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上市的意圖:降低內部股風險 做好海外市場準備

2004年08月12日IT時代週刊,有關華爲上市的傳聞,最近已經炒得沸沸揚揚。在外界的
種種揣測中,華爲卻始終保持着緘默。事實上,產權訴訟、人事風波、產品熱銷、部門
分拆,無論是利好消息還是負面新聞,任正非和他領導下的華爲總是波瀾不驚。由於一
貫的低調,人們很難了解華爲的真實心態,它在企業運作方面的透明度一度遭到業界的
普遍質疑。

應該說,華爲上市已經醞釀了多年,然而直到最近才漸漸浮出水面。業內的傳言認爲,
華爲並不缺錢,上市的真實意圖在於擴大自身的知名度,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然而,
理性地分析一下華爲的公司現狀,其實事實並非如想象的那麼簡單。在國際化浮華的表
面下,掩蓋的卻是緩解內部股壓力的真實心態。

內部分拆:上市前的訴求

在籌備上市之前,華爲就已經在內部進行分拆。儘管面對外界的揣測,華爲的高層對於
事件沒有作出正面迴應,但是在這個敏感時期,外界很容易把華爲的分拆和它今後的上
市聯想到一起。

無論是否爲了上市,分拆都是華爲必須經歷的階段。對於華爲而言,分拆不僅可以理順
它原本複雜的股權,同時分拆後的模塊化經營還可以使公司業務更加清晰。有業內人士
指出,“華爲上市有兩大關係必須理清,除了股權,還有歷史形成的各方利益體的平
衡。”

華爲的內部人士透露,在部門分拆沒有完全解決之前,華爲是不可能上市的。而業界也
有人士斷定,在部門分拆之後,華爲至少要到明年年中才能正式上市。由於華爲收入及
費用支出未必經得起透明化的會計審覈,同時過分複雜的股權結構也可能隱含了不合適
的股份安排,可能會導致上市的法律障礙,華爲對此相當地慎重。

而華爲分拆除了加快其上市之外,也是對華爲內部紛繁複雜的利益格局的重新界定。在
分拆以前,華爲技術的市場反映能力非常遲鈍。例如在“小靈通”方面,由於市場反應
能力不夠快,華爲並沒有迅速抓住中國市場的機會,而等到其他廠商賺得鉢滿盆滿時再
介入,這不得不說是華爲的遺憾。

如果當時就已經成立了華爲移動公司專門負責移動通信領域,憑藉其對市場的敏感性,
或許華爲就能很好地把握住“小靈通”的市場機會。由此可見,分拆將在一定程度上提
昇華爲的市場反應能力,促使其開發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爲客戶提供更有競爭力
的服務,從而使華爲獲得更大的發展。

事實上,歷史上的產權遺留問題一直是華爲上市最大的懸疑。據華爲的老員工介紹,華
爲早期爲大舉開拓市場,與各地用戶組建了很多合資公司,這些合資公司自誕生起就是
個空殼。合資公司有當地運營商和政府的股份,公司沒有任何實體的運作,只用於銷售
回款,但是他們的年分紅比例卻高達投資額的60%到70%。當地運營商和政府投資合資公
司的錢,甚至可以先由華爲出。這在當年既促進了華爲的銷售,解決了回款問題,又疏
通了長期客戶關係。

但是,當年的明智之舉也爲華爲後來的上市之路埋下隱患。包括2001年任正非強制推行
的期權改革在內,華爲近幾年從未間斷過對歷史產權關係的清理。而此次的調整很有成
效,這將意味着困擾華爲上市的最大難題已被掃除。

目前所進行的重大調整,正是華爲在上市前做的最關鍵的鋪墊。應該說,華爲此次內部
分拆執行得相當徹底,分拆出來的八家公司基本上能夠維持獨立運營的態勢。割除歷史
遺留關係,這對於加大在企業運作方面的透明度是有好處的。解決好了這個上市前最關
鍵的鋪墊,華爲的最終上市只是時間問題了。

降低內部股風險:上市的真實意圖

從現在的運營情況來看,華爲似乎並不缺錢,2003年華爲全球市場銷售額達317億元,
同比增長42%,淨利潤38億元。另外,華爲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年初在深圳簽署了6億美金
的出口信貸框架協議,這筆資金主要用於海外市場的拓展上。因此,看起來華爲的現金
流還相當充裕。

