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之父-馬化騰

                                                                           QQ之父-馬化騰

     你也許沒聽說過馬化騰,但一定聽說過QQ;你也許沒聽說過QQ,但一定見過那隻胖兮兮、傻乎乎的小企鵝。顯然,馬化騰遠沒有QQ或是小企鵝圖標的名氣大,雖然這些都是他和騰訊公司的得意之作。

  也難怪,目前騰訊QQ的註冊用戶已經高達二億多,其中的活躍用戶超過7500萬,而且這個紀錄在以每天39萬的增幅不斷被刷新。馬化騰創建的騰訊公司不僅在4年內改變了1/13的中國人的溝通習慣,而且還創造了一種文化。現在每13箇中國人中有1個人逢人會說:“別CALL我,Q我。”時尚的青年男女們揹着企鵝揹包、穿着QQ服裝、牀頭擺着QQ相架、牀上扔着QQ靠枕……要做QQ一族;許多網民將QQ視爲通往另一個世界——網絡虛擬世界的“載人飛船”,在那個虛幻空間裏,他們盡情展示着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機會表現出來的才情、智慧和幽默,寄託着他們在現實生活之中未得到滿足的許多情感和夙願。

  有人預言,QQ將會帶來繼電話、傳真之後的另一種通訊革命。

  QQ發展之快,不僅好多資深網民沒有預見,甚至連馬化騰本人都想不到。第一它不是創新,ICQ是英文“Iseekyou”的讀音縮寫,中文意思就是:我在找你。它的功能就如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尋呼機,所以ICQ也被人們稱之爲“網絡尋呼機”。1996年夏天,以色列的三個年輕人因爲上網衝浪交流的需要而設計了ICQ後,這個被形象地稱爲“網絡尋呼機”的軟件就以風捲殘雲之勢捲走全球互聯網用戶的心。而OICQ在1999年2月推出時,且不說之前的ICQ已經是世界級品牌,並佔領了相當的中國市場,就算在國內也已經先有了PICQ、CICQ等聊天工具;第二是技術並不領先,與先前的幾家相比並沒有特別優勢。但它確實在僅2年的時間裏發展了2000多萬用戶,無可爭議地打敗了所有對手,成爲了事實上中國霸主。

  這就不得不讓人對這一切的締造者馬化騰刮目相看了。

  馬化騰原來是一隻“超級網蟲”,他的名字在網迷中耳熟能詳。

  第一代“網蟲”

  馬化騰年輕得有點令人意外,極像個臉龐清秀涉世不深的大學生,處事低調,即使現在大紅大紫,也看不出多少“少年得志”的自負,只有超越年齡的平靜和淡然,只有談到計算機和網絡,纔會不時露出開心的笑容和得意,他是個完全沉浸於IT感覺的人。

  少年時代的馬化騰曾經極愛天文,但那畢竟有些遙遠,當計算機出現在他面前的時候,他的生活中出現了新的主宰。他考入深圳大學後順理成章地選擇了計算機專業,當時馬化騰的PC水準已到了令老師同學刮目相看的地步,他既可以成爲各種病毒的剋星,爲學校PC維護提供不錯的解決方案,同時又經常幹些將硬盤鎖住的惡作劇,讓學校機房管理員哭笑不得。

  雖然年紀不大,馬化騰的網齡卻非一般人能比。很少有人知道在真正的Internet普及之前,有許多網迷已在慧多網上早早體會到網絡的樂趣。而馬化騰就是其中之一,初上慧多網他就樂此不疲,半年後自告奮勇地投了5萬元在家裏搞了四條電話線和8臺電腦、承擔起慧多網深圳站站長的角色,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久而久之,深圳“馬站”在慧多網上名聲鵲起,但很少有人知道馬站長其實只是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回憶起那段生活,馬化騰有些自豪,“在網上我纔會獲得完全的興奮。”

  1993年從深大畢業後,他進入潤迅公司,開始做軟件工程師,專注於尋呼機軟件的開發,並一直做到開發部主管的位置上,這段經歷使馬化騰明確了開發軟件的意義就在於實用,而不是寫作者的自娛自樂。“許多軟件技術人員往往對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搞軟件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種方式,而我則希望自己搞出的東西被更多的人應用,也願意扮演一個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小角色。”

