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的問

昨天參加公司的培訓,中間有一輪做pecha kucha。

中間有一個環節讓我很難忘,也是昨天我覺得收穫最多的一個地方。

有一個同學講的是她自己的一個會議上發表的文章。是基站在不同的負載情況下,利用一個switch選擇不同功率,從而節省能耗。

也許是沉醉於這個同學流利的英語,講完的時候,大家都沒有什麼特別的反映。


大熊發問了。說:“這個東西能夠產生多大的價值?”

同學:“我們這個還是隻屬於理論研究”

這個時候,我還覺得大熊似乎有點兒苛刻了。

大熊又問:“你知不知道中國移動有多少基站?一共消耗多少千瓦時電能?”

同學:“我不知道總共消耗多少,但是我知道單個消耗多少,從仿真看,我們能夠節約25%的能耗。”

大熊說:“這個就是公司和學校的區別

(這些對話只是大概回想,不是原封不動一字不錯)


公司做事,首先要考慮的是收益也或者說是意義的大小。假如中移動一年耗電總共100萬,就算能節約25%,那也才25萬。對中移動這麼大的公司來說,就完全不值得做這樣的事。

換句話說,從這個點思考,公司做事,目的性會更強。

似乎是學校裏面過久的教育和思想的奴役,驅動了學生去思考怎麼做,而不是讓學生思考爲什麼。從初中,高中到本科,研究生一直都是這樣。我們以前學幾何,算各種角度,我們就是算,算的更快更對,但沒有思考過爲什麼要算,如果我不會這個知識會怎麼樣?驅動我們的是考試,而不是意義或者說目的。老師講緒論什麼的,都是最不在心的,老師更希望你記住某個公式,因爲它很有用,考試要用。這樣的思維和思考腐蝕了我們,或許我們在校園裏面待的時間越久,我們本身與生俱來的一些思考就被稀釋了。稍好一點兒的還會問下怎麼做更好,差一點兒的,就已經變的木訥了。也許是這樣,人長大了,反而會好奇小孩子們漫無邊際的思考與問題,在成年人認爲順理成章的事,在小孩的眼中都是那麼新奇,那麼未知。


(補充:很多人也在思考,思考從how到why的過程,但是why也分很多層,有些why,是why how或者說why have to, 而有些why do,不能區分出這兩者不同。其實仍然沒有達到對問題的思考。)


想到這裏,我纔不由的感嘆,雖然我跟大熊的接觸時間不多。但是每次我都能從他的發問中學到或者說感受到一些東西。

像那次他陪同事來學校講座,在下面他問我對一個問題看法時的過程。我覺得對我來說都是很好的鍛鍊。(見《記一次講座與前輩的對話》

當大家對於同學講的內容沒有什麼感覺或者感想的時候,他能很敏銳的發現其中最要命的問題。


我也希望,我能一點點變得更好,變得更敏銳。

發佈了154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7 · 訪問量 87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