但是,事實並不如想象的那麼簡單。考慮到華爲的內部股權問題,華爲已經深受其害。
剛成立時期的內部股權制度,現在已經成爲華爲巨大的負擔。事實上,在華爲業績高速
飆升的1998-2000年,華爲的內部股票激勵機制一度讓華爲的業績飈升,尤其是2000
年,公司銷售額從1999年的120億躍至220億,全員持股激發的熱情也在當年到了登峯造
極的高度,當年分紅高達70%。很大程度上,內部股維繫了華爲員工對於公司的歸屬感
和現實的金錢利益。

三年前IT泡沫的破滅,對於華爲也構成了嚴重的打擊。之後華爲的成長開始減速,當年
華爲銷售額255億,僅比上一年增長16%。與此同時,華爲倡導的期權激勵機制也開始面
臨新的考驗。衆所周知銷售額下降,利潤下滑,分紅就會減少。

2003年,華爲又動用了30億元的內部股權,再次給予80%以上的員工股票購買權,這樣
不僅可以向銀行申請股權抵押的貸款額度,緩解華爲目前由於3G業務推遲所帶來的資金
緊張問題,而且穩定核心員工隊伍,共同度過這段困難時期,將來通過淨資產增值、股
權分紅等方式,將利益分配給員工。但是,這樣大量而分散的股權融資,一旦未來3年
經營出現問題,則面臨的擠兌風險將更加嚴峻。

如果按照2002年2.76元股價計算的話,30億元的內部股權全部擠兌成現金,那麼華爲需
要支付自己員工80多億元。儘管華爲現金流很充裕,但是80多億的內部股權肯定不是它
所能承受的。而通過上市,員工過去所認購的股票不可能在股市上流通,而只能享有上
市後淨資產增長及分紅帶來的收益。

這樣非但避免了由於業績不理想而導致的內部股擠兌潮,而且可以把這個包袱讓資本市
場來消化。因此,華爲不用再擔心因爲員工去留問題對於公司的資金造成太大的壓力,
對於公司長期的發展絕對有利。這也許是華爲上市的最現實的考量。

進軍國際:上市後的考量

現在的華爲,國際化戰略已經做到了一定高度。華爲1996年進入香港;1997年進入俄羅
斯;1998年進入印度;2000年進入中東和非洲;2001年迅速擴大到東南亞和歐洲等40多
個國家和地區,2002年進入美國。2002年華爲總收入達到27億美元,其中海外市場收入
達到了5億美元。2003年,華爲海外收入達到10億美元,佔總收入的30%,海外收入比
2002年翻了一番。

應該說,在國內IT企業中,華爲是爲數不多的真正走出去的企業之一。從摸索、進入到
走出困境形成良性循環,華爲只不過用了兩年的時間。經過多年市場拓展,已在美國等
40多個國家設立了代表處或者分支機構,產品也已進入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華爲的國際化戰略中,從地域上看,進軍發展中國家相對比較順利,憑藉價格優勢就
能輕鬆切入市場。而發達國家則情況各異,歐洲市場比較容易一些,而北美市場則是華
爲步履維艱的地方。思科在北美市場的壟斷地位短時間不可能撼動,而且和其紛紛擾擾
的官司到現在仍然沒有解決。

看似輝煌的跨國版圖,也存在隱憂。在很多國家的公開招標中,華爲都是以價格優勢奪
得定單,在技術上和思科等網絡設備商還有明顯的差距。一旦印度和歐洲一些網絡設備
商也加入競爭,提出比華爲更優厚的報價,華爲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

正因爲如此,華爲希望獲得資本市場的支持,通過在國際性的資本市場上市來提高自己
的知名度,提升華爲的國際品牌尤其在北美地區的影響力。在國內市場發展緩慢的情況
下,華爲上市後更多的精力將投放在海外市場上,這不僅僅包括市場的開拓,也包括在
海外建立研發和生產基地。

事實上,近幾年來,全球通信設備製造商之間的競爭除了品牌、技術、質量、價格、服
務競爭之外,還包括了融資條件的競爭。應該說,華爲的國際市場銷售額雖然處於上升
階段,但由於居高不下的營銷費用,其淨利潤水平非常低,海外業務作爲整體來看仍然
處於虧損狀態。因此,儘管華爲沒有透露確切的數字,但是很明顯它承受了一定的資本
壓力。

另外,去年和3COM成立華爲-3COM公司,今年和西門子成立TD-SCDMA合資公司,這需要
大量的現金流作爲保證。雖然華爲與中國進出口銀行有6億美元的出口信貸框架協議,
暫時緩解了現金流壓力,但是考慮到華爲在未來可能的一系列收購,只有上市纔是一勞
永逸的辦法。解決了資本的壓力,擺脫了現金流的束縛,華爲在今後的國際市場上纔會
有更大的升值空間。

發佈了25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 · 訪問量 6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