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粗糧細糧每週輪着吃


E992DD783CB38550BF106BE2D655F612.jpg

名醫語錄:“飲食粗細搭配、運動規律適量、心情開朗愉快是防癌的不二法門。”

  一大清早,看完病人處理了一堆公務後坐在記者面前的林桐榆教授容光煥發,他得意地告訴記者:“你猜我昨晚打球打到幾點?12點!”林桐榆教授是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內科化療首席專家,多年的腫瘤研究、病人接觸以及自己生活體驗,讓他積累了一套絕對“原創”的防癌心得。從飲食到運動到調節心理,他通過“講故事、擺道理”的方法,給記者上了生動的一課。

 飲食:粗糧精糧每週換着來

  “我們家做飯經常會放小米、高粱到米里面一起煮,每週大概不固定會吃幾餐餃子、麪食,外出吃飯選擇主食時也常常點高粱面或是窩窩頭。”林桐榆教授告訴記者。 “您是北方人?”記者忍不住問到。“我們一家三口都是地地道道廣東人,沒想到吧?”林桐榆笑着告訴記者,南方人喜歡吃麪食、粗糧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他有意爲之。“剛開始女兒吃得不習慣,後來也愛上了吃餃子。”

  爲何一定要如此重視輪換粗糧、麪食做主食?林桐榆沒直接回答,他先給記者講了一個現象。“在二戰以後,日本國內經濟非常差,因此人們的飲食條件也很差,短短時間日本的胃癌發病率就飆升到全球第一位。現在日本經濟發達了,他們的胃癌發病率直線下降,而腸癌則顯山露水,躍居前列。”

  同樣的情況也正在中國發生,腸癌目前已進入我國居民癌症發病率前5位。他告訴記者,目前中國兩極分化,在貧困落後地區,明顯胃癌發病率高;而經濟發達地區往往腸癌發病率居高不下,它也被譽爲“富貴病”。“吃不飽容易得胃病、易癌變,這個觀念很容易被大衆理解,但吃得太好得腸癌則不容易引起都市人羣關注。”他解釋,腸癌多發最主要與人們飲食習慣改變有關。

  隨着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市民對精細食品、動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取量明顯較以往增多,而繁忙工作不斷擠壓人們的進食時間,導致體內無法吸取足夠的纖維,導致便祕等現象,而有毒物質長時間積聚腸內則可能潛移默化轉化爲癌細胞。

  “所以高纖維的蔬菜、水果、粗糧對於保證我們營養均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們能有效帶走人體毒性物質,而排毒暢通能預防癌變。”林桐榆教授建議,每餐吃一兩份青菜、一個水果、每週吃幾次粗糧,並適當增加運動量促進體內毒素排泄,都能降低腸癌發生可能性。

  專家鄭重提醒,從腸癌臨牀發病來看,正有年輕化趨向。以往大腸癌一般多發在50歲以上人羣,現在,三四十歲患者也不鮮見。由於人們疏於預防、檢查缺位,到醫院就診的患者中以晚期病人居多,從而影響術後生存率的提高。中年人定期體檢非常重要,特別是有便血時千萬不要以“十個男人九個痔”而掉以輕心。

  運動:大喊大叫可調節人體免疫力

  “你相信嗎?我昨晚9時帶領節前全院大查房,然後回家換衣服,10時開始打網球,打到12時才散。”一大清早便查房完、然後精神奕奕接受採訪的林桐榆教授對自己狀態非常“滿意”。“運動完後,睡得好、吃得好,第二天工作有精神,很多朋友都知道我的習慣,越是疲勞越需要靠運動來擺脫被動的身心勞累。”

  “希望能是一週一場球,”他表示,和朋友們一起運動既鍛鍊了身體又收穫了開心,“不管大家球技如何,但起碼公平、且盡全力。這樣的運動纔有意義。”他話鋒一轉提醒到:“很多人得知工作對象或領導喜歡打球后,往往投其所好,這樣的運動方式是醫生不提倡的。”

