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大牛養成之路

爲什麼同樣的時間有的人可以漂亮的完成工作,而有些人廢了很大的力氣也沒有完成?

前者我們常常稱之爲“大牛”,後者我們常常叫他們“菜鳥”。當然“大牛”都是相對而言的,“大牛”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非常厲害,換句話說大牛也不一定會沙王搖大,也不一定會船長放水。所謂的“大牛”他們只是在某些方面比我們強而已。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學習能力很強,效率普遍很高是一般“大牛”的共同特點。

是哪些因素造成了我們與“大牛”的差距呢?


背後的故事我們不一定知道

有這麼兩句話想必大家都應該聽過“要想人前顯貴,必定人後受罪”,還有一句就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這裏想借助這兩句話說得就是,不要只看到“大牛”如何如何厲害,人家以前是如何用功的你可沒有看到呀!一味的和“大牛”比,感覺技不如人於是就自暴自棄,這是最幼稚的做法。

我們都不是剛出生的嬰兒,起點必定是不一樣的,就像上大學之後第一個期末考試一樣,看着同宿舍幾個哥們這個學期都沒學習爲啥人家考得好,偏偏就自己掛科了呢?笨蛋!因爲人家高中的基礎好啊!到了工作崗位上也是一樣的道理,他是新人,我也是新人,爲啥他的學習能力這麼好呢,然後就開始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幹這行……一句話:因爲人家之前接觸過,所以學習起來駕輕就熟呀!

想起來《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裏面的一句話:經過一萬個小時的精深練習,一般的人都可以成爲某一方面的專家。所以說人與人的能力實際上差不了多少,最終的決定性因素就是積累的時間長短而已。

 

去不去總結,會不會總結是同起點決勝的關鍵性因素

上面說了人與人的能力差不了多少,那麼爲什麼同樣沒有基礎的兩個人學習新的知識會有學的好與學的不好之分呢?這裏我想說的是----總結!

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在思考“總結”是什麼?

宏觀上說,總結就是把整個知識的體系變成自己的。舉個例子:別人的代碼很難看懂,但是自己的代碼就很容易看懂。原因很簡單,自己寫出來的東西自己當然熟悉,實現過程以及函數的調用自己再熟悉不過了。但是如果是別人寫的就要好好費費心思看上一看了。學知識也是如此,把別人的知識架構弄清楚,或者把別人的知識放到自己的知識架構中,於是自己對這方面的知識就會很熟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學知識“學會了”。

微觀上說,總結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說白了……”以及“換句話說……”後面省略號所指的內容。相信大家都有這麼一個感觸:當你學高數或者數學分析的時候,如果去扣定理那麼必定頭大。但是如果是別人把定理用大白話給你講一遍你便會覺得豁然開朗。微觀上(比如某個定理,某個技術)的總結就是把那些看起來晦澀難懂的描述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讓自己更好的理解與運用。總結,一言以蔽之:把別人的知識另存爲自己的就叫總結。

 

對於時間管理是否給予足夠的重視

上面的兩點是“大牛”之所以成爲“大牛”的重要原因,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如何減小與“大牛”的差距,更自信的說就是我們如何成爲大牛!?首先背後的努力這方面我們已經無能爲力了,因爲過去的時間已經成爲過去,在別人發奮努力的時候我們已經讓時間白白的流走了。其次總結的功夫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那麼我們能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抓緊每分每秒開始我們自己“背後的努力”,養成總結的好習慣。這些都需要時間的打磨,光陰的錘鍊,也就是說如果你現在不是大牛,那麼要想以後成爲“大牛”《時間管理》就是第一門課程。關於時間管理想說的有以下兩點

大塊兒的時間不必多說需要認認真真的管理。經濟學上有投入與收益的定義,個人認爲學習上同樣也存在投入與收益之說。學習一門知識,投入了金錢、投入了時間(這是關鍵,畢竟千金散盡還復來嘛)要的就是達到某種效果,即我們所說的收益。但是我們往往都是投入了沒有收益,或者收益很少。究其原因無非是三心二意,效率低下等等。幹着這件事腦子裏想着另外一件事,更有甚者就和狗熊掰棒子一樣,每件事都幹一點到頭來哪件都沒有幹完。這樣的時間管理怎能有收益?

建議:管理自己的大塊兒時間,一次只幹一件事,這件事一定是相對而言最重要的,最緊急的。

零碎的邊角時間也應該予以重視。看過劉未鵬《暗時間》的人都應該清楚,如果兩個人總時間相等,那麼區分兩人水平的就是對“暗時間”的利用。(具體參考劉未鵬的《暗時間》一書)。這就是告訴我們,重視別人重視的最多你會和別人一樣,重視無論別人重不重視的你將超越別人。零碎的時間一樣可以用來思考,用來學習,看你去如何對待他們了。建議:羅列一下自己有哪些零碎時間,能否用學習(例如背單詞,回憶昨天的學習內容等)填充他們,而不是讓這些零碎時間浪費在發呆上。

 

怎樣時間管理

這裏給大家推薦一個時間管理的工具,谷歌日曆。其實大家都知道,希望今天忙碌的您能特地拿出幾個小時好好學習一下谷歌日曆的幫助,然後嘗試着安排自己的時間,成爲“大牛”從今天開始!

很多的時候給自己制定計劃一般都是完不成,這樣的話一次兩次堅持制定,後面三次四次就不想再製定計劃了,感覺這是在浪費時間。其實這要歸咎於不能客觀的瞭解自己,高估或者低估了自己的能力。瞭解自己和了解別人是一樣的,是需要時間的,怎麼可能一次就準確透徹呢?每次給自己制定計劃看看完成的情況,然後下次再製定的時候逐漸調整計劃所需的時間長短。時間管理不是意味着一定要在某個時間段之內完成什麼,而是努力使自己的時間達到最大化的利用。設想一下如果沒有計劃那麼工作或者學習的效率會更低,從這方面來看你就會發現只要是去管理時間,只要是去定計劃都是一種進步的表現。

 

 

 

發佈了5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6 · 訪問量 3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