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選擇高“性價比”的筆記本電腦

耐心看完,雖然內容很多會有些暈,但絕對對你起到非常有效的指導作用。這些可是我花了一下午時間打出來的經驗總結~
主要內容:
1.所謂的“性價比”都是騙人的
2.不同品牌之間 “性價比”其實都一樣
3.選擇真正的“性價比”:解析移動CPU
4.另加一條,關於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本

1.很多人在買本時所想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哪個本子“性價比”最高。疏不知“性價比”已經成爲購機時的一大陷阱。
我向來強調的是“不同品牌之間沒有性價比可言”,如果理解不了就拿神舟和IBM對比,但我要告訴你神舟賣那麼便宜還照樣有錢請李宇春代言,而IBM的筆記本賣那麼貴竟然還是虧損的被聯想併購了!
所以這其中存在的問題很多。很多消費者在購機時很追這個所謂的“性價比”,要我說其實這東西純屬商家用來忽悠人的概念。
舉個例子吧,一個本子,顯示屏的成本佔到整機成本的四分之一,但有任何一個品牌會告訴你它用的什麼檔次的顯示屏麼?可屏也是有質量差別的,比如使用壽命,好的屏比如華碩多用夏普或明基的屏,使用壽命都能達到兩三年才變暗,而神舟的屏一般用上一年就會感覺發暗。還有明暗度 可視角度 黑白響應時間及亮暗點率等多種參數規格
比如主板下料,一個DIY高手都會明白好板和渣板在做工下料水平上的差距和因此造成的價格上的差距,雖然用起來感覺不出,但在質量上卻是很有差別的。
比如售後服務的成本,經常會有人問我戴爾的看着多麼多麼便宜,我說你也要能看到DELL所有廣告最下面的一行小字“如果想升級至X年售後服務,請加XX錢”,保修時限,這也是價格的一個部分,並且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重要部分。請把這東西加過後再跟別的牌子來做對比。
  
2.說了那麼多,問題在於:“那到底哪個本性價比最高。”
其實並沒有所謂的“性價比”,現在筆記本行業的競爭之激烈已經白熱化了,其中已經沒有虛價的成分,而是“一分價一分貨”,不同的價,必然對應不同檔次的貨。不同的只是各品牌之間注重的東西不同,將成本在不同的方向上進行了不同比例的分配。
比如神舟,國產的牌子其實是不錯的,只是稍有反感只做表面上的東西,比如配置會轟的很高,別的任何的牌子都沒法比。但筆記本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不是說配置好的就什麼都好了,也應在做工、減少故障率及售後上多做些補充。 所以說神舟是一個極端,有的人不在乎樣子只追求花最少的錢買最高的配置的話就會喜歡,而有的人覺得筆記本是用來裝點門面的東西就會考慮品位以及使用的質量問題等。所以個人的需求決定了不同的品牌傾向。
再比如IBM,很多人覺得IBM賺死了那麼爛的配置居然還敢賣那麼貴,T60最低的都沒下過1W5,但實際呢?IBM嫌它的筆記本事業部虧損嚴重沒什麼前途就賣給了聯想。
IBM注重的是商業用戶的需求,並不是面向一般上上網打打遊戲聊聊天這樣的電腦玩家。而是裏面的一份資料就會值成千上萬甚至千萬,那你說他說捨得買筆記本這點錢麼?
IBM是將筆記本和西服的製作理念進行了融合,西服要的是什麼?要讓人顯得穩重有內涵,並且體面耐髒耐折。想想IBM那一慣的全黑形象就應該能明白了吧。而SONY面向時尚的路線決定了它的產品顏色豐富多彩。
但樣子只是表面,IBM這樣的商用機更重要的東西在於它的內涵,說過它可不是用來打打遊戲看看電影的,它的很大一部分研發資金投入在了“數據安全性”上,比如ASP硬盤防護,全鋁鎂防滾架,甚至是藍色快車的行業內令人稱道的優秀售後服務,還有很多人只要看了都會驚異的IBM的筆記本研發實驗室。
好車爲什麼貴?是因爲在對車內乘客的安全保護上下了足夠多的工夫,任何一個型號的奔馳在上生產線前都會在實驗室裏被用來做無數次撞擊實驗,接受各種磨礪和檢驗。我想神舟可不捨得把個新本子就像IBM那樣拿來摔摔打打吧。所以這也是IBM價格組成中爲了提高其數據安全性的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要知道你手上拿着IBM和你穿着阿瑪尼可是一個概念。
所以每當看到小女生用着IBM聊QQ我就特崩潰-_-!!!~