  他提醒說:“健身、運動本身是一項既能舒緩心理壓力,又能起到鍛鍊防病效果的很好項目,而一旦演變成交際活動,則失去了其讓身心愉悅的雙重意義,而且可能運動前中後都揹負了沉重心理、生理壓力,成爲人的負擔。人應該學會先愛惜自己的身體和心情,犧牲運動價值交換 ‘人情’太不值得了。”他表示。

  此外,林桐榆運動時有個“奇怪”的習慣——大喊大叫。作爲腫瘤專家,林桐榆深信負面情緒對腫瘤的形成有“加速”作用,因此他認爲:“運動中不時放聲大喊其實是一種很好的發泄方式,可以緩解心理壓力,清除淤積在心理的‘情緒垃圾’,實際上就是一種調節人體免疫力的方法。”

  對於中壯年日常運動鍛鍊,林桐榆有話要提醒。“青少年喜歡籃球、足球運動,中壯年則多偏重於羽毛球、網球、高爾夫球類,這些都是有生理醫學基礎的。”他解釋,中壯年相對於青少年,身體各方面機能勢必在走下坡路,此時運動不宜太激烈,應量力而行。類似籃球、足球等身體碰撞頻繁的強對抗性運動應儘量減少,而應多選擇一些強度適中,長期進行能有效控制體重、增強體質的活動。“而且一定要先做預熱準備,活動完全身筋骨再進行鍛鍊,否則容易受傷。”他強調。

  減壓:找到自己喜歡的事,定期去做

  “日本是全世界都有名的工作生活壓力大的國家,自殺率也很高,他們的腫瘤發病率也位列前茅。”林桐榆教授介紹,經濟不斷髮展的中國也有類似趨勢。“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腸癌、乳腺癌、淋巴癌……這些依次都是我國發病率靠前的腫瘤類別,雖然他們發病機制都有不同,但研究都公認的一點是:長期處於高壓精神狀態的人患癌機會會大增。”

  “舒緩壓力在腫瘤專家看來,對於預防腫瘤發生有着非同尋常的重要性。這是因爲心情、情緒不好直接影響人體免疫功能,而免疫監測就是人體內的‘警察’,免疫系統失調就相當於‘警察’罷工不值班,腫瘤細胞就可能在它眼皮底下迅速擴張。”

  “焦慮、緊張、睡不好的都市‘亞健康’人羣更容易被腫瘤偷襲,所以解壓非常重要,這也是爲什麼卡拉OK在日本最爲風靡的原因。”他表示,面對無時不在的強大工作壓力,找到“獨門絕技”放鬆自己非常重要。

  “對我自己而言,無論工作多麼繁忙,都要抽時間打網球,除開鍛鍊因素不說,只有在打球的那一刻,我才感覺自己可以暫時放下生活、工作中的一切,什麼都不去想。”林桐榆介紹,法無常法,並非要求所有人都通過同樣方式解壓,但“偷得浮生半日閒”去幹自己最喜歡的事情確實非常有利舒緩壓力、放鬆心情。

  “男生如果喜歡打電玩、女孩子喜歡逛街掃貨、還有人哪怕什麼都不幹就愛坐着發呆、或者挑戰蹦極等極限運動、大吃一餐犒勞自己……這些方式並沒有高下之分,只取決於個人喜好。”林桐榆指出,雖然某些方式看似“無聊”,但如果是偶爾爲之且確實屬於個人最愛,不用太苛求自己一定要戒除。“很多男孩通過打網絡遊戲的方式來解壓,只要沒有影響到學習、工作和生活,偶爾借它來獎賞或安慰自己,沒什麼不可以。”

  “很多人突然戒菸戒酒都會產生強烈不適應,免疫力隨之降低,甚至可能大病一場。所以我們是不提倡強行中斷的,對於自己最大的興趣愛好所在,哪怕是菸酒等有損健康的行爲,也建議慢慢戒除,讓自己有個不斷適應的過程。”

  但他也提醒,進行喜愛的事情不應以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爲代價,大家應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生活中多找點‘樂子’,心情好了自然免疫力也跟着強大。”林桐榆教授笑言。

發佈了61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0 · 訪問量 3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