • 軟件開發的增量模型是一種能夠快速構造可運行產品的好方法
  • 假設某軟件公司與客戶簽訂合同開發一個軟件系統,系統的功能有較清晰的定義, 且客戶對交付時間有嚴格要求,則該系統的開發最適宜採用瀑布模型
  • 需求分析確定軟件要完成的功能及非功能性要求;概要設計將需求轉化爲軟件的模塊劃分,確定模塊之間的調用關係;詳細設計將模塊進行細化,得到詳細的數據結構和算法;編碼根據詳細設計進行代碼的編寫,得到可以運行的軟件,並進行單元測試。
  • 噴泉模型是典型的面向對象生命週期模型,是一種以用戶需求爲動力,以對象作爲驅動的模型。該模型克服了瀑布模型不支持軟件重用和多項開發活動集成的侷限性。“噴泉” 一詞本身體現了迭代和無間隙特性。迭代意味着模型中的開發活動常常需要重複多次,在迭代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軟件系統;無間隙是指在開發活動之間不存在明顯的邊界
  • 演化模型在獲取一組基本的需求後,通過快速分析構造出該軟件的一個初始可運行版本,然後逐步演化成爲最終軟件產品。針對需求不確定或者不清楚的情況下,進行項目開發建議採用的。
  • 若全面採用新技術開發一個大學記賬系統,以替換原有的系統,則宜選擇採用瀑布模型進行開發。
  • 爲了有效地捕獲系統需求,應採用原型模型(原型模型允許開發人員快速地構造整個系統或系統的一部分以理解或澄清問題。原型的用途是獲知用戶的真正需求,因此原型模型可以有效地引發系統需求。)
  • 基於構件的軟件開發,主要強調在構建軟件系統時複用已有的軟件“構件”,在檢索到可以使用的構件後,需要針對新系統的需求對構件進行合格性檢驗、適應性修改,然後集成到新系統中
發佈了39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66 · 訪問量 6085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