那其他牌子呢?其他牌子只是介於類似神舟和IBM之間,對配置、質量、售後、還有其他一些因素進行了不同的傾向和調整。但實際上任何一個牌子,便宜是有便宜的理由,貴也都是有貴的理由。買與你所注重的東西相同的品牌,纔是真正最合適的。
但我也要提到不要輕易對任何一個品牌進行否定。要知道筆記本兩年內的行業平均返修率接近四分之一,即使是排名第一的富士通(日貨。。。。)也僅做到了8%。所以說買本這事本來就是拼RP的,RP好了神舟用着照樣爽,RP不好了買個IBM也能讓你恨的要死。
3.其實性價比是存在的並且有方法去找尋的,下個定義就是:價格及配置是否與個人使用要求相符合以及其潛在價值的大小。
簡單的說就是買最適合你的,並且知道怎樣去淘到真正有潛力的東西,其實就是在爲自己省錢。
那什麼又叫做真正的“性價比”呢? 其實真正的“性價比”基本只跟CPU掛鉤。而跟硬盤、內存之類亂七八糟的東西通通無關,硬盤不夠是可以換的,內存不夠是可以加的,但CPU選的不合適那就是在浪費錢。而顯卡只佔一小部分的原因。
比如目前遇的最多的就是買哪種CPU,有錢的都會去買酷睿2的,那是因爲人家有錢,沒錢的比如我就買的單核賽揚集顯了。但卡在中間的就會頭痛買什麼好,酷睿雙核還是AMD炫龍雙核?其實單就目前的使用性能來說,NAPA平臺的酷睿CPU是“性價比”最高的,十分實用而且INTEL在不斷清倉降價。酷睿2要比酷睿同性能的貴近千,並且卡在了945主板的瓶頸上,性能其實並沒有實質性提升。
與酷睿同價位的是AMD的炫龍雙核,價格差不多,目前的性能測試的結果也差不多,很多人就會有個品牌傾向性因爲INTEL打廣告的水平和能力着實讓全世界人民佩服,可很多人忽略掉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潛在性能。要知道酷睿只是32位的,而炫龍卻是64位的,雖然在目前普遍的32位平臺上倆的性能幾乎一樣,但我說只需要一年時間,或者一年都用不了,半年吧,等vista遍地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一個尷尬的問題:酷睿只能用VISTA 的32位版本,這種提升近乎是沒什麼意義的,而炫龍雙核把內存加大後竟然能流暢運行VISTA的64位版,這種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那麼這就是所謂的潛在價值。而要發現它就需要個人對技術和市場的經驗和實力了^^
說說“性價比”的排行,拿這個可以作爲所有本子的參考:
排倒數第一個的個人認爲就是酷睿2CPU的本了,尤其是T7XXX系列的更是完全沒必要,不止是主板限制的原因,而且必須考慮“水桶效應”的原理,我認爲CPU這幾年始終是突的最高的那塊板子,而其他一些東西比如硬盤接口速度、內存大小都比這CPU對整體性能的發揮重要的多的多的多。所以如果從省錢的角度考慮,第一個該砍掉的就是高檔CPU。
而酷睿的性價比目前還是要比酷睿2高些的,因爲其性能在XP和945板子的環境下能達到一個很好的整體平衡。只是如果就長遠來考慮也就是64位的VISTA系統應用的話,它還是無法和AMD的炫龍雙核比的。
很多人問我酷睿和炫龍哪個好,我說AMD的性價比要比INTEL差,那它就甭混了~事實如此,AMD多年來一直是在INTEL在全球一手遮天的環境中逐步成長起來的,到現在敢叫板INTEL,它靠的就是與INTEL相比更高的性價比。尤其是炫龍雙核對未來應用的潛在影響力,是酷睿所無法比擬的。
性能上,炫龍雙核要比酷睿高一個等級,但仍與酷睿2有一點差距。
接下來提個問題:“你七年前用電腦做什麼?現在用電腦做什麼?”七年前我自己用着奔騰3,64M內存的機子打帝國2、KOF97,用着micro office 2000打字做文檔,用IE4.0逛網站,用着QQ聊天。
現在呢?我還在打着帝國2和KOF97(別罵我 誰讓這東西太經典了),一樣用着office 2007打字做文檔,用着IE7.0逛網站,還有QQ2007。。。

所以這使我很堅決的把剛買了一個月的華碩M9J雙核+獨顯的機子折了很多錢賣人了,換了個賽揚M430+GMA950的聯想E290,把內存從512加到1G,開WOW的同時開着N多個QQ窗口和網站,照樣一點也不卡。卻省下兩千多塊拿來做什麼不行啊
配置這個東西如果實力不夠有時還是沒必要追那麼高的,有多少錢做多少錢的事,現在花五千買個配置一般的機子,大不了用上兩年把這個扔了再花五千買個新的,用着也絕對比現在花一萬的划得來。
所以我說就一般用戶的話單核的還是比雙核的性價比高多了,只要別追VISTA“喂死它”。
SO,還有個建議是有多少預算就別全花掉,留出幾百把512M內存提升到1G,絕對比把這個錢投在整機裏對使用性能提升的效果要好的多明顯的多。
4。另加一個內容,關於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筆記本:
其實買本這事也不用搞這麼複雜,只要把握住四個東西就能找到最適合你的筆記本,從而卡在具體的一到兩個型號上:價位、品牌、對配置的要求和尺寸。有問題的告訴我你對這四點的要求,越詳細越好,我就能參考幫你從無數品牌中找到最適合你的那個本了
而這四點是互相制約的關係,以品牌爲前提,確定其他三點中的兩點,那剩下那個也就會是確定的。
舉個例子吧,曾有朋友想買華碩,就問我6千左右的怎麼樣。這樣就確定了兩點,我就告訴他 在這個價格檔位,華碩可以買到單核+獨顯 15尺寸的如A6Q44CJC;或者單核+集顯14尺寸的Z99HT36M-SL,如果想要雙核+獨顯的那就得把價位上調最少六百到一千左右如A6Q22JE
可能很多人會不明白爲什麼“尺寸”也會算在其中?孰不知筆記本這東西是越小越貴的,每小一個尺寸,價格就會飆升近千因爲它有一整套的設計技術和設計精度在裏面。
很多人就在這上面被JS忽悠了,說什麼“大的看着爽快”“大的用着舒服”然後一被黑就最少幾百上千
SO,這些就是我總結的一些東西,可以簡稱“O氏定理吧”呵呵  
爲自己挑選適合的本就可以通過這四點去把握而不要聽JS所謂“性價比”的言論,你看好哪個就買哪個,堅決不能被轉型!
發佈了15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5 · 訪問量 5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