  實用軟件概念不僅培養了馬化騰敏銳的軟件市場感覺,也使他從中盈利不菲。“要相信自己寫的東西可以賣錢。”馬化騰是風靡一時的股霸卡的作者之一,他和朋友合作開發的股霸卡在賽格電子市場一直賣得不錯。馬化騰還不斷爲朋友的公司解決軟件問題。這使他不僅在圈內小有名氣,而且也有了相當的原始積累。但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是來自股市。1994年入市的馬化騰平靜而有耐心的個性使其在股市上如魚得水,手頭很快就有了百萬資金。他最精彩的一單是將10萬元炒到70萬元。這爲馬化騰獨立創業打下了基礎。

 

塑造“Q文化”

  許多網絡界朋友的新變化令馬化騰開始重新打量自己。IT的機會太多了,我爲什麼不可以抓住?

  於是,1998年,騰訊誕生了。這個名字帶有很強的公司的定位含義,就是做有關互聯網與通訊有關方面的業務。“騰”表示“信息跳躍的一種方式”。整個發展過程,馬化騰認爲很簡單、平常。但是“作爲一家沒有風險資金介入就成立的軟件公司”,初期的每一筆支出都讓馬化騰和他的同伴“心驚”。

  在決定做OICQ的時候,當時國內已經有了兩家公司先做,產品比騰訊更有市場名氣。馬化騰沒有想得更多,除了因爲這個產品可以和公司的主項發展業務移動局、尋呼臺、無線尋呼方案和項目相互促進外,也因爲當時“飛華、China.com等許多公司有意向做及時通訊項目,市場顯得很有發展前景。”

  做不了還不能撤呀?這是當時馬化騰打好的如意算盤。

  可是事情並沒這麼好做,回憶起當初,馬化騰說有很多東西值得回味。“一開始,我們的服務器都無處託管,創建一家公司可比搞軟件複雜多了。”馬化騰曾經把QQ作爲項目給China.com看,但後者說要到3萬用戶纔買。當時馬化騰心想:3萬用戶要做多久呀。

  現在說起來,馬化騰還慶幸當初沒有貿然行事。現在他經常這樣告誡同行:“要在互聯網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許多很有才華的網絡人才往往沒有注意這一點而失去了長遠機會。”

  因爲不到兩年,OICQ註冊用戶數量超過3000萬。

  馬化騰是個崇尚共享、自由精神的人,與其他創業者不同的是他絕不會單純強調“我”的價值,他從心底裏知道團隊的意義。騰訊的幾個創始人都曾在深圳電信、網絡界有多年的從業經驗,幾乎是深圳第一批搞互聯網的人,這無疑可以在技術和業務層面爲騰訊提供很多幫助。

  短短4年,馬化騰的QQ世界裏有令人咋舌的1億用戶,對於全世界的任何一個網絡服務商來說,都有些不可思議,可騰訊做到了;無疑,QQ已經成爲一個王國。不過在馬化騰眼裏,用戶過億和日均39萬的增長量已經不再具有多少吸引力。他更注重的是用品牌塑造文化。

  馬化騰是應該覺得驕傲的,因爲人們在看待QQ的時候,更多的是當做文化事物來看待的。曾經有一段轉載率很高的論述,即使在今天來看也是非常貼切的:“這兩年互聯網熱,中國的網站們上億上億地扔錢下去,的確打造出不少知名的字符串來,比如Sina、Sohu、Netease。但只可以說是知名字符串而不是品牌,原因也很簡單,這些東西后面沒有他們對應的品牌文化,你能告訴我Sina、Sohu、Netease對應的文化是什麼,有什麼區別嗎?仔細算算,真正能夠夠得上品牌兩個字的恐怕也只有騰訊的QQ和他那隻胖乎乎的企鵝標誌——因爲我至少知道QQ後面對應的文化是網戀、網友、網上溝通這些東西。”

  馬化騰雖然是騰訊名副其實的老闆,但他跑業務的時候,名片卻只是簡單地印上工程師的稱謂,他希望客戶從他身上看到騰訊有強大的後盾,而不是老闆頭銜。“像我們這樣的小公司僅在深圳就有上百家之多,我們希望騰訊的經歷爲年輕人提供啓發——騰訊的故事其實就是他們的故事。”

  人物面對面

  馬化騰,現任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1971年10月,出生於廣東潮陽。

  1989年-1993年,就讀於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

  1993年-1998年,任潤訊通信發展有限公司軟件工程師。

  1998年,創辦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

發佈了41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 · 訪問量 8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