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涯的哭

    估計看過《潛伏》的人都會對李涯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出彩的配角之一。扮演者祖峯讓這個人物異常鮮活、生動。李涯的那場簡短的哭戲讓人難忘,轉一篇很不錯的文章和扮演者的資料留下。

-

    革命者多是抱憾的,這種人生的遺憾,也就是對革命的犧牲,也就是一種不悔的堅定,餘的結局雖也並不時圓滿而美好的,但李涯的結局卻是悲情的。死,並不可悲,可悲的是含恨而眠,李涯的死過於突然,那是在李涯已經接近成功的邊緣,那是滿腔的不得志即將消亡,猜疑全部要變成現實的時候,也是他沉浸在爲他所信仰的黨國又剷除一個大患所欣慰的時候,可是死亡卻如期而至,那樣令人措手不及。
  李涯和餘的多次交手中,都是失敗的,在延安潛伏被抓,袁佩林被殺,和路橋山的鷸蚌相爭,錢思明的逃跑,以及後來對餘及翠平的種種懷疑,失敗,並不時不夠聰明,不夠沉着,不夠老練,而因爲,和餘相比,李涯是一個孤獨的戰鬥者。回想餘的潛伏之路,從一開始的呂宗方,藥鋪的季老闆,左藍,書店老闆,還有廖三民,翠平,甚至還有陳秋萍,每個人都爲其安全潛伏做出了重大的犧牲,折磨,傷痛,性命,永別,餘從不是孤軍奮戰,他的身邊有着無數的同道中人,他們都和他有着同樣的信念,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同樣的無比堅定,面對犧牲的毫不畏懼,從不言悔。可是李涯呢?他的身邊只有與他勾心鬥角的路橋山,心懷鬼胎的站長,金錢至上毫無信仰的謝若林,他們不應該是同一戰線的戰友麼?而現實中的他們卻是敵人,交易夥伴,他們的關係只有敵對,錢。從來一個人就不可能戰勝千軍萬馬,更何況這個人還是腹背受敵。
  李涯沒有錯,包括對餘的懷疑,他唯一的錯就是對於信仰的偏執,他的失敗所映射出來的是一箇舊時代的終結,一種統治的崩潰,一種舊信仰的瓦解,“我運即國運”一語道畿。李涯是唯一成功潛伏進延安的人,多麼孤單,在延安的革命熔岩中,卻依然未能改塑其信仰的堅石,堅定,在這裏變成執迷,是不悟,更是不悔。而這種不悔也許就是對其靈魂的最大慰藉。
  最令人動容的是陸橋山被殺後,餘發現李涯派人監視他後,在走廊裏給了李涯一記耳光,之後李涯便獨自坐在辦公室內,鏡頭下的李涯是沉寂的,而一滴淚水從其眼中潸然滑落,原來,脆弱是存在於所有人心中,而志士的心中不僅有一腔熱血更保存着一滴熱淚,是委屈,是傾訴,是懷疑,卻沒有動搖。淚,可以流,帶走的是怨,使愁,流過了,是繼續前行,是永不言棄。“你沒有信仰”這是之後李涯對謝若林說的話,信仰,在這樣的時候,依然支持的動力,果然還是信仰。
  直道最後,李涯依然沒有放棄,包括願意留在天津繼續任務,包括那些精挑細選的特務和那份製作的謎團環繞的特務名單,戰鬥直到死去,哪怕是敵人,也應該得到對手的尊敬,悲情,只是因爲一個錯誤。

發佈了98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8 · 訪問量